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
學霸有話說
近期,
小編在梳理資料時,
有一個驚人的發現:
淄博市中心醫院
竟然盛產「醫二代」學霸!
初入大學,
新鮮事物或許會令人眼花繚亂;
大三大四,
站在岔路口前不知怎樣選擇…
新學期伊始,面對困惑與迷茫,
如何才能不虛度自己的青春?
小編專訪了部分
淄博市中心醫院的「醫二代」學霸,
希望通過聽聽
他們作為過來人的「心路歷程」,
能讓你有所得,
遇見更好的自己❀
顧凌雯
1
現就讀於青島大學,攻讀眼科學博士學位。
作為家裡的「醫五代」,顧凌雯自然而然選擇了學醫的道路。「在學醫的漫漫長路上,我最要感謝的是我的父親,他是神經外科的一名大夫,他是我的引路人、是我最敬仰的人。」從父親的身上,顧凌雯看到了醫生的忙碌和疲憊,更看到了醫生的盡心盡力、擔當和愛心。
「永遠不要停止前進。」這是顧凌雯父親常對她說的一句話。父親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顧凌雯的父親顧英豪是淄博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的一名醫生,多年來,他從未停止過學習,醫學英語、神經外科學、解剖學是他忙碌臨床工作之餘的必讀書目。2018年6月份,顧英豪獲得了青島大學神經外科學博士學位。
有了父親作為榜樣,女兒自然不敢鬆懈。顧凌雯在本科期間獲國家級獎學金,獲山東省優秀學生稱號;碩士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SCI二區論文一篇,獲校級優秀碩士論文;碩士畢業以後,繼續攻讀眼科學博士學位。「其實,成長的路上有父親相伴,是我最幸運的事情!感謝父親帶給我的正能量。」顧凌雯說。
王歆淏
2
我的整個學習、生活和工作經歷都與淄博市中心醫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2009年夏天參加完高考報高考志願時,媽媽問我內心最想選擇的職業是什麼,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做一名像母親一樣兢兢業業、技術精湛的外科醫生。
因此,我毅然選擇了臨床醫學並且不服從調劑,從當初在濰坊醫學院學習、淄博市中心醫院實習、到解放軍醫學院碩士特招入伍、再到解放軍醫學院博士、最後留在解放軍總醫院作為一名人民軍醫,完成了當時立下的目標。
在醫學的求學路上走過了11年,其中有艱辛,有付出,但更多的是收穫,是對醫學的熱愛!讓自己有了更清晰的努力方向!我會堅持不懈、刻苦學習,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醫德高尚,技術精湛的好醫生!
翟哲涵
3
山東大學準大三學生,現學習法學和行政管理雙學位課程。我的母親是淄博市中心醫院醫學檢驗科的主任助理、主管技師張春傑。
在過去的兩年大學時光中,我曾在院、校學生組織中承擔主要工作,同時擔任班級的班長一職,入選山東大學優秀學生幹部培養計劃。
「小時候,我以為醫生只是看病和做手術,長大後才知道,原來醫生需要承擔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默默為病患無私奉獻。
今年新冠疫情期間,當我看到醫務工作者無畏地奉獻和犧牲,無論多麼辛苦、沮喪也不輕言放棄。醫者仁心、救死扶傷,向所有醫生致敬!
程平
4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博士,現就職於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我的母親潘曉燕是淄博市中心醫院檢驗科一名醫生,從小到大,我感受著母親在醫院裡的辛勤忙碌。如今,我和母親一樣都從事了醫學這個職業,穿上神聖的白大褂,奮戰在救死扶傷的第一線,這讓我感到十分自豪!
王柳惠
5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目前就職於上海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考取美國律師資格和通過國內司法考試。
「我爸爸是醫生。」這是我從小到大最感自豪的一句話。小時候住在醫院裡面的家屬樓,醫院對我來說從來不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地方,反而覺得醫院裡的味道很好聞,親切又熟悉。
我的父母都是標準的學霸,大半個童年時期見證了父親從研究生讀到博士,可以說,他們就是我心目中最敬佩的人!
王曉琰
6
2020年6月畢業於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殖醫學專家陳子江教授。目前已接受美國猶他大學提供的職位,擬赴美進行博士後研究。
「我爸爸是神經外科醫生,媽媽是急診科護士。小時候,最討厭聽到家裡電話鈴聲響起,爸爸媽媽經常接完電話就要匆匆趕往醫院,即使是在深更半夜,他們依然風雨無阻。」在王曉琰的印象中,父母經常要值夜班,還經常因為急症手術或搶救病人耽誤回家吃飯,遇到他們同上夜班的情況,王曉琰就跟著科室其他阿姨睡覺。
作為「醫二代」,父母是王曉琰醫學生涯的啟蒙導師,讓她認識到從醫沒有捷徑可走的,勤奮,是一個好醫生的基本素質。「醫學知識日新月異,唯有終身學習,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父母的教導深深烙印在王曉琰的心間。
李臨川
7
2013年就讀於山東大學臨床醫學八年制,現師從胡三元教授,外科學博士研究生在讀。
在淄博市中心醫院大院長大的李臨川,成長環境中從不缺乏醫學的身影,而這其中,家庭給他帶來了最深刻影響。李臨川的父母都是醫務人員,在他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父母下夜班深夜路燈下搖曳的身影,遇到緊急病情後匆忙丟下的碗筷,以及閒暇時持續充電的專業學習……一幕幕都在生動描繪著醫療事業所需的付出與努力。
看到父母從醫的辛苦,年幼的李臨川也曾猶豫是否投身醫學,直到親眼目睹了危重病患脫離危險後媽媽臉上的欣慰與喜悅,他真正體會到了醫療事業「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價值所在,媽媽也成為他的醫學領路人。
醫路漫漫真如鐵,懸壺濟世解疾愁。
齊雲立
8
今年畢業於濟南外國語學校,被劍橋大學錄取。
齊雲立的父親是淄博市中心醫院的一名心血管內科醫生。「我非常敬佩我的父親,在我的眼中,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父親,在我陷入迷途時為我指點迷津,他更是一位可敬的醫務工作者,治病救人是他一生的使命。」齊雲立說,在生活中,他能時時刻刻感受到父親對於工作的熱愛。「在病人遇到危急情況時,即使是在深夜,父親也會立即起身搶救病人。即使身處他鄉,他也一定通過電話為病人出謀劃策,爭取每一分每一秒。」這所有的一切,讓齊雲立對所有白衣天使越來越敬佩,是他們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李維特
9
李維特,墨爾本大學法律博士Juris Doctor,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本科。目前就職於美國K&L Gates高蓋茨國際律師事務所(墨爾本辦公室),具有中國與澳大利亞法律從業資格。
「小時候在西二路中心醫院家屬院成長的經歷,至今仍是我心中美好的回憶。」李維特說,有好多個夜晚她常常望著柳泉路上對面大樓的點點燈光,數著父親還有多久才能到家。大約也是那個時候,從父親繁忙的工作中,她漸漸感受到了父親和他的同事們對於工作的認真負責,仁心仁術。這樣的態度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李維特的學習與工作,她以父親為榜樣,不斷鞭策自己做事做人也要事事認真、處處負責。「不管『醫二代』是否會克紹箕裘,承襲衣缽,我們當中的每一位都已經深深地被醫者身上背負的使命與責任所影響。」李維特表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無論身處何方,作為醫者的後代會接過責任這一棒,努力錘鍊本領,用心做事,踏實做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李一達
10
李一達,本科畢業於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碩士研究生以腫瘤學專業就讀於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其間經考核轉博並進入博士階段學習,已發表多篇SCI論著和綜述。
受醫生母親的影響,李一達從小就對醫生職業充滿了好奇與敬意,同時養成了自立又自律的良好習慣,也深深體會到醫務工作者的辛苦。母親沒有節假日,有的只是周而復始的夜班與白班。但每每看到母親因為成功搶救病人,亦或病人好轉出院而流露出的喜悅之情,又倍感醫務工作者的崇高,所以高考後李一達毅然選擇了從醫。
醫路無止境,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取。學醫的道路雖然艱苦,每學期都要面對大量的專業課考試,但從做了醫學生的那一刻起,李一達就已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深知以後要面對的是寶貴而又脆弱的生命。同時,醫學的邏輯和嚴謹也培養了他探索和求知的精神,並促使他投身於科研,為應對目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的腫瘤貢獻一份力量。
任瑜
11
任瑜,於天津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本科畢業,以優異成績保送直博,就讀於天津大學精密測試技術與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畢業後先後進入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博士後工作站,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機械與製造計量技術研究所工作。工程師,國家一級註冊計量師。
醫務工作者的家庭環境給予她的是自律與擔當的言傳身教——對工作的負責,對生命的尊重。父母親在她的印象裡總是忙碌,白班夜班假日班,班班不息。家事醫事救命事,事事忙碌。有限的在家的時間也總是捧書一本,耕讀不倦。無他,醫術無涯,常學常新。學習氛圍濃鬱的環境,促使她自小養成勤閱讀、愛思考的好習慣。責任重於泰山的責任感錘鍊出她一絲不苟的學習、工作作風。
孫豐
12
孫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博士,現就職於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
孫豐成長於一個家中多位前輩親人從醫的家庭,他的母親是淄博市中心醫院的神經內科大夫。孫豐自幼耳聞目睹作為醫生的母親工作繁忙,為了更好地救治病人,母親業餘時間鑽研業務,關注醫療前沿發展,家中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榜樣的力量勝過任何說教和動員令,這些都成為孫豐成長中滿滿的正能量。他暗暗地下決心,要好好學習,子承母業,做一個人民需要的好醫生。現在,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實現了初步目標,學業有成,成為了一名外科醫生。正如歌中所唱「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年幼時你是我的榜樣」,「現在我要成為您的驕傲和自豪」!
續廣智
13
續廣智,英國東英吉利大學、英國氣候研究中心博士畢業,完成了中國海洋大學博士後的研究,正入職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從小成長在淄博市中心醫院大院,受同為醫生的父母親的影響,續廣智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認真的學習態度、精益求精的學習精神。父母工作忙碌,也培養了他自理、自立、自律的能力和作風,為將來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山東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保研資格,為了更好地發展,申請到英國UEA 大學讀研,並最終獲得CRU 的博士學位。
楊惠敏
14
楊惠敏,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博士畢業,就職於山東省齊魯醫科大學附屬齊魯醫院。
楊惠敏的父母都是醫生,媽媽是淄博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醫生,爸爸是張店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從小在淄博市中心醫院職工大院,耳濡目染,從小對醫生的職業充滿了尊重和嚮往。小學時楊惠敏就喜歡閱讀臨床病例分析的書,感覺醫生就像是福爾摩斯,能從一些細小的變化中查找出疾病的元兇,所以立志要做一名為人民健康護航的白衣天使。同時,受父母的影響,楊惠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父母工作很忙碌,培養了她獨立自律、思維縝密的學習態度,為將來的生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高中畢業楊惠敏順利考入南方醫科大學,完成了她的人生小目標。楊惠敏深知,醫學領域博大精深,要成為一名好醫生,必須不斷攀登新的高峰。本科畢業後,楊惠敏考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泌尿內科,完成了碩士和博士學習,並留校穿上了嚮往已久的隔離衣。
周玉斌
15
周玉斌,201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免疫學博士,現任四川科倫藥物研究院臨床研究中心運營總監。周玉斌2000年畢業於淄博市實驗中學第一屆,2005年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畢業後學校保送直博。
因母親就職於淄博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周玉斌從小就在醫院環境中長大,見慣了深夜醫護人員忙而不亂的身影,對生死一線的搶救也不陌生,養成了沉穩、遇事不慌的性格;自小學開始,每天放學後與母親同時學習,周玉斌寫作業,他的母親自學英語、進修專業。
周玉斌見證過醫者在患者劫後餘生中的偉大,也體會過作為醫護家屬不能被陪伴的辛酸,但在人生岔路口,仍然願意「除人類之疾痛,助健康之完美」。雖然沒有選擇在一線直接面對病患,但在另一個戰場上,周玉斌在為解決當前臨床上力不從心的疾病而奮鬥,他說:「堅守『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誓言,這是一名『醫二代』的傳承。」
張朕傑
16
張朕傑,中國醫科大學博士畢業,現就職於北京協和醫院。從小在淄博市中心醫院家屬大院裡長大的張朕傑,對記憶中特有的「來蘇水」味道並不陌生,在他的心中,那種味道不是虛無縹緲的,常常伴隨著父母和周圍醫護叔叔阿姨們忙碌的身影和對病患無私的奉獻,是實實在在、刻骨銘心的,在他的成長道路上影響深遠。
受父母影響,張朕傑在填報大學志願時,全部選擇了醫學院。他說:「立志學醫,矢志不渝,健康所系,性命相託,心中有太陽,處處便是光明!」如今,張朕傑就職於北京協和醫院,是全國的疑難雜症會診中心,每天接診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病人,沒有固定的下班時間,也分不清節假日。但他從不覺得苦和累,也學著前輩的樣子,認真對待每一位病人,守住初心,杏林遠行。
孟佳琪
17
孟佳琪,復旦大學在讀博士。
孟佳琪的父親是淄博市中心醫院心內科的一名醫生,在孟佳琪的印象中,父親經常加班到很晚,周末也很少有休息的時間,有時候一個電話打過來就要立馬趕去醫院,過年也不能吃個團圓飯。儘管工作很忙,但對於孟佳琪的教育,父親卻一刻都沒放鬆。「從幼兒園開始我爸就會給我買很多書,上初中以後不管我學習到多晚,他都會在旁邊一直陪著我。」孟佳琪說,父親在工作之餘的教育和陪伴為她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上初中時,孟佳琪家中有人生病,對她的觸動非常深,從那時起,她便立志像爸爸一樣成為一名醫生,治癒更多的患者。如今,孟佳琪憑藉努力和堅持如願選擇了醫學專業,並一路讀到了博士。
唐明煜
18
唐明煜,本科畢業於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目前於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攻讀神經病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二十年來,唐明煜的父母以醫務工作者的身份以身作則,他們對工作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對待生活樂觀積極的心態令她耳濡目染,並使得她得以在北京協和醫院這所中國醫學殿堂中繼續深造、成長。
王備合
19
王備合,復旦大學博士,目前就職於復旦大學附屬上海腫瘤醫院。
受父親影響王備合決定從醫並選擇泌尿外科這一專業,博士畢業後入職復旦大學附屬上海腫瘤醫院泌尿外科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師從著名的泌尿腫瘤專家葉定偉教授,從事泌尿男生殖系統腫瘤的臨床工作及轉化研究。
回想自己的從醫夢想,王備合覺得離不開父親的薰陶。父親一心為患者著想的工作態度,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夢想,將來要像父親那樣救死扶傷,懸壺濟世。如今王備合的夢想已變為現實,並多次參加國際會議交流發言,發表SCI論文8篇,研究發表在美國癌症學會會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與美國泌尿外科協會會刊《Journal of Urology》。
對於自己未來的道路,王備合說:「從醫之路是漫長的,自己才剛剛起步,深知前進的道路不會是一馬平川的,有很多困難需要去克服 ,有很多高峰需要去攀登,但我十分慶幸有父母做我堅強的後盾。」
于振洋
20
于振洋,曾先後就職於復星集團、中國華融等大型金融企業,本科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現就讀於北京大學,攻讀工程管理碩士學位。
于振洋的母親是淄博中心醫院口腔科的護士,之前急診科的工作經歷給童年的于振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緊迫的搶救工作既需要嚴謹的工作態度也需要高度的擔當精神,母親多年來持之以恆的專注與投入對于振洋的性格品格的塑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多年來在中心醫院的勤勉工作,是「功成不必在我「發揚釘釘子精神最好的教育榜樣,多年來堅持打磨專業水平、努力提高學術造詣,更是「功成必定有我」「勇擔青春使命」的深入貫徹引導。
父母對于振洋的教育十分重視,于振洋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考以680分考入上海財經大學註冊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後趕赴北京工作,如今再次進入北大校園深造。
張琪
21
張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博士,就職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張琪的父母都是醫者,她用文字記錄下了自己的心聲:
開著的床頭燈,照亮因父母同時夜班而我獨自在家的夜晚,嬰兒的啼哭聲,還響在小時候跟隨母親上班朦朧入睡的產房隔壁,那些難以請假全家出遊的寒暑假,那些總是湊不齊人的年夜飯,那些非典時穿過防護服的躲閃,那些藏在書桌文獻後的埋頭……感謝你們,拯救了別人,也造就了一個像你們的我!
總結學霸們的話,應對開學季,無非就是這麼幾點:
1、榜樣的力量。他們可能是歷史人物、名人、明星,也可能就是你的父母,找到目標人物,向著他的方向努力,就對了!
2、要有明確的前進方向。一定要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3、要有使命感和擔當精神。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需要做什麼樣的選擇,都需要有責任心、使命感。
4、要勇於挑戰困難、戰勝困難。成功的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面對困境,一定要迎難而上。
成功不是偶然的,
這些「醫二代」學霸
真是太讓人敬佩啦!
一起努力吧!
「少年」!
原標題:《不是學校,竟然盛產「學霸」?!這個地方太神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