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熱播的大型古裝劇《清平樂》,從製作團隊、劇情設定、演員班底到燈光、置景都引起了各界的熱議。
劇中對宋朝的各種生活場景、人物事跡做到了高度還原,營造出的古樸、典雅氣韻,也將觀眾再次拉回「仁宗盛治」時期,體會到繁華盛世的大宋王朝。
難怪陳寅恪先生會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林語堂也說:「我最嚮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回顧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我們才發現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美。它就像是一塊被忽略的寶藏,已經被我們遺落在角落太久。今天,就讓我們重溫一次《清平樂》,重新體味一次大宋的美與舒適!
走進《清平樂》,感受大宋服飾之美
看過《清平樂》的觀眾都知道,劇中服化道處處可見歷史元素,從宋仁宗趙禎(王凱飾)大朝會上的朝服,到皇后曹丹姝(江疏影飾)大婚時精緻的頭飾妝容,無不十分考究,與宋朝歷史畫像幾乎1:1還原。
而在劇中提到的兩種特殊服飾,今天也讓我們來認識一下。
袞(gǔn)服
劇中,在皇太后劉娥垂簾聽政的最後一年,執意要穿袞服祭祀太廟,遭到群臣反對。
一件衣服為什麼會遭到滿朝大臣的反對呢?那是因為袞服並不是一般的衣服,它是皇帝的象徵,也是皇帝最尊貴的禮服,只有在祭祀、拜廟等重大活動的時候才能穿。
中國傳統的袞衣主體分上衣與下裳兩部分,衣裳以龍、日、月、星辰、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fǔ )、 黻(fú )十二章紋為飾,另有蔽膝、革帶、大帶綬等配飾,每一種圖案都具有相應的代表含義。
褘(huī)衣
同太后祭廟出場時,在服飾妝容上同樣可謂經典的,就是太后劉娥去世和曹丹姝被冊封皇后時所著的禮服。
那是褘衣,是皇后最奢華和尊貴的禮服,以深色織物編織而成,只有在受冊和祭奠的時候才能穿,來用以體現皇后母儀天下的莊嚴姿態。
宋朝皇后的褘衣與之前王朝的褘衣,在顏色上沒有太大區別,但在雲龍紋的配色上,宋朝會更柔和、細膩且做工非常的精緻,於配飾上也有所區別,后冠以珍珠點綴,更顯精細、華美。
另外,褘衣和其他命婦服飾同樣遵循最高禮服上下同色,不異色的原則,其實這也是儒家「尚專一」的思想內涵,以此來表示古代女子對丈夫的忠貞。
女子常服
大宋的女子在日常服飾選擇上崇尚簡樸、嚴謹、含蓄、淡雅文靜。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再加一件對襟的長衫(褙子)。在顏色與花式上,也更偏向飽和度低的色系,這也是宋代女子追求的「人與衣相協調」的審美理念。
如劇中後宮女子所穿的日常服飾,我們可以看到她們的服裝色彩多以青綠、淺粉、鵝黃、蔥白、銀灰、沉香、藕色等顏色為主,沒有宏偉壯大的氣勢,但是卻能從平淡中感受到天真、空靈素雅的意境之美。
宋人精緻的飲食與繁鬧的夜市生活
在《清平樂》中,除了可以通過唯美的服飾一窺北宋文化,隨處可見的美食和市井文化,也向我們展示了北宋子民的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
從宮中膳食到市井小吃,羊羔酒、百味羹、魚蓉粟米羹、炙羊肉、蜜餞果子……令人眼花繚亂的菜名都赤裸裸的展現著大宋「美食天堂」的名號。
包括我們現在吃到的紅燒肉、蜜餞、餃子等各式美食小吃,大多也是發明或流行於宋朝,比如因大文豪蘇東坡而得名的「東坡肉」,不僅得到現代人的喜愛,與之流傳的還有一段佳話。
宋人不僅愛吃、會吃,也懂生活。
宋朝以前,歷朝歷代都實行宵禁制度,晚上不許隨便上街,直至宋代,宵禁制度才得到改革,城市中徹夜燈火通明,笙歌不停。
和現代一樣,宋朝的夜市除了晝夜迎客的酒樓茶坊,還有各種美食小攤,逛累了,找個地方坐下來,吃點美食,喝碗飲料,好不愜意。
劇中宋仁宗就曾帶著大臣、公主夜訪民間夜市,看看自己治理的天下,聽聽百姓的心聲。當然,皇帝也避免不了,像如今網上衝浪的愛豆,偶爾也會吃到自己的「瓜」,當朝皇帝的身世被百姓當成茶餘飯後的八卦,官員們的政見和詩詞被公開討論,一片祥和繁榮的景象,想必宋仁宗這瓜吃得也是值了。
宋人對美食的講究,對生活的熱愛,在一餐一食,一樓一飲中可謂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宋朝給我們的留白
說宋朝是被我們遺忘的一塊瑰寶,此言一點不為過,結合劇情翻看歷史,我們不得不驚呼,這是一個最繁盛與驚豔的時代,它的美與舒適遠遠超出於服飾的文化和生活的自在。
它的時代人才鵲起,歷史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它獨自佔據了6位,宋仁宗時代的朝堂更是人才輩出,如韓琦、範仲淹、歐陽修、晏殊……
此外,那個時期留下來的書畫名跡也屢見不鮮,在《清平樂》中,皇上最為讚賞的畫家崔白,他的《秋蒲蓉賓圖》至今仍極具鑑賞價值。
從人文到女子的閨中技藝點茶、插花、焚香、掛畫,再到含蓄深遠,耐人尋味的園林藝術,不僅是宋朝文化的體現,也給我們留下了諸多想像和創作空間。
宋,是一種生活之美,也是一種歷史的延伸,更是我們對藝術與生活探索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