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華的陣容,巨額的耗資,長達八年的製作,硬生生出現了一部豆瓣評分2.8的爛片,這就是《大轟炸》。
先不說這部電影上映之前,曝出的各種事情,就單純從這部影片質量來看,它將一部大熒幕電影拍攝比八點檔的電視劇還不如,故事主線情節那是一塌糊塗,人物關係進展迅速並且錯亂,特效製作以炸字為主,全片反覆出現轟炸場面,對於它的評分可謂是當之無愧,甚至還有點高。
本片以重慶大轟炸事件作為背景,1938年到1943年之間,日本曾對中國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轟炸,當年死者達到10000人以上,無數房屋和財產被毀,就是這樣血淋淋的歷史,卻被本片拍攝得像一個喜劇,愛國電影是用來宣傳正義感和使命感,而不是被用來消費賺取票房的,如果該片能夠拿出一半的誠意,以這樣的演員陣容,絕不會落到這個地步。
影片以三線並行的方式拍攝,空軍,民間,間諜鬥爭,這類拍攝手法並不稀奇,三線互相補充,為觀眾形成一個完美的故事,甚至可以加大電影本身背景。
可本片,它將三線毫無主次的放分布在電影中,上一秒還在間諜鬥爭,下一秒就變成了談情說愛,前後邏輯不完整,觀眾還沒有理解之前給的線索,就直接給換了場景。
影片中還夾雜著各種人物的出場,有些僅僅只有幾秒的時間,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的目的是推動情節的發展,而本片有些出現的人物,即便戲份全部刪除,也完全不影響劇情的繼續進行。
如果這是在拍攝電視劇,那麼將能夠很好的展開敘述,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是,這是在拍攝電影,僅僅一個多小時,觀眾更願意看到的是刺激,意義深刻的場景,和乾淨利落的人物表現,而不是拖拖拉拉,磨磨唧唧的劇情。
劇情中還有一個最不合乎現實的場景,繼手撕鬼子,人肉炸彈之後,出現的卡車接飛機。
一個飛機墜落,危難之際,卻出現了卡車飛馳上去,拯救了飛機的墜毀。請導演和編劇不要把觀眾當傻子,先不考慮重力,加速度,阻力等的影響,就說卡車能夠開得比飛機墜毀時候還要快,這就很不靠譜。要是世界上的所有卡車都能夠接飛機,那麼打仗時候也別用什麼新式武器了,就用卡車就足夠了。
愛國抗戰電影的主題,通常都是用電影去訴說當年悲慘的歷史,讓現在的人們即便生活在幸福之中,也不要忘記老一輩為我們的幸福付出的鮮血。
重慶轟炸中最為出名的六五隧道慘案,最大的原因是國民政府財政混亂,拿不出足夠的支持去拯救人民,才出現那血一樣的悲劇。我們也應該記得當時對於重慶轟炸的訴訟,中國以敗訴告終。這些才是以其為歷史背景,應該給觀眾呈現出來的東西。
我們不需要一部打著紀念抗日為口號,實際上卻是亂七八糟的劇情,中英接軌,韓國主角的電影,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反映當時現實,真正的撫摸歷史哀痛,直擊靈魂的電影。
一部標準的爛片,沒有任何辯解,籌劃到拍攝結束,大牌雲集,背後卻流動著資本的操作。大轟炸實際上是一部大欺詐,它講述了一個幸福美滿的重慶城中的愛情故事,忽視了背後破碎的房屋,撕心裂肺的呼喊,以及鮮血滿地的戰場。一部中外合作的電影,沒有正能量的宣傳,卻讓外國人看到了一個不真實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