塵封千年歷史重現!鄴城遺址出土文物首次集中展出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12月17日,河北邯鄲臨漳縣的鄴城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鄴城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集中展出,其中150多件(組)為首次正式展出。

鄴城,位於河北邯鄲臨漳縣,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稱。2012年,考古工作者搶救發掘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鄴城遺址東郊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鄴城考古博物館展出的文物多數為2012年鄴城遺址北吳莊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等鄴城遺址考古文物。北魏譚副造釋迦像、北齊覆缽塔、彩繪立佛及隋唐時期佛造像等精美絕倫,藝術價值極高,非常珍貴。

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建鄴城考古隊,開啟長達30多年的鄴城考古發掘。北吳莊佛造像埋藏坑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數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三次佛教考古重大發現之一,出土文物2985件(塊),時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隋和唐代,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鄴城地區佛造像的類型和題材提供了可靠的標本。

但由於佛造像埋藏坑考古發現的文物數量多、破壞嚴重,加上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許多文物有貼金、彩繪,出土後清理、加固、拼對粘接等工作細緻而又艱巨,歷經多年科學修復,這些塵封千年的佛造像文物終於展現給世人。佛造像的「褒衣博帶」「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徵,在這裡都有呈現,並出現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龍樹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 。

鄴城考古博物館建成開放後,主要用於收藏和展示出土文物,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承擔臨漳六朝古都的歷史研究和傳播任務。開館當天,鄴城考古博物館還被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工程大學和中國考古學會分別定位實踐教學基地或考古研究基地。

來源 央視新聞 | 作者 楊海靈 王帥 馮彥傑

編輯 謝永利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鄴城考古博物館開館 展出珍貴文物178件
    12月17日9時許,邯鄲市臨漳縣鄴城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展出鄴城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178件(組),其中150件(組)為首次正式展出。鄴城考古博物館位於邯鄲市臨漳縣縣城,始建於2012年5月,並於2015年11月建成開館。
  • 百餘文物首次亮相!邯鄲臨漳「鄴城考古博物館」開館
    12月17日上午,邯鄲市臨漳縣鄴城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展出鄴城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178件(組),其中150件(組)為首次正式展出。
  • 國保茌平教場鋪遺址出土文物入館儀式舉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邢永亮 茌平報導12月1日上午,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茌平教場鋪遺址出土文物入館儀式在茌平區博物館南門廣場舉行。孫洪鋒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教場鋪遺址出土文物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較強的觀賞和教化功能。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同意,劃撥茌平區部分教場鋪文件進行展出。此次進館的是首批57件文物,包含了甗、鼎、罐等代表性陶器文物,極大填補了茌平區國保遺址文物的空白。據介紹,茌平歷史悠久,是黃河流域古文明發源地之一。
  • 國博展出酒務頭考古成果 揭商代神秘家族蹤跡
    一處山西晚商時期貴族大墓的出土文物,將在國家博物館集中展出。「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10月25日下午起對公眾開放,展期兩個月。 這是酒務頭遺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規模展出,遴選170餘件組文物,與國家博物館藏的部分西吳壁遺址文物等一起,通過邊陲禮樂、尚酒時風、兵戎重地、裝飾駕乘四個主體單元,展示商代貴族生活與社會風俗。
  • 國博展出酒務頭考古成果,這處被盜墓地揭示商代神秘家族蹤跡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一處山西晚商時期貴族大墓的出土文物,將在國家博物館集中展出。「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10月25日下午起對公眾開放,展期兩個月。這是酒務頭遺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規模展出,遴選170餘件組文物,與國家博物館藏的部分西吳壁遺址文物等一起,通過邊陲禮樂、尚酒時風、兵戎重地、裝飾駕乘四個主體單元,展示商代貴族生活與社會風俗。酒務頭遺址出土的獸面形飾。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正式開園!
    海昏遺韻 海昏遺韻主題雕塑位於遊客中心廣場,雕塑取材遺址出土文物,龍頭仰起,似飛龍騰起,馬車急速飛奔狀,展現海昏侯國的赫赫威儀。金色海昏「金色海昏」是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展覽從歷史文化的視角,講述海昏故事,反映西漢皇室、列侯精緻的日常生活,體現西漢時代的強盛,將消失2000餘年的海昏侯國歷史文化清晰重現。遇見海昏「遇見海昏」是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的一個常設互動展。
  • 現場|海昏侯國遺址開園四大看點,穿越兩千年前的西漢侯國
    澎湃新聞獲悉,在等待了5年之後,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和博物館今天終於開幕。今天上午,開園儀式在遺址公園舉行,江西省長易煉紅、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等出席。開幕當天,「金色海昏——漢代海昏侯國歷史與文化展」、「書香海昏——海昏簡牘展」等四大展覽同期開幕。還將首次呈現「南昌」銘文青銅燈、「海昏侯夫人」奏牘、「海昏侯家錢五千」等墓葬出土的重磅文物。
  • 漢景帝陽陵出土文物之一
    【漢景帝陽陵出土文物(一)】在陝西關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的鹹陽塬上,眾多帝陵封土巍峨屹立。這片地勢高亢、平坦開闊的黃土塬下,長眠著九位曾君臨天下的西漢帝王,隔河南望,正對著當年繁華似錦的都城長安,無言地訴說著昔日的大漢雄風。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今天開園,最強攻略在這裡!
    ,展陳總面積約8819平方米,主要分為基本陳列展「金色海昏」、專題展「書香海昏」及「丹漆海昏」,以及觀眾互動展「遇見海昏」,將客觀真實地集中展示考古研究成果,體現遺址的價值和內涵,是一個集文物展示、社會教育、文創開發、休閒娛樂、公共服務於一體的重要文化陣地。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23日開園
    遺址公園面向遊客開放的功能區域目前主要集中在「一館、一心、一園」,即遺址博物館、遊客中心、劉賀墓園(一期)。 體現保護、展示、休憩三大功能 遺址公園規劃總面積12.03平方公裡,投入重點項目建設資金約38億元。
  • 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開園在即,這些看點不要錯過
    整個海昏侯國遺址公園規劃面積約12.03平方公裡,主要劃分為遺址博物館區、墓葬展示區、紫金城展示區、考古預留區、入口功能區、歷史體驗生態休閒區等6大功能區。目前面向遊客開放的區域主要為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遊客服務中心以及海昏侯劉賀墓園(一期)工程。說到這裡,不得不先提一提遺址公園內兩大主體建築——「飛龍」和「玉璧」。
  • 讓文物說話 講歷史故事丨臨夏市博物館:讓塵封的「寶貝」活起來
    2019年12月25日,「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甘肅省13家文博單位共展出精品彩陶文物195件(套)。其中,臨夏市博物館有7件彩陶精品首次在國博亮相展示。文物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親歷者、見證者、倖存者,每一件文物都經歷了歷史的風霜雨雪自遠古向我們走來,每一件文物都期待著世人為其揭開塵封已久的秘密、重現其璀璨光彩。
  • 今天,海昏侯國遺址公園開園啦!
    博物館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劉賀墓中多次出現的龍形的圖案,「金色海昏——漢代海昏侯國歷史文化展」,是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獨家四層展櫃設計,立體展示了劉賀棺槨出土文物的擺放次序。
  • 海昏侯國遺址公園開園首日人氣爆棚
    乘坐遊覽車,記者一行離開遊客服務中心,前往遺址博物館,沿路的漢闕透著千古遺風。「『虯龍潛野』指的就是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其建築造型設計取材遺址出土文物的龍形圖案,建築結合崗地起伏的地形,造型似虎踞龍盤,昭示著王氣顯現。」遺址公園建設主創人員之一、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張四維介紹道。
  • 歷史穿越千年的舒展…絕了!
    這是一枚漢代竹簡,在沉睡千年後伸的第一個懶腰。沒想到吧,都皺巴成這樣了,竟然還能恢復大半,而漢簡上的文字清晰可見。江西南昌海昏侯劉賀墓,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墓中出土的5000多枚竹木簡牘,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之一。
  • 竹簡|歷史穿越千年的舒展…
    這是一枚漢代竹簡,在沉睡千年後伸的第一個懶腰。沒想到吧,都皺巴成這樣了,竟然還能恢復大半,而漢簡上的文字清晰可見。江西南昌海昏侯劉賀墓,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侯國聚落遺址。墓中出土的5000多枚竹木簡牘,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之一。
  • 140件小邾國文物亮相山東博物館 揭千年古國神秘面紗
    140件小邾國文物亮相山東博物館 揭千年古國神秘面紗 2018-10-12 17:03: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半坡遺址:記錄6000多年前史前人類生活景象的博物館
    古城西安歷史悠久,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和平原山川中有無數的歷史遺蹟存在著,所以這裡的博物館非常多,但是這眾多的博物館中有一個比較特別的,也是西安唯一的,這就是西安滻河邊上的半坡遺址博物館。半坡遺址是在1953年春被發現的,整個遺址面積有大約5萬平方米,規模也是非常大的。
  •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省博開幕 展出文物超300件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展出的300多件文物引起市民極大興趣。海口日報記者蘇弼坤 攝12月22日上午,「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1988年海南建省後,相關文物考古管理機構和研究部門相繼設立,先後進行了三亞市落筆洞洞穴遺址考古發掘、「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發掘等一系列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篇章涵蓋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漢代考古、隋唐-宋元考古、明清考古五個時代的海南田野考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