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歎在點評水滸的時候,點評過三首山歌,他說每首山歌都有它自身的妙處,金聖歎指出,第一首山歌唱進了魯智深的心坎中,第二首非常巧妙的唱出了崔道成的事跡,我們今天來講金聖歎評水滸中的第三首山歌。
這首山歌在《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中,這首山歌是這樣寫的:「烈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內心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這首詩的意思也是很明確的,前兩句寫的是盛夏大熱天的苦楚,後兩句寫的是,農夫正當午在田地中汗流浹背,而這時候的王公貴族在幹什麼呢?他們身居水閣之中,搖著扇子,享受著涼爽的環境。
這首詩不但描述了楊志護送生辰綱時的炎熱環境,而且還恰到好處的描寫了當時的貧富差距,這種環境的描寫,襯託的是護送生辰綱是不義之舉,而奪取生辰綱是正義之舉,這一點或許是楊志護送生辰綱失敗的重要原因。
不過,楊志護送生辰綱之所以失敗,還和楊志這個人是有一定關係的。楊志為了順利押送生辰綱,他帶領眾人避開作息時間,選擇在天熱的時候趕路,而趕路的人因為天熱需要休息,這時候的楊志卻不允許,一旦這些下人不幹,楊志的計劃就泡湯了。
楊志之所以如此為難大家,就是因為他想通過成功押送生辰綱,最後實現光宗耀祖、仕途輝煌的美麗夢想。為了自己的私利,有兩個虞侯跟本上隊伍,楊志就屢次辱罵人家。在押送生辰綱的時候,還有一個老都管,他是講道理的,可是,老都管的建議,楊志也不聽,最後老都管和楊志也有了矛盾。
至此,楊志將手下的人得罪了個遍,幹活的不想幹,虞侯老都管都和楊志有了矛盾,可以說,這時候楊志的手下已經聯合起來對抗楊志了,某種程度上說楊志就是一個光杆司令。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楊志的性格缺陷。楊志不能擺正自己的身份,要知道,他在押生辰綱德的時候,還是一個犯人,本應該事事小心,而楊志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梁中書的話就是尚方寶劍,這時候他完全忘記了自己囚犯的身份,也忘記了謝都管是什麼身份了。
在謝都管和兩個虞侯面前,楊志頤指氣使,最後將這三個人全部得罪,從得罪這三個人開始,楊志的悲劇也就開始了。本來這三個人就已經看不慣楊志了,可是楊志在押送途中,還是擺各種世家子弟的架子:「只要早行便早行,要晚行便晚行,要住便住,要歇便歇」,也不管天氣如何,而且毫不體恤為他幹活的手下:「輕則痛罵,重則藤條鞭打,不把人當人」。
總之,在楊志押送生辰綱的這個隊伍中,早已是離心離德了,而楊志也成為了孤家寡人,這就更加劇了內部的矛盾,金聖歎就說過:「觀楊志苦打眾軍,正是散眾人之心,致陷身之由。楊志處處使性,即不外劫,亦有內變」。金聖歎的這句話可以說一句道出了楊志的悲劇,這或許也是他沒能成功押送生辰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