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笑起來真好看》請來了四位新手玩家:柳巖、喬振宇、黃澄澄、陳大愚。前面兩位我們都比較熟知了,柳巖主持人,公認的性感女神,而喬振宇更是憑藉著「古裝花美男」的稱號,收穫了一大批粉絲。
而後兩位大家就比較陌生了,但是一提到《新世界》,大家也都知道黃澄澄是一名演員了,至於最後一位玩家陳大愚,觀眾都表示:不了解,沒聽過,他是誰呀,竟然和喬振宇是一組的?
但是一提起他的父親陳佩斯,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陳佩斯老師的兒子呀。作為「星二代」,又是和父親從事一樣的喜劇道路,父子二人難免會被別人經常拿來作比較,但是這樣的比較卻讓陳大愚一度陷入了困惑,好像無論他做得再好,也只會得到別人淡淡的一句:陳佩斯老師的兒子,該是這樣的。
但陳大愚不甘於此,他不想一輩子都活在父親的名號之下,於是30歲的陳大愚有一個願景:希望將來有一天能超過父親陳佩斯,讓別人提起他時是喜劇人陳大愚,而不是陳佩斯老師的兒子。
雖然網友很心疼陳大愚的努力和遭遇,但是大部分人還是覺得他很難超越他的父親陳佩斯,甚至還有網友建議他「不如學學郭麒麟」。
其實網友的看法也不無道理,畢竟陳佩斯老師的成就實在太難超越了!
陳佩斯30歲那年在春晚舞臺上和朱時茂演了一個小品《吃麵條》,演出時長僅有13分12秒,結果卻火爆了,從此他成為春晚的常客。
就連1984年的春晚導演黃一鶴都評價說:「《吃麵條》是我們國家晚會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小品。」
也正是憑藉這次演出的火爆,小品正式進入大眾視野,所以陳佩斯「小品開山鼻祖」的稱號名副其實。
之後兩人繼續合作,為春晚舞臺奉獻了一部又一部膾炙人口的佳作:《胡椒麵》、《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大變活人》等。
讓人遺憾的是,因為和導演的「觀念存在衝突」,陳佩斯在演完1998年的最後一部小品《王爺與郵差》,便告別了春晚舞臺,與其一同離開的還有朱時茂。
儘管陳佩斯離開了春晚舞臺,但是觀眾對他的懷念卻絲毫不減。他90年的《主角與配角》仍被不少網友認為是「春晚所有小品巔峰」,甚至在「最希望誰出現在春晚舞臺的網絡票選中」,陳佩斯總是排在前列。
有些人的作品不會因為人物的「消失」而失去了原本的價值魅力,反而在時間的流逝中愈發沉澱出味道,這就是經典作品的強大魅力之處。
從生物學轉為喜劇表演。誰都沒想到,陳大愚一開始並不是學喜劇表演的,而是學的生物學,因為父親陳佩斯並不想他再經歷一遍自己吃過的苦,但是或許是因為受到表演世家的影響,陳大愚唯獨鍾情於表演藝術,於是他在國外偷偷改了專業。
陳佩斯知道後就對兒子有一個要求:你要在我手下磨練十年之後才能出山。於是2010年,20歲的陳大愚決定跟隨父親學習話劇表演,然而陳佩斯也並沒有因為血緣關係上的親密就對他有格外的優待,這期間他在排練場和其他年輕演員一起吃盒飯,小劇場小角色一演就是幾百場,為了在舞臺上表演得更靈活一點,他每天就吃兩碗飯,甚至還專門學習了國標舞和現代舞。
終於他的付出得到了一些人的認同和關注,今年北京臺春晚上,陳大愚與朱青陽表演的小品《老面新吃》,也讓人們再次想起84年那個春晚經典小品《吃麵條》。
《祖傳的包袱》中的表演可圈可點。在第二輪小品表演中,陳大愚和喬振宇以小品《祖傳的包袱》來致敬陳佩斯,而陳大愚的表演也並沒有讓觀眾失望,他飾演的角色不僅讓很多網友看到陳佩斯的影子,真正把「祖傳的包袱」給運用得活靈活現的,甚至還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現階段的困惑,讓觀眾也忍不住產生了共情。
特別是最後吃麵條的那一系列動作,讓網友忍不住直呼「太像了,連聲音都一模一樣的」,對此沈騰評價說:「大愚對陳佩斯老師的表演簡直拿捏得死死的,他不光是語言上的吃了吐,還有形體上的吃了吐,這就是陳佩斯老師獨有的節奏。」
作為一部在綜藝上表演的小品,陳大愚能夠在短短的一天之內既能形象地演繹出陳佩斯的經典動作,同時又能很好地表達出作品的實質思想,他的喜劇表演已經是可圈可點了。
但是想要超越父親陳佩斯,這些還遠遠不夠,因為他的演繹始終還沒有超脫父親的「祖傳包袱」,只有當他有一天真的能獨立演繹出具有自身思想的作品,這才能開始談「超越」。
要想擺脫父親名號的影響,陳大愚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
一、堅持話劇和小品,一直走下去,直到演出比《吃麵條》更膾炙人口的作品。
二、學學郭麒麟,在堅持相聲的同時,可以選擇別的道路。
第一條路也不是不可能,只是這條路現階段看起來很難實現。陳佩斯在30歲時就已經靠著小品《吃麵條》而爆紅,成為春晚的常客,而陳大愚如今30歲才「出山」,尚且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既沒有代表作說話,即使有父親陳佩斯的扶持,也很難有更大的發展。不過將來的事誰也說不準,也許就在某一天,陳大愚能靠某一個特殊的契機一炮而紅也未嘗不可能,畢竟十年的舞臺經驗也不是白練的。
第二條道路可能要比第一條更容易實現。反觀同為「星二代」的郭麒麟就沒有這麼大的焦慮,他活得很通透,也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他熱愛相聲,為了學相聲甚至選擇了退學,但是他又不僅僅只拘泥於說相聲,因為喜劇表演有很多形式。
在演《慶餘年》之前,很多人提起郭麒麟就說他是郭德綱的兒子,一個「星二代」,但是《慶餘年》播出之後,大家都對他演的範思轍喜愛不已,覺得他是整部劇的「快樂源泉」,很多人也因此認識到了郭麒麟這個演員,而不再是一句「他就是郭德綱的兒子呀」。
之後,他成為《奔跑吧第四季》「兄弟團」的一員,更是大大地提升了他的知名度,讓更多人都因為他是郭麒麟而喜歡上他。其實這也是另一種形式上的「超越」,人生有千百種形態,無論以哪種形式存在都會有發光發亮的可能性,所以不一定要堅持一條路走到黑。
所以有時陳大愚也不妨多學學郭麒麟,以另一種形式的努力來「超越」父輩的影響,喜劇表演不僅僅只有話劇和小品,還有喜劇電影和電視劇,多一點嘗試,也許未來就有更多一點可能性。
END~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