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隱藏人物》,我想到的是公平與尊嚴,這個人類永恆的話題。
這個世界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公平和尊嚴。社會運行的規則遠遠不是理想中的人人平等的狀態,當人們忽略身邊那些維持社會運轉必備的角色時,很少有人會覺得有什麼不對勁。
正如《隱藏人物》這部電影中那三位黑人女性。那是上世紀50、60年代,黑人坐公交車還要被劃到專用座位的年代。在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工作的她們,只能在黑人工作專區工作,有色人種廁所上廁所,有色人種學校上學。
被白人男性或女性同事所歧視,同工不同酬。影片中有一個細節,當女主角凱薩琳第一次走進辦公區,一位白人男性同事直接把垃圾桶放在了她抱著的文件盒上,她默默說一聲:「我不是清潔工。」
是的,她不僅不是清潔工,而且有著異於常人的高智商,是個數學天才,為了充分發揮她的天賦,父親特地搬家到西維吉尼亞,給她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使得她得以在18歲就大學畢業。另外兩位黑人女性同事,也是智力超群,所以,她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打破加在她們身上「黑人」「女性」的雙重歧視標籤。
電影是典型的美式大團圓的結局,她們憑藉超出常人的天才贏得了自己NASA同事的尊敬,在其中成為主管、項目經理,擁有了一席之地。
可是,我想問的是,如果是她們真的只是普通的黑人清潔女工,那麼,她們是不是註定得不到尊重呢?要知道,凱薩琳是憑藉萬中無一的高智商,才被NASA接納的,因為那些白人男性同事無法解決那些惱人的數學難題,而凱薩琳可以。
而絕大多數黑人,可以說99%的黑人,並不可能擁有那樣的天賦和教育條件,無論Ta們多麼努力,可能也不過是清潔工這類崗位的努力,那麼,Ta們是不是就沒有獲得尊重的可能性了?
人類尊嚴的進步史是一個緩慢而又曲折的過程。
美國《獨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條被寫入其中。但那並不包括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種,平等的權利甚至也不包括白人男性無產者和白人女性。
在美國建國之初,投票權是規定給與成年白人有產者的,因為他們交稅。按照這個規定,婦女、有色人種以及沒有資產的白人都沒有投票權。
直到1869年美國國會才通過第十五憲法修正案(15th Amendment),規定黑人男子與白人一樣有投票權。
1919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第十九憲法修正案,給與成年婦女投票權,經各州批准後,1920年8月正式實施。
隨著20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運動、婦女運動的興起,美國現代歷史上的平權運動的高潮由總統詹森在1965年發起,主張在大學錄取學生、公司招收或晉升僱員、政府招標時,應當照顧少數種族和女性。
而在中國,體現得更多的不是種族的公平與尊嚴,而是知識階層和勞動階層此升彼降的關係嬗變。
在中國兩千的儒家文化歷史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一句流傳甚廣的信條。知識精英容易陷入一種莫名的優越感,往往看不見處於底層的人的努力和奮鬥。
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這個意識形態陷阱,與社會主義的平權意識是格格不入的,作為中國歷史上打破知識階層與勞動階層壁壘的第一人,在提高勞動階層尊嚴感上他和他的戰友不遺餘力。
無論是被後人詬病的「五七幹校」,還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對於打破知識階層和勞動階層的隔閡,其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個階層分化的國家,無論是以種族還是以知識劃分,都不可能是一個公平的國家。
1978年恢復高考後,「知識改變命運」這句口號,其實隱含著一個潛臺詞,即:無知識者的命運是悲慘的。如果想要擺脫這種悲慘的命運,就必須努力地學習知識,努力成為知識階層的一員。這個口號之所以一經提出變流行開來,其實不過是承接了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罷了。
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佔絕大多數的體力勞動者的價值,把體力勞動置於被關心和被施捨的地位。一個不尊重知識的社會並不美好,但是,一個只尊重腦力勞動和知識奮鬥的社會,也未必多麼美好。因為,那不過是重複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歷史罷了。
當信息社會降臨,知識階層進一步崛起,時代的列車將會把更多的勞動階層甩下。富士康的機器人、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已經把很多人工崗位替換掉了。不是所有人都具備轉換軌道的能力,而這些無法適應轉換的人,就活該被淘汰嗎?
《北京摺疊》的社會分層,那些生活在第三空間的被忽視的人們,徹底被隔離出第一空間人們的視線範圍。而這樣的社會圖景,會出現在不久的將來嗎?
知識絕非人類惟一的價值衡量標準,人類的多樣性不應被知識標準所限制。
一個美好的社會,應該是人人無論從事什麼工作,無論是通過知識還是通過體力謀生,地位一律平等、不分貴賤,同樣受到尊重。
這需要打破精英主義價值觀的知識魔咒,從現實看,道阻且長、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