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樸妃和安貴妃由當紅流量小花孫驍驍、趙韓櫻子出演,但是會發現朱棣死後,她倆基本就消失了。
雖然這兩位妃子的出現時間比較短,但是演技卻一點不差,至少比女主孫皇后出彩,兩位女演員即演出了樸妃的純真善良,又演出了安貴妃的深宮無助感。
而且她們的消失頗為突兀,這難道是電視劇的漏洞嗎?還是導演刻意的要求?真實的樸妃、安貴妃下場是什麼呢?
其實電視劇中已經安排好了她們的下場,雖然只是一閃而過。
在《大明風華》第三十三集中,朱棣第五次北伐,卻為馬哈木所領導的瓦剌、韃靼、兀良哈三部所阻擊,最終在退守至榆木川時病亡,時年65歲。
此後朱瞻基、楊士奇矯詔,朱高熾登基;而作為手握大權的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則咄咄逼人,誓要問出朱棣臨死遺言。
但父親亡故,到底是要治喪的。
於是,在明仁宗朱高熾的帶領下眾位藩王、群臣守陵七日。
在守陵的大堂正中放置著朱棣棺槨,但在朱棣棺槨兩側卻也有幾個小棺槨。
那麼這幾個小盒,又是放置什麼東西的呢?
沒錯,它們就是盛斂樸妃、安貴妃們的棺槨,她們都被迫殉葬,因為大明王朝實行的是人殉葬制,凡後宮之中無所出者,皆以為殉。
這是承襲元朝的陋習,但是也和朱元璋有很大的關係。
朱元璋建立明朝,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統,朱元璋依然奉元朝為中原正統,於是很多元朝陋習也被承襲過來了。
對於少數民族出身的蒙古人以及其建立的元朝,人殉制度可謂是比比皆是。不僅僅皇帝去世,要宮人嬪妃殉葬,成吉思汗去世後,便挑選四十餘名女子,活活殉葬;就連一般的蒙古貴族、官員也要進行人殉,這是他們的傳統,一項極其殘忍的傳統習俗。
而朱元璋對於元朝的這個慘絕人寰的制度,也承襲了下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時便「伺寢宮人盡數殉葬」,因此而亡者,多達30餘人。
而朱棣駕崩後也進行了人殉。
《李朝實錄》記載:「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其上,以頭納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經而死。」
這30多位被殉葬的宮女、妃嬪,先是在大殿外食用最豐盛的一餐,然後被內官趕入大殿,隨後便個個被上吊而死。
而且在記載中,更是有兩個朝鮮妃嬪,乞求能夠回到家鄉。
但面對她們的苦苦哀求,仁厚的明仁宗朱高熾處於孝道的考慮,還是將她們全部殉葬。
其中一位15歲的宮女不幸被抽中,說出來自己最後一句話「娘,吾去!」
於是,在一聲聲的「娘,吾去!」中,這群年輕的女子早早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這種無人道的殘忍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才被廢除。
在明仁宗朱高熾病逝時,淑妃、郭妃等5人被殉葬。
明宣宗朱瞻基病逝時有10人「殉節從葬」,這其中還包括了剛剛入宮不久、宣宗十分喜愛的妃子。
直到明英宗朱祁鎮為了不讓錢皇后殉葬而下詔廢除這項殘忍的制度。
此後明朝再無殉葬制度。
直到清太祖努爾哈赤死亡,大妃阿巴亥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