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諸多出版機構的新年好書已在計劃之路上「奔跑」。在2021年第一個周末到來之際,澎湃新聞記者特按華語文學、外國文學整理了新年書單,以饗讀者。
單讀25·爭奪記憶這是一部記錄當下的現實書。一系列社會與環境危機的累積、爆發,讓2020年的特殊性被一再凸顯,為此,《單讀》發起一場2020全球徵文,調動多年來結識的海內外作者,最終來自18個國家、34位創作者的24組紀實作品被收錄在這本書裡。 「黑人的命也是命」、女性抗議、性少數群體平權、移民生存……這些切片是我們對2020年必不可少的書寫,在高度娛樂的、流動的、碎片化的當下,為我們爭奪並留存住記憶。該書剛由單讀·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
《我和我的命》這是作家梁曉聲獲茅盾文學獎之後的首部新長篇,書寫普通人的奮鬥史。「我不信世上會有君子國,這使我活得不矯情;我反對『他人皆地獄』之說,這使我活得不狡猾。」梁曉聲以他擅長的現實主義筆法,通過兩個青年的奮鬥故事,講述人與命的深度糾葛,呈現不幸和幸福的多維辯證,思考人何以為家,何以為人。普通人的命運軌跡折射著大時代的變遷,記錄著鄉土中國的現代化轉型,也預示著我們能擁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該書即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洛城花落》這是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長篇小說封筆之作,直面愛的難題,書寫「理性婚姻指南」。周大新用「擬紀實」的手法,用四次庭審的忠實記錄,講述一段婚姻可能面對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在「審判婚姻」的外表下,作家書寫「理性婚姻指南」,更書寫「愛的幸福提示」。該書即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有生》《有生》是作家胡學文潛心八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巨製,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一個起始於接「生」的故事,以接生了一萬兩千餘人的祖奶為主幹,以被祖奶接引到人世的眾生為枝葉,為讀者構建了一個壯闊而又浩瀚的文學世界。小說的敘事時間從晚清到當下,時間跨度有一百餘年,被濃縮在祖奶一個白天和一個夜晚的講述中。胡學文用了足夠的耐心向讀者講述百年人生的龐大和細小,寫出了大地上活人的難處,寫出了一方土地上眾人的生命本相。
《以文記流年》《以文記流年》是作家阿來最新的散文隨筆集。這本書由「《雲中記》的記」「讀書記」「出行記」「鑑賞記」「懷人記」「川酒頌」「演說記」七個部分組成,是阿來第一次在作品中展現他的多元才華、學識、情感世界及日常生活,讓讀者走近一個充滿人間煙火、充滿生活氣息的文學藝術家阿來。該書即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伊春》《靈魂應是可以隨時飛起的鳥》作家趙松的短篇小說集《伊春》和評論隨筆集《靈魂應是可以隨時飛起的鳥》即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伊春》裡的10篇小說仿佛可以彼此滲透融合,無論是貌似寫實,還是夢境穿插和意識的流動,都體現出趙松超強的整體掌控力。他想強調的是,小說為想像的世界而存在,以提供強烈獨特的體驗變成某種「現實」。
而《靈魂應是可以隨時飛起的鳥》是趙松作為熱忱而誠懇的讀者多年痴迷文字的過程中誕生的結晶體,包括對彼得·漢德克、塞薩爾·艾拉、博爾赫斯等40餘位世界經典作家及其作品的精闢品讀,為讀者創造了一個關於敘事和思考的世界,打開了通向不朽靈魂的殿堂之門。
《世間文章》《詩經消息》出版後,評論家黃德海經常被問到「古代真有你說得那麼好?你是否有意無意間有所美化?」他確信自己沒有美化,也會跟朋友解釋這一教化系統只是言辭中的城邦,並非既成事實,系統真正對世界起作用,需要我們根據時代不斷有所損益。
「解釋雖然能解釋,但我自己也不禁生起了懷疑的念頭——這一言辭中如此精美的系統,在古代曾經起過作用嗎,它在崎嶇起伏的現實中會是什麼樣子?」念頭一經產生,就怎麼也停不下來。他受啟發於金克木的《「古文新選」隨想》,從先秦到漢代挑選出《檀弓》《賜南越王趙佗書》《輪臺詔》及李斯文章精讀,剖析它們連接的歷史節點,猜想作者面對時代巨瀾的心思,進而由文章,探索世間複雜的人心與人生。因這本書談論的都是與歷史中的現實相關的文章,牢牢生長在人世間,就命名為「世間文章」,即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讀書與跌宕自喜》《讀書與跌宕自喜》是馬雁生前為自己第一本隨筆集擬定的名字。她為自己寫的書稿介紹是:以古代詩歌、世界文學為主的讀書生活隨筆,其中重點關注語體和語用學意義上的創造性寫作技巧、閱讀審美經驗傳達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等三方面主題。用三十篇左右的五千字以內的隨筆文章,互相支撐、構造出一種豐富的、具有個人審美傾向和知識特徵的閱讀生活場景,通過馬雁獨特的知識背景和理論結構,與讀者分享一種新的閱讀視野和可能性。
新版恢復書名的同時,也恢復了馬雁全部自選篇目及編排順序,或可讓新一代讀者辨識出馬雁在遭遇意外之前的生命本真。是為本書的第一輯。舊版中的其餘文章,作為第二輯,歸入「集外」,按寫作時間順序編排。第三輯仍為舊版中的日記選。
「十年的時間,雖然很短,但似乎也足夠讓死者和生者都卸下悲泣哀婉的面容,令一個真生命自灰燼中重生,只要她的詩句與文辭仍跌宕自喜在無數不相識的讀者的心裡。」這本紀念集即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群山呼嘯》作家季宇的這部作品寫到大別山腹地的古城,一起驚天大案讓賀、衛兩家深陷其中,反目成仇。此時大革命的巨浪襲來,各方力量乘勢而起,你死我活。兩大家族的子孫或主動從戎,或被裹挾其中。權力、金錢和愛情,忠誠、信念和追求,紅色暴動,軍閥割據,日寇入侵,腥風血雨的家族爭鬥背後,是民族的危難與痛楚。隨著紅色風暴席捲群山,一場承載了國恨家仇的較量在這片滄桑的土地上拉開了帷幕。該書即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無數梅花落野橋》《無數梅花落野橋》是作家喬葉迄今為止首部遊記類美文集,精選50篇佳作,記錄了她多年來行走的足跡。作品從一位女性作家的視角,展現了人與自然,人生與天地的和諧美好之情。該書即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野豬渡河》在《野豬渡河》中,作家張貴興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太平洋戰爭前夕,英國殖民地砂拉越的華人聚落豬芭村建立了「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全村老少熱鬧為中國抗日舉辦募款活動,村民男女之間情愫互生,對於即將到來的災禍隱有預感。1941年12月,日軍全面入侵,與「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相關的所有人等,包括婦女、孩童,全部遭到慘無人道地清算。在被佔據的三年八個月中,人與動物的分別模糊,生命以各種恐怖酷烈的方式輕易地消逝,情慾與獸性在南洋雨林裡赤裸裸地展演開來。該書即將由後浪出版公司出版。
《第76天》《第76天》是作家熊育群創作的一部抗疫題材長篇報告文學作品。本書以時間為軸線,全景式記錄了2020年武漢、湖北及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抗擊新冠疫情的時代畫卷。該書即將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模糊》作家田中禾的《模糊》主要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我」收到一個陌生的郵包,郵包裡是一本無名的書稿。閱讀後,「我」發現書稿寫的竟是失蹤多年的二哥的人生故事:20世紀50年代,知青章明來到新疆庫爾喀拉,雖接連遭受同事、妻子和朋友的傷害,但依然對人生保持渴望和嚮往。「我」被代入無名書稿的故事當中,帶著書稿來到新疆,想揭開這段塵封多年的記憶,尋找二哥的蹤跡。但找到的知情人越多,真相就越模糊不清。最終,「我」放棄了對二哥的尋找,讓他的形象模糊在歲月、記憶和小說裡。
《模糊》採用「書中書」「小說中嵌套小說」的敘事架構——由一部小說書稿和敘事者「我」對小說手稿書寫故事進行實地探訪而組成,這種頗為有趣的結構方式將當下語境和歷史敘事勾連起來,開篇從網絡上的博客開始,用熟悉的語境將讀者自然而然帶進小說,可讀性、文學性兼具,故事也層層推進,使得這部小說既具備父輩歷史的豐厚,又符合當下的閱讀感受。小說單行本將由花城出版社推出。
《黑暗中的光體——影像寫作與局部影像史》這是一本美妙的影像隨筆集。電影是光影藝術,電影又不僅僅是光影。當燈光關閉,一個空間被黑暗籠罩,電影就是銀幕上的光體,以生輝的形象、動作,豁然點亮觀眾的世界。康赫以作家、藝術家的心眼手,選擇諸多電影大師的作品,解析手法、檢索思路,是探看電影在黑暗中行走的路徑,也是以光照光,以光體迎接光體,明了影像獨有的價值。該書即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晚婚》遼京這一原載於豆瓣的小說寫到了黃婉絲和楊浩這兩個年齡有差異、成長與家庭背景迥異的人,他們陷入了一段甜蜜的戀愛。黃婉絲原生家庭的攪亂、楊浩母親的重疾、黃婉絲突然的失業、楊浩漫長的出差、黃婉絲和楊浩婚禮前凌青的意外身亡……都給他們的關係蒙上了陰影。
在這個故事裡,遼京用城市適婚女性的典型困境,分解現代人無孔不入的孤獨。一段年齡、階層、家庭背景均有差異的親密關係,從無到有,到出現裂痕,再到平衡牢固。閱讀遼京筆下的故事,能獲得閱讀社會調查、紀實報告、心理分析一般的現實感。小說即將由中信·春潮出版。
《小姐妹》《小姐妹》是新晉魯迅文學獎得主黃詠梅最新中短篇小說作品集,收錄《跑風》《睡蓮失眠》《小姨》《證據》《表弟》《小姐妹》《父親的後視鏡》等作品。該書預計於今年3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經歷特殊時期終把自己活成一面旗幟的小姨、在欲望與精神潔癖間遊走的女青年、在人世的殘酷與新生活的照耀下過著雙重生活的父親和女兒,以及城市發展中人心的震蕩、精神世界的孤僻與困頓、因貓敘寫的日常傳奇……黃詠梅的小說質地,既接續著上世紀的文學傳統與城鄉經驗,又完整展露出改革開放後期及網際網路浪潮中人性的嬗變,不同於前輩作家紮根土地與歷史的純經驗視角,也不同於年輕作家偏向體驗偏向城市化市民化的目光,顯示出不同的獨立色彩。書中有流行文化的滲透,更有特殊歷史對小人物及其後代的影響——黃詠梅作為「70後」作家,站在時代的中央,力求客觀地完成一面多元的城市書寫。
《仙》《仙》是新銳小說家徐衎的首部中短篇小說集。七個故事,書寫飽滿多汁的「江南」與蒼翠欲滴的「欲望」。孤殘兒童、獨居老人、南下家庭、民間借貸受害者、福利工廠的殘疾人與健全人、女導演、女浪子,他們或出走越南、北京、武漢、杭州再回歸,或來自伊犁、新安江,抑或安土重遷,一生自封於江南小城,他們假裝自己不是動物,理智不會墮入身體下遊;他們假裝隨波逐流,不冒尖,不出頭,和大家一樣,再閉門消化那一丁點不甘與不解……不論是年輕一輩還是父輩母輩,在疲於應付的凡俗瑣事之餘,都不忘獎賞自己,努力讓自己開心一點。
書中所錄七篇小說全新修訂,再續幽微光焰,其中中篇小說《肉林執》首發於《收穫》60周年紀念專刊;短篇小說《烏鴉工廠》首發《十月》40周年紀念專刊;短篇小說《心經》獲第五屆「人民文學·紫金之星」短篇小說佳作獎等。《仙》預計於今年3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傳奇:紀念版》《流言:紀念版》《傳奇》是張愛玲第一部小說集,於1944年出版,作品一經面世便轟動上海灘,四天內銷售一空。《傳奇:紀念版》從篇目到封面設計都將復刻首版《傳奇》,收錄張愛玲23—24歲間發表的中短篇小說,其中有《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經典篇目。封面由張愛玲親自操刀,「整個一色的孔雀藍,沒有圖案,只印上黑字,不留半點空白。」
而《流言》是張愛玲第一部散文集,於1944出版,延續了《傳奇》創造的熱潮。本書收錄張愛玲23—24歲間創作的隨筆散文,主題豐富,不僅談論讀書作畫,還有日常生活記趣,以及姑姑與好友炎櫻的軼事摘錄,讀者能在這裡看到更為立體飽滿的張愛玲形象。書中數十幅插圖由張愛玲繪製,風格別致,筆觸細膩;封面由張愛玲好友炎櫻設計。《流言》是張愛玲自己當「發行者」,由上海五洲書報社「總經售」的作品。為了此書的出版,張愛玲沒少操心,自己找紙張,跑印刷廠,「鄭重付刊」。兩份復刻封面紀念版都計劃於今年3月由新經典出版。
《貴州科幻小說系列(全2冊)》(封面暫定)貴州丹寨,有著苗、水、侗等多種民族文化,是全國唯一完整保留祭祀蚩尤的「祭尤節」的地方。還有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本書是「丹寨全球科幻作家工作坊」的優秀作品集。在這次活動中,未來事務管理局邀請國內外著名科幻作家,到貴州丹寨小鎮採風,根據當地山川景色和民族文化,創作出了一批優秀的科幻作品。
參與本次項目的作家,既包括韓松、江波、梁清散、糖匪等國內一線科幻作家,也包括德裡克·昆什肯、凱利·羅布森、勞倫斯·M·舍恩等曾獲得過星雲獎、雨果獎的國際一線科幻作家。該書預計於今年3月由中信·文藝社出版。
《馬靈芝的前世今生》這本書收錄了「90後」作家王蘇辛在25歲之前創作的六篇小說,各自獨立又相互勾連,展現了一個青年寫作者的突破與衝擊。馬靈芝為何發瘋?須旦的父母何去何從?火獸的傳說是真是假?地下的聲音來自何方?男變女的怪病竟然來自護城河的鯉魚?吹嗩吶的人究竟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往事?
長帽口市、倉平縣、青巒鎮、糖水街,普通的地名可能發生不普通的故事,比如城市每天都會變成鳥飛走;馬靈芝、林莫可、趙自鳴、李挪,平凡的人物可能擁有不平凡的經歷,比如一個男人逐漸變成一尊塑像。在本書中,王蘇辛以先鋒的敘事和奇崛的想像展現了當下青年寫作者求新求變的努力。該書也是「現場文叢」系列之一,預計於今年4月由譯林出版社推出。
《野地靈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這是一部用生命寫出來的作品。作者李蘭妮身患嚴重的抑鬱症,《野地靈光》記錄了作者在廣州惠愛醫院和北京北醫六院的住院經歷。作者把觀察的鏡頭對準了治療精神疾患的專業醫院的住院部病房和那些病患,從病人群體到醫生以及當代精神疾病治療觀念和手段,還有世界精神醫學史等方面展開了具有多重維度的記述。本書語言活潑、描述生動。朱莉亞、小迷糊、莫有愛、小財姐、靚靚團、小澳洲、小蘑菇……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逐次出場,他們是精神疾病患者,也是一個個鮮活的人。該書預計於今年4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十九首世界詩歌批評本」叢書「十九首世界詩歌批評本」叢書共十冊,是關於詩歌世界理論和批評的優秀選集,具體包括《中古英語抒情詩的藝術》 (包慧怡/著)、《狄蘭·託馬斯詩歌批評本》(海岸/著)、《法國古典主義詩劇批評本》 (陳杰/著)、《德語詩歌批評本》(姜林靜/著)、《羅伯特·白朗寧詩歌批評本》 (飛白/著)、《約翰·多恩詩歌批評本》 (陸風/著)、《西爾維婭·普拉斯詩歌批評本》 (曾巍/著)、《奧登詩歌批評本》(蔡海燕/著)、《佩索阿詩歌批評本》(閔雪飛/著)、《保羅·策蘭詩歌批評本》 (王家新/著)。
各分冊由導讀、年表、詩歌精讀、詩歌注讀和附錄構成。精讀部分含雙語對照詩、注釋、解讀,注讀部分含中譯詩和注釋。這些內容使得「十九首世界詩歌批評本」能夠為讀者展示一個宏大的詩歌之城,同時提供有用的參考。它的解讀是如此深刻並具有生命力,但仍然不會影響到讀者自身對於詩歌的解讀。據悉,該叢書計劃於今年上半年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全部出完。
「風雷書系」「風雷書系」是一套試圖從世界範圍內看華語文學的叢書,由王德威主編,王安憶、李陀、劉大任、黃錦樹擔任顧問,目前計劃中待出版的著作包括《遠方有風雷》(劉大任/著)、《昨日之怒》(張系國/著)、《路!要繼續走下去》(藍博洲/著)、《戲中壁》(鍾喬/著)、《裡面的裡面》(朱嘉漢/著)、「王嘯平散佚散文小說」(王嘯平/著,王安憶/整理、編輯)六種。
該書繫著意選擇在世界範圍內有趣、有份量、有歷史厚度的小說家與小說,避免在簡單的一地一景、一人一家上做文章,試圖讓更多的作家、作品進入新一代讀者的閱讀經驗,打開更豐富的觀看角度和方式,避免一葉障目之憾,使年輕一代於眾聲喧譁裡感受多元、流動、絢麗的當代華語小說圖景。待出版的六種著作涵蓋北美、臺灣、南洋三地華語文學,包含「老中青」三代作家,從不同主題切入,既有同代人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也有代際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形成多層次富於質感的互動,以期打破圈層感和文學成見。據悉,該叢書待出版六種計劃於今年3月到7月由活字文化相繼出版。
《本巴》劉亮程的長篇小說《本巴》是2020年一部重要作品,它以《江格爾》史詩為背景展開,追尋文學的根本問題:時間。在《本巴》中,劉亮程把時間作為一個本質而非手段去寫,呈現時間的面貌。據悉,含新作《本巴》與《一個人的村莊》《在新疆》《虛土》《鑿空》等重要代表作在內的劉亮程作品將於2021年上半年由譯林出版社整體推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