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動脈瘤,被稱作是人體的不定時炸彈,一旦引爆,生命會瞬間消失。日前,濰坊市中醫院介入醫學科在介入導管室、麻醉科等多科室共同協助下,為患者實施了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雙側髂動脈支架置入術,成功拆除了隱藏在體內隨時可能引爆的「奪命炸彈」——腹主動脈瘤,標誌著我院在這一技術領域再上新臺階。
肢體乏力,原是體力藏有「奪命炸彈」
65歲的患者吳大叔在2009年及2016年先後兩次因左側肢體活動不力在我院住院,診斷為「腦梗塞」,經過治療吳大叔恢復良好,未遺留明顯肢體活動不力症狀,2020年8月份,吳大叔再次感覺左側肢體乏力,頭暈不適,食欲不振,食後腹脹,反酸、燒心。在家人陪伴下來濰坊市中醫院住院治療,介入醫學科收治住院後經過檢查確診斷為腹主動脈瘤合併雙側髂動脈瘤。
術前CT斷層圖像
術前主動脈CTA圖像
病變處支上「鋼筋水泥」解除「炸彈」破裂的風險
「主動脈瘤就是動脈血管『酥』掉了,被血流衝刷鼓包,看起來像個瘤子。」尹春暉主任介紹,傳統手術是開腹手術,切掉已經成為動脈瘤的血管,換上一根人工血管,創傷很大,運用血管支架,可以將壓縮成一個圓柱體的支架放到患者的血管裡,在病變處釋放,相當於在「酥」掉的地方支上「鋼筋水泥」,使血流不再衝刷血管壁,解除「炸彈」破裂的風險。
術中造影
2小時45分鐘,成功解除破裂風險
治療方案採取的是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術中關鍵步驟是瘤徑區域釋放覆膜大支架,必須要保證覆膜大支架既不能阻擋腎動脈血流,又不能因支架放置過低導致隔絕失敗,好比在湍急的河流上過繩索橋,對於瘤徑短而扭曲的動脈瘤,在不停搏動的血管中通過旋轉體外操作柄來完成,要做到絲毫不差的精準釋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術中,尹春暉主任及其團隊成員屏住呼吸,反覆造影確認位置,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與穩健的技術功底在介入導管室的配合下,手術歷經2小時45分鐘順利完成。術後患者身體各方面恢復良好,造影顯示:患者病變已被覆膜支架隔絕,雙腎動脈、腹主動脈及雙下肢動脈通暢,腹主動脈瘤腔內無內漏及外滲,支架貼壁良好,達到了手術預期,體內的「炸彈」被順利「拆除」。
術後造影
腹主動脈瘤被稱為人體內的一顆「不定時炸彈」
腹主動脈是人體大動脈裡發生動脈瘤機率相對高的部位。其發病多見於老年人,患有動脈粥樣硬化的人。在65歲老年人中,發生率大約8%。
腹主動脈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主要血管之一,承擔著我們人體大部分內臟如肝臟、脾臟、腎臟、膀胱、腸管及雙下肢的血液供應,故腹主動脈內的血液流量較大,而腹主動脈瘤則是發生在腹主動脈的一種不算罕見的病變,它不是腫瘤,而是腹主動脈管腔擴張,就像自行車輪胎有一個部位變薄鼓起來一樣。
伴隨著腹主動脈瘤直徑的增加,動脈壁將越來越薄,最終會導致破裂。而一旦破裂,大量血液從破裂口流出,很快就會因失血而危及生命,所以腹主動脈瘤被稱為人體內的一顆「不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