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訶德、哥倫布地理大發現、鬥牛士之歌、戈雅、畢卡索、足球、弗羅明戈舞蹈、西班牙內戰,這是我從青少年時期通過書刊、影視和新聞報導與傳聞所知道的西班牙!
直到不惑之年,我才有機會到這個熱情浪漫的國度。具有戲劇性的是,我是在印度與西班牙結下的機緣。2010年,我赴印度邁阿曼德邦參加我的好友,印度設計學院教授謝克汗舉辦的大學生動畫節時,結識了在該院做訪問教授的伊莎貝爾教授。伊莎貝爾個頭不高,氣質高雅,對藝術有一種執著的精神。這位從事藝術動畫的女教授指導印度學生所創作的實驗性動畫給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她對東方文化很感興趣,數次接受謝克汗的邀請她到印度短期執教。我也許是她接識的第一位中國動畫行業人士。我們十分聊得來,她像我發出邀請,第二年到西班參加她主持的動畫節。
加泰隆尼亞古都萊裡達
2011年2月,我如約而至。飛到巴塞隆納,接著轉機到動畫節舉辦城市萊裡達(LIeida),由於到晚了些,到了賓館,放下行李,就直接參加招待晚會。使我暗中吃驚的是,這一招待晚會是在一中世紀古堡中舉行的,進入點著蠟燭的大廳,仿佛回到中世紀。應邀出席晚會的有穿燕尾服的紳士,黑色禮服的淑女,不拘一格作便裝的藝術家,大專院校的老師等來賓齊聚一堂,幾乎每人手執一酒杯或端著咖啡杯,隨意在大廳走動,進行自由輕鬆地交談。
與招待晚會形成反差的是,動畫節是在一現代,明快的博覽中心內舉行。我在劇場,不僅欣賞到了西班牙,法國等歐美國家的動畫,還欣賞到個墨西哥、巴西等國具有濃鬱南美風情的動畫電影和動畫,這使我一下子意識到西班牙與南美國家的歷史淵源。蒙承伊莎貝拉的美意,我作了一場關於中國動畫的講演,接受記者的專訪。伊莎貝爾是一專業水平很高的主持人,她為動畫節製作的招貼畫,宣傳片都很有特色。她的敬業精神使我佩服不已。
萊裡達城充滿了歷史,在古羅馬時代,愷撒大帝與名將龐培在這一城市進行了西方軍事史上著名的伊萊爾達圍攻戰役,最終愷撒獲勝,他寬恕了敗軍,從而獲得了他們的效忠。城裡至今還保存很多中世紀古蹟和建築,其中的代表是建於1203年的羅馬哥德式大教堂(Seu Vella)。教堂高聳的鐘樓裡,有兩座15世紀的哥德式古鐘,一座正點敲響,另一座每隔15分鐘敲響一次。在古老的城市,傾聽教堂傳來的陣陣悠揚的鐘聲,令人生今懷古,千年的歷史情感湧上心頭。我還驚喜地發現,這些城市所遺留下來的古蹟並不是完全供人憑弔,發思古之幽情,它們大都還在使用,這使人感到歷史在我們之中。我在動畫節期間,每天都起得很早,爬上山頭的古堡,極目遠眺,欣賞這一具有中世紀建築藝術風格的城市。
初識藝術之都巴塞隆納
動畫節結束後,我到巴塞羅納拜訪西班牙動畫公司,參觀遊覽這座藝術之都。我將當時在馬德裡留學的小女孩吳倩請來一聚。孩子的父母都是我的好朋友,時間一晃,他們的女兒都到國外深造了。這孩子性格開朗,聰明可愛。我帶她去開會,她則引導我逛街。她知道哪種飲料好喝,哪種東西好吃,這使我享口福之樂。
初到巴塞隆納,給人最深的印象是這座藝術之都與建築大師高迪緊密相連。可以說沒有高迪,就沒有巴塞隆納。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幾乎都是高迪設計的。無論是尚未完工,擬乎是永遠使人期待中神聖大教堂,還是奇妙無比、充滿了幻想,色彩斑斕的高迪公園和米拉之家無一不顯露出這位曠世奇才的創造性藝術。高迪有一句名言:上帝的創造物沒有直線。他的建築,雕塑,造型等作品無一不體現了上帝的旨意。
我們走過年深已久的教堂,府邸,庭院時,我總是掏出相機拍各種建築的大門。這些由各種各樣木料或銅,鐵鑄件製作的的富麗堂皇,莊重典雅,美觀大方的門耐人尋味,從中可發現到這座城市歷史文化與主人的藝術品味。我告訴吳倩西班牙曾受穆斯林統治,我們所見到的那些由幾何圖案組成裝飾性很強的門面,顯然受到穆斯林藝術的影響。外國人與中國人一樣,都很看重門臉,用中國人的話來說是講面子。
在巴塞羅使我受到了西班牙藝術的震撼。高迪、畢卡索、達利、米羅這些藝術大師,都是從這座走向世界的。巴塞隆納年深日久、顯得有幾分陰沉,縱橫交錯的小街小巷給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走在這些由石頭鋪成的路面上,不時溜進很有特色的各種禮品商店看看,累了在路邊小店喝上一杯,感覺十分愜意。
少年畢卡索印象
我們參觀了位於老城的畢卡索博物館。參觀這一博物館最大的收穫是能了解到畢卡索的家庭和成長經歷、欣賞到他青少年時期與他捐贈的晚年創作的油畫,素描等作品。這些在博物館展出的作品,為畢卡索的藝術發展提供了使人非常感興趣的蛛絲馬跡。
畢卡索出身在一個藝術家家庭。據史家研究,他在藝術上的成功得益於他的父親何塞.魯伊斯。這位當過博物館長和美術學院當助教的父親紹在畢卡索幼小之時給予他嚴格藝術訓練。畢卡索的父親擅長畫鴿子。他描繪的鴿子展示了大自然的精靈。不言而喻,畢卡索父親對他日後為聯合國所繪的著名和平鴿,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和影響。
據畢卡索的母親瑪麗亞說:她的兒子從一開始學說話就能畫畫了,他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Piz piz",這是兒語鉛筆的發音。遞給他一支筆,這孩子就能清楚地畫出一個螺旋,這代表一種名叫"託乳拉"的如同蝸牛形狀的炸果餅。當其他孩子在廣場樹蔭下玩耍的時候,他卻喜歡在土上畫畫。
畢卡索的藝術技巧不僅僅限於素描。他在7歲時就借用姨媽埃洛伊薩的剪刀製作剪紙。他那靈巧的雙手能剪了動物、花卉、奇異的花環,以及成群的人物。畢加素的姨媽製作的精美、絢麗的手工藝構成了畢卡索童年時代永恆的回憶。他成年後在"洛可可"式的立體主義靜物和裝飾片段中反覆出現的刺繡般的渦卷紋、葉狀紋圖案都可在他姨媽製作的用於裝飾地方火車站站長制服和帽上的金穗帶中找到根源。
畢卡索在9歲時,根據家中走廓上所擺的手持棍棒的赫拉克勒斯雕像,畫了他的第一幅作品。他後來回憶道:這可不是一幅兒童畫的畫, 這是一幅真正的素描。畢卡索在繪畫上的興趣點是鬥牛,在博物館展出的一幅騎馬鬥牛士的油畫和一幅被公牛撞倒的鬥牛士的素描,成為了畢卡索終生迷戀的這一主題的最早圖像記錄。這使他如同音樂家莫扎特一樣,被認為是少年天才。
畢卡索16歲時離開巴塞隆納前的創作的作品已經顯示出了他作為藝術大師的苗頭。如果不到這一博物館,很難想像這位創造了以妓女為模特,創作了驚世駭俗的《阿維少女》的現代立體主義、抽象派、後現代主義的開創者,在14歲以一幅神聖題材《科學與仁慈》參加1897年的"馬德裡全國畫展",在"馬加拉什美展上獲金獎。獲畫中的"科學"的化身是正在為垂危婦女診脈的醫生,畢卡索以他的父親作為模特,"仁愛"的化身是修女給病人送水,病婦的模特是街頭上的乞女。這幅採用嚴謹寫實技法創作的作品在色彩上卻具有印象主義的特徵,它啟示著畢卡索未來的藝術發展方向。
畢卡索對巴塞隆納這座城市充滿了感激之情,他晚年捐給博物館上百幅抽象主義的作品中,最值一提的是他以委拉茲凱斯所繪的《宮娥》為藍本,再創作的45幅系列作品。這些現代派作品與他少年時期的作品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畢卡索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使我們感到了畢加素這位藝術大師的無窮魅力。
在巴塞隆納僅僅呆上幾天是不足以認識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值得慶幸的是,我在老街一書店購到了《巴塞隆納與現代派藝術家畢卡索、高迪、米羅與達利》這本由不同專家與教授所撰寫的有關研究論文和文章,分別介紹和探討了巴塞隆納現代藝術的前世今生。人生如能"行萬裡路,讀萬卷書",那該多美好!
作者 王六一
編輯 段超木
編審 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