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時隔兩千多年,秦風猶在耳,兩千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統一封建王朝「秦」,究竟是如何成長、裂變、崛起、誕生的?中國電視劇史上,大秦系列可能是唯一一個會用「長達十五年」的跨度去製作、講述秦國從「天下卑秦,不與會盟」到「掃六合、並天下」、完成中華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大一統的歷史系列電視劇。
系列誕生之初,觀眾們就為這種豪情所折服。劇集的質量也沒有辜負這股子豪情壯志,第一部《裂變》豆瓣評分9.3分,二三部《縱橫》、《崛起》分別9.3分、8.5分。
及至系列第四部《大秦賦》更是萬眾矚目,剛一上線豆瓣評分便勢如破竹地竄上8.9分。但是,這輝煌沒有持續多久,8.9分之後《大秦賦》評分大降,如今已經跌到了6.1分。而縱觀這些評分,為黑而黑的聲音卻一直存在,這便令人不免唏噓。
從備受期待到評分大降,萬眾矚目的《大秦賦》高峰和低谷都來得極快。曾幾何時,給予大秦系列無上讚譽的是網友,如今把《大秦賦》推倒在地並狠狠踩上一腳的也是網友。
誠然,網友們有做出評價的權利,但在豆瓣評分從8.9掉落到6.1的詭異窘境裡,有多少網友是被「《大秦賦》崩了」的言論裹挾著,在沒有經歷自己思考的判斷下,便輕率地與眾人合流給出了極端差評?
僅以《大秦賦》為例,影爺今天想與大家探討的,便是如此一個怪象。我無意強行去改變網友們的思維方式,只是有些不解:當劇評被充滿情緒性的觀點左右,而這份情緒如流感般大面積地傳染,人們為這部劇打出的評分,是否算得上有失公允呢?
12月1日,《大秦賦》正式上線,開畫8.9的豆瓣評分,這在今年所有播出劇中是排名第二的好成績。那時,網友的讚譽也是真誠且真心的:服道化精良,劇的細節也是極佳,看到秦兵簡直就像看到了兵馬俑本俑。
其時,不少評論都認為這部劇改變了歷史劇。此前幾乎可以說沒有一部劇的戰爭場面如此地寫實:一般都是攻城方直接雲梯衝城,然後城門打開,騎兵衝進,幹就完了。哪裡像《大秦賦》這般守城與攻城之間,攻守之勢是如此的複雜多變?
就拿邯鄲之戰論述。先是秦軍的先頭部隊成為炮灰掉入了趙國的壕溝之中,再是面對架設雲梯的秦軍,趙兵投石放箭,城頭之上箭如雨下,延阻著秦軍的進攻。就連城下激戰,趙軍所發射的弩箭都大有講究,是用大型弩發射的可回收弩箭。發射後再用絞盤迴收,在回收過程中還可絆倒秦軍攻城所用的大型臨車,這種寫實且精細化的戰爭場面不敢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至少是令人耳目一新。
關於演員的讚譽,亦是頗多:辛柏青老師演出了一個不一樣的秦莊襄王,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聽到孝文王崩逝時的表情真實到令人發笑。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可短短十多天後,劇集的風向完全變了:張魯一的嬴政太老了,40集了嬴政還沒親政,《大秦賦》是嫪毐傳嗎?
這些聲音響徹雲霄,遮蓋住了一切,就好像此前那些讚揚《大秦賦》的聲音從未出現過。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指的是,某些時刻事物的身上是有「光環」的,一旦人們被事物的某處光環(優點)吸引,再去看那件事物,則是千好萬好,反之則無論如何都不順眼。
很簡單的例子,許多老年人對青年人的裝扮一旦看不滿意,連帶著整個人都認為難有出息,就是此理。
在豆瓣逛一逛《大秦賦》的評論區,不難看出許多評論都是帶有「暈輪效應」的情緒性評論,不然實在難以解釋評分斷崖式地下跌。影爺絕非信口開河,我在34457條豆瓣短評中孜孜不倦地「學習」了一天,發覺許多評論都帶有強烈的對比性,包括開畫8.9分時的一波五星好評。
因繼承了前三部的「秦魂」而受好評,因不像前三部而差評,因張魯一不像觀眾心中的「祖龍嬴政」而差評,因嬴政滿足不了觀眾的想像而差評。這些評論都有其理由,但難稱全面,便如「暈輪效應」中對年輕人的「奇裝異服」戴著有色眼鏡的老年人,他們不喜歡年輕人的裝束還說得過去,但因此否定年輕人的全部,實在有些片面。
對於《大秦賦》的受眾來說,除路人外,是對大秦系列本身就極感興趣的「秦粉」,對於秦,是自帶天然印象的,一旦發現大秦與印象中的不符,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批判一通。而路人又分兩撥,一種是有學識的路人,喜好拿著《史記》、《戰國策》在劇集中摳細節,以精英視角對《大秦賦》不屑一顧。
另一撥是純路人,也恰恰是觀看人群中基本盤最大的。然而他們真就是一些喜愛看劇打發時間的普通人,既不知道《大秦賦》如何違背了歷史常識,也不知道為何大家前腳剛誇完《大秦賦》製作精良,後腳又哭喊著祖龍復生懲罰張魯一吧。大多隨著大流,弱弱在評論區喊上一句:確實很爛。
這也難怪,大秦系列在中國電視劇史上堪稱是歷史劇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作為它的收官作,自然是滿載期待。只不過期待一旦太過滿溢,而無法被滿足,人們心中的不如意就容易通過極端差評的形式演化出來,從而連帶著將它有的一些優點也一併掩蓋了。
當這種期待落空便蓄意差評的心理引發成一種從眾心理,並傳染一波不明真相的群眾後,這種情緒性的評論所造就的評分,能否算得公正,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在大秦系列的四部劇集中,《大秦賦》並不是首位有此待遇的。影爺猶記得《裂變》取得成功之後,一時之間溢美之詞遍布。而後《縱橫》緊隨其後,富大龍老師扮演的秦惠文王只因以一種與原書中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現,遭遇了許多謾罵和爭議,豆瓣評分一度掉落到7.5分。
富大龍老師的演技與表演方式無可爭議,但不過是因為當時第一部秦國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所以稍有變動,便是劈頭蓋臉的批評,那種風氣至今令人難以想像,亦不願理解。
幸運的是,最終時間證明了一切,《縱橫》終究令觀眾們發現了他的優點,雖然與原著內容有別,但更寫實,更接近秦的形象,評分也最終回升到9.3,與第一部《裂變》打平!
童年神劇《西遊記後傳》也是如此,2000年首播時,幾乎是全一星,而如今評分已回升到7.8分。別小看這7.8分,須知這是在當年幾乎全一星的情況下緩慢回升的分數,若是00年那一波觀眾稍微有些理性,《西遊記後傳》難保又是一部破9分的經典之作,若如此,神劇之名也名副其實了!
由此可見,情緒性的評分究竟多不可取,哪怕終有一日觀眾開始反省自己,但那些打過的分數,終究是無從更改了。
不知何時開始,網際網路上蔓延起一種偏見的風氣,在《大秦賦》中這種聲音尤為明顯。《大秦賦》精緻的服道化本來是它的長處,在一開始它的豆瓣評分還在8.9分時,人們對它的服道化也都是誇讚。
可自從評分開始瘋狂下跌後,這種聲音立刻便轉成了:有的劇沒有好演員,就開始鼓吹服道化了。
影爺實在不是很懂。難道好的不就是好的,壞的不就是壞的。怎麼時間過去了幾天,誇一句服道化的含義就轉變為了這是這部劇實在無別的地方好誇了?這雖只是小小的評論,其中蘊含的惡意,實在令人不寒而慄。
再者,《大秦賦》從來也不止服道化一項優點。影爺開篇即言:它的細節、劇中演員的演技都是經得起精雕細琢的。就拿最新的劇情來說,加冠親政後的嬴政已經漸漸顯露出掃滅六國的霸氣,而在趙國一心搞事業的趙悼襄王演技也是爆表,彈幕上到處都是「趙王霸氣」的評論。就連那小人郭開,罵他小人的同時也不能不贊上一句:這小人演的真好。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網友的腦補有時確是一種很奇怪的產物。在當前有太多人都在拉踩《大秦賦》的情勢下,某些網友隨口一句「《大秦賦》服道化做的還不錯」,轉眼就變成「《大秦賦》也就剩服道化了,其餘一塌糊塗」的意思。
連「秦惠文王」富大龍老師都感慨:最近不少師長朋友發我網絡文章,看到越來越多驚悚標題,誇我的同時,罵《大秦賦》及張魯一老師,我很難堪!(富大龍在《國家寶藏》中演了一回秦始皇,備受觀眾喜愛,時逢《大秦賦》熱播,被網友兩相對比)
富大龍老師的感慨出自於他迄今為止唯一的一篇微博。網友們對《大秦賦》的謾罵,令他想起了他當年演秦惠文王時遭遇過的痛楚。
富大龍老師對當年的痛楚尚可付之一笑,因為他很清楚,不止是網友,連他也難免會有先入為主之嫌。演《縱橫》時,他演的嬴駟風格與秦一、原著小說大不一樣,受到無數網友詬病,但他說:這是人之常情。
只是,面對《大秦賦》,面對張魯一老師正在經歷《縱橫》與他曾經經歷過的一樣的窘境,他依然發自內心地倡議:稍安勿躁,待看完整部作品,經過些歲月,將大秦帝國四部系列串在一起細細品味,再做出評論不遲。
這亦是影爺的心聲,我多麼害怕當年《西遊記後傳》的慘劇再出現啊!明明一部佳作,最後卻需要用20年的時間平反翻案。
當然,關於網友們對《大秦賦》的差評,也並不全是跟風黑,許多評論都是理性十足的。目前最為廣泛的兩點,就是張魯一飾演的嬴政不夠霸氣,不符合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形象。第二就是這部劇太拖節奏了,快成宮鬥劇了。
可以上兩點,我實與富大龍老師懷揣著一樣的看法。富大龍老師說:每個王,千人千面。我絕不贊成秦王只有一副「霸氣」的面孔。至少,張魯一老師沒有因循守舊,敢於挑戰被大家千古以來幾乎定性成神的始皇帝,賦予他各種各樣人性的、有缺憾的氣質。
無論,觀眾們對張魯一所呈現的嬴政究竟觀感如何,但我認為至少這句話是應該肯定的。
敢於挑戰神,把神變成落入凡間的人,這本身就需要勇氣。
而《大秦賦》到底拖不拖節奏也確實因人而異,有人就喜歡這種合理化改編,有人就巴不得三天親政,第五天就開啟滅國大戰,眾口難調,即是如此。
毋論如何,一部劇的觀看角度,從來不止一個維度。想要了解一部劇,人云亦云並不是最好的方式。眼下,《大秦賦》尚未播完,究竟整部劇的結果如何猶未可知。何不期待一下後續的劇情,看完整部《大秦賦》,再給它一個公正的評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