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它運動不同,對中國桌球隊來說沒有驚喜!我2005年競聘女隊主教練時的結束語是——你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延續中國桌球隊的輝煌。」
「練到一定境界,運動員需要一定文化底蘊,對理解閱讀能力的要求甚至要高過技戰術能力。」
以上這些擲地有聲的發言,出自我們本期《體壇佳音》的主人公——前國乒女隊主教練,現中國桌球學院院長施之皓。節目中這位國球大師不僅金句不斷,同時還為我們傳遞了很多他個人對於桌球的乾貨理解,聽過節目相信會讓大家對於國球有新的認識。
2012年2月25日,中國桌球女隊主教練施之皓(右)在賽後接受記者採訪。
當日,在澳門舉行的第20屆亞洲桌球錦標賽女子團體決賽中,中國隊以3比1的總比分擊敗新加坡隊,奪得女團冠軍。新華社記者盧炳輝攝
「在國外桌球只是一份職業,在國內它是一項事業!」
「我和曹燕華,郭躍華等一批中國運動員一起,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先後來到德國打球、執教和生活。套用一句歌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來我們想去外面學點新的東西開開眼界,二來確實當年在國外搞桌球的經濟待遇比國內強很多。我們當時在國外的月薪在國內人看起來是不可想像的。」
「我那時在德國一直說,如果我們回國以後的收入可以達到在德國的1/3,我們一定會回來。到了1997年,我們國內的收入依然不高,只是這幾年才慢慢好起來。但之所以選擇回來,是因為我深知要做桌球的話,那就一定要回到中國。在國外桌球是一項職業,我們靠出賣技術掙錢,但在國內它是一份真正的事業。這也是為什麼桌球在我們國內長盛不衰的原因!」
1981年4月19日,在南斯拉夫舉行的第36屆世界桌球錦標賽男子團體賽中,中國乒壇小將勇戰捷克隊,施之皓(擊球者)一馬當先,蔡振華、謝賽克再接再厲,以5:0獲勝。取得了男子團體決賽權。 新華社記者曹玉泉攝
「回到國內的決定,當時是我和曹燕華一起做出的。除了做事業之外,回國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家兒子那時候已經快四歲。他出生在德國,這個年紀差不多要進幼兒園了。我認為這是個關鍵時期,畢竟他一進幼兒園,我們可能就回不來了,因為他如果從小接受德國的教育和環境,後面要再想融入中國社會就困難了。我們終究是中國人,我們的傳統觀念就是,一切為了孩子,所以我們在97年的時候決定立刻回國。」
2002年3月14日,由總教練蔡振華帶領的中國桌球隊共61名男女運動員在河北正定國家桌球訓練基地進行封閉集訓。此次集訓為期43天,集訓的重要目的是針對國際乒協實行的無遮攔發球的改革,研究制定適應新規則的措施,提高中國隊的整體水平。 圖為教練施之皓(右)指導劉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