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河北邯鄲臨漳縣的鄴城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鄴城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集中展出,其中150多件(組)為首次正式展出。
鄴城,位於河北邯鄲臨漳縣,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稱。2012年,考古工作者搶救發掘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鄴城遺址東郊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鄴城考古博物館展出的文物多數為2012年鄴城遺址北吳莊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等鄴城遺址考古文物。北魏譚副造釋迦像、北齊覆缽塔、彩繪立佛及隋唐時期佛造像等精美絕倫,藝術價值極高,非常珍貴。
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建鄴城考古隊,開啟長達30多年的鄴城考古發掘。北吳莊佛造像埋藏坑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數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三次佛教考古重大發現之一,出土文物2985件(塊),時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隋和唐代,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鄴城地區佛造像的類型和題材提供了可靠的標本。
但由於佛造像埋藏坑考古發現的文物數量多、破壞嚴重,加上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許多文物有貼金、彩繪,出土後清理、加固、拼對粘接等工作細緻而又艱巨,歷經多年科學修復,這些塵封千年的佛造像文物終於展現給世人。佛造像的「褒衣博帶」「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徵,在這裡都有呈現,並出現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龍樹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 。
鄴城考古博物館建成開放後,主要用於收藏和展示出土文物,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承擔臨漳六朝古都的歷史研究和傳播任務。開館當天,鄴城考古博物館還被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工程大學和中國考古學會分別定位實踐教學基地或考古研究基地。
來源 央視新聞 | 作者 楊海靈 王帥 馮彥傑
編輯 謝永利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