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豔后 Cleopatra (1963)
《埃及豔后》是由約瑟夫·L·曼凱維奇執導,伊莉莎白·泰勒、理察·伯頓主演的歷史劇情片。影片於1963年6月12日上映。講述埃及女王克麗奧佩特拉為了政治目的,與凱撒聯姻,試圖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帝國。凱撒被行刺後,她又將目標轉向大將軍馬克·安東尼,兩人產生了暴風雨般的愛情。
電影中的名場面
這部電影場面宏大,布景服裝精美。以驚人氣魄重現了古羅馬時代一段波濤壯闊的歷史。難得的是歷史還原度高、細節考究,很適合借電影了解和體驗那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因此爸爸不僅陪你二刷這192分鐘的長電影,也花了額外多的時間來整理和編撰本篇。想讓你了解的實在太多了,到後來不得不做刪減。
關於羅馬的很多知識,在之前《角鬥士》的文章中已經有提及,點擊下圖可回顧
目錄
01、歷史大背景
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超級帝國/託勒密王朝/羅馬內戰/
02、風雲人物
戰神凱撒/克裡奧佩特拉七世/馬克安東尼/屋大維/
阿格裡帕/西塞羅/布魯圖斯/屋大維婭/索西琴尼
03、電影中的四場戰役
法爾薩魯斯戰役/亞歷山大港戰役/腓力比之戰/阿克提姆海戰
04、地中海女皇:亞歷山大利亞
尼羅河口的希臘城市/法洛斯燈塔:七大奇蹟之一/西方最早的博物院和圖書館
05、細節小考
划槳戰艦和烏鴉吊橋/羅馬龜甲陣/羅馬短劍:徵服世界之劍/法西斯漫談
/法老的王冠/彎鉤連枷:王權的象徵/生命女神伊西斯/誇張的美妝
06、主演與花絮
好萊塢最賠錢的電影/玉婆伊莉莎白·泰勒/理察·伯頓/雷克斯·哈裡森/經典版本的埃及豔后/精彩對白
01
大歷史背景
請先側過臉來看看一張地圖:地圖的比例被拉扁了一點,不過羅馬、希臘、埃及三者在地中海上的位置和關係還是很直觀的,。地圖上面的地名雖然是現代的,但和電影最相關兩個——羅馬和亞歷山大——名字一直保持不變。
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指從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滅亡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徵服託勒密王朝為止的一段中近東歷史時期,這段時期內地中海東部原有文明區域的語言、文字、風俗、政治制度等逐漸受希臘文明的影響而形成新的特點,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逐漸被西方史學界稱為「希臘化時代」。
公元前330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被殺,王朝覆滅,這是希臘化時代的開始。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駕崩後,亞歷山大帝國四分五裂,經過多次戰爭最終分裂為三大繼業者王國(以馬其頓為中心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託勒密王朝和塞琉古帝國)以及其他若干國家,比如本都王國和帕提亞帝國(即安息帝國,波斯第二帝國)。這些中近東國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風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臘文明影響,並與當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這些國家被稱為希臘化國家。
希臘化時代持續了三百年,在此期間希臘化國家逐漸衰落,並先後為羅馬共和國所滅。公元前30年屋大維率軍徵服埃及,最後一個繼業者王國託勒密王朝覆滅,希臘化時代至此結束。而本片,正是描寫希臘化時代謝幕的年代。
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超級帝國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亞歷山大三世,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生於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巴卡,愷撒大帝,拿破崙)。曾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斯多德,以其雄才大略,先後統一希臘全境,進而橫掃中東地區,不費一兵一卒而佔領埃及全境,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佔據其三。徵服全境約500萬平方公裡。
亞歷山大大帝,幾乎憑藉著一人之力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亞歷山大在20歲的時候繼承了自己父親的王位。從一個和我們安徽省差不多大的地方開始了橫掃世界的過程。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之前,他建立起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上遊,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中亞的藥殺水(今錫爾河)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 。雖然說這個帝國在他去世之後就分崩離析了,但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東方和西方給統一起來。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在回來的路上因病去世。雖說只有不到33年的生命,但是創造的豐功偉績是無人匹敵的。他死後留下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東方戰國七雄領土總和。亞歷山大大帝在短短的13年時間裡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他促進了古希臘文化的繁榮發展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經濟,融合東西文化,並且鼓勵民族間通婚,倡導民族間地位平等,對人類社會文化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的遠徵使得古希臘文明得到了廣泛傳播。
電影中的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四分五裂,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三年
由於亞歷山大年富力強時突然病故,未曾考慮和安排繼承問題,加上帝國初建,體制尚不完善,且所以他留下的權力真空無人能夠填補。中央權力迅速解體,各地總督擁兵自立,為爭奪亞力山大的遺產展開你死我活的鬥爭。大將塞琉古獲得亞洲部分,建立龐大的塞琉古帝國。埃及被大將託勒密獲得,這也就是著名的埃及--託勒密希臘王朝,剩下的希臘部分被卡山德控制,
花絮1——傳統撲克牌中的梅花K代表的就是亞歷山大大帝。猜猜方塊K又是誰?
花絮2——有關亞歷山大尊重學識最著名的段子無疑是他和犬儒主義大師第歐根尼的對話:當他詢問這位住在木桶裡的哲學家需要什麼並保證會實現其願望時,第歐根尼回答:「我希望你閃到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亞歷山大毫不動怒,含笑退後並感嘆道:「如果我不是亞歷山大,我願意做第歐根尼。」
雨果你看到這個典故是否似曾相識?沒錯,就是在你小時候很愛看的《不一樣的卡梅拉》之《我想有個弟弟》這本書中,鸕鷀佩羅對農場主的老婆說:「嘿,走開點,別擋了我的陽光,討厭鬼!」 其實這段話就是第歐根尼老先生與亞力山大相遇的翻版。
託勒密王朝
託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 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或稱託勒密埃及王國。是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埃及總督託勒密一世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埃及和周圍地區。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在巴比倫猝死,手下的三個將領瓜分了他徵服的遼闊土地。經過十多年的鬥爭,三個將領之一的託勒密(Ptolemy)成功奪取了埃及和北非沿海這片領土,定都亞歷山大裡亞,即亞歷山大港。公元前305年,託勒密在埃及稱王,建立託勒密王朝,自稱託勒密一世。託勒密王朝統治埃及直到前30年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豔后)兵敗自殺為止,歷經275年。
託勒密一世的側像出現在一枚古金幣上,金幣反面展示了亞歷山大大帝站在由四匹大象拖曳的戰車上的形象,右手還握著閃電之箭,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2年徵服了埃及。
亞歷山大港是託勒密王國的首都,也是當時是希臘化世界的重要文明中心以及貿易樞紐。託勒密王朝被公認為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它的諸位君主也被埃及歷史公認為是法老。
王朝疆域最鼎盛時包含埃及、昔蘭尼、安那託利亞南部、巴勒斯坦的一些地區、敘利亞南部和一些地中海的島嶼,領土最南時可達努比亞。
託勒密王朝雖然是以希臘人為統治階級,但是卻沒有扼殺埃及自身文化傳統,甚至修建了不少埃及神廟,最著名的就是菲萊島上的伊西斯神廟,在這個時期埃及與希臘的文化開始全面融合,甚至包括宗教信仰,很多神靈開始共有神性,比如阿蒙神等同於宙斯,荷魯斯等同於阿波羅,託特等同於赫爾墨斯等等。同時大量古希臘學者來到埃及,對埃及的歷史、神話、技術等進行研究和記錄,如今我們看到的古埃及著作,大多都是在這個時期經由希臘人記錄與撰寫的。與託勒密王朝的文化科技成就相對的,就是腐朽愚昧的政治統治。
託勒密王朝傳世275年,因為地處埃及地區,王朝統治者們自稱繼承了古埃及王國的法統,國王都自稱為法老。為了表示向古埃及傳統致敬,他們甚至在皇室成員婚配問題上也與法老看齊。古埃及法老經常跟自己的親姐妹結婚,理由是為了保證皇室成員血液的純淨,託勒密王朝的統治者也學習了這個先進經驗,從第二代國王開始,大多數的託勒密國王都與自己的親姐妹結婚,然後夫妻倆以共治君主身份統治國家。與此同時,託勒密王朝還是一個屢次上演宮廷政變的王朝,為了爭奪王位,皇室內部殺戮不絕。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就是這一切的集大成者,她也最終斷送了這個王朝。
託勒密王朝時期(公元前305-前30年)木板漆畫
羅馬內戰
羅馬內戰(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是羅馬共和國內部為爭奪政權和建立軍事獨裁而進行的戰爭,最早發動者是羅馬共和國時期著名將領蘇拉、馬略。而最終大結局是屋大維獲得了勝利,羅馬共和國開始向羅馬帝國過渡。
前88年執政官蘇拉為爭奪米特拉達梯戰爭指揮權與馬略發生衝突,相互仇殺,爭得兵權後率兵東徵。東徵獲勝後返回義大利,肅清馬略派,任終身獨裁官。前53年,克拉蘇遠徵安息敗亡,「前三頭同盟」變成龐培與凱撒「兩頭」對峙。凱撒在高盧戰爭中獲得巨大勝利,其日益增長的權勢,引起龐培的疑忌和元老院的憂慮。於是元老院與龐培合謀,限令凱撒交出高盧行省和軍權,否則便宣布他為「祖國之敵」。
凱撒先發制人,於前49年1月10日率軍強渡盧比孔河,進軍羅馬。龐培被迫與大批元老院成員倉惶逃往希臘。凱撒佔領羅馬城後,迅即分兵至西班牙和非洲剿平龐培在那裡的軍隊,以解後顧之憂。前48年凱撒率兵從義大利渡海到希臘,於法薩盧斯擊敗龐培。之後繼續剷除龐培殘餘勢力,至公元前45年9月獨裁政權已臻鞏固。
前44年,凱撒被共和派刺殺。前43年,其義子屋大維及部將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大肆報復仇敵,羅馬又陷於內戰中。公元前42年秋,腓力比一戰共和派一敗塗地。前36年,消滅了佔據西西里島的小龐培,並剝奪雷必達的軍權,形成屋大維和安東尼的「兩頭」對峙。前31年,亞克興海戰中安東尼戰敗,內戰隨之結束,共和國也隨之落幕。
02
風雲人物
戰神凱撒
現在可以揭曉了,方塊K代表著凱撒大帝。凱撒並不是皇帝,但是可以說是凱撒結束了羅馬共和國的命運,開創了羅馬帝制的時代。公元前44年,凱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凱撒逝世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並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凱撒在後來的歐洲就是皇帝的代名詞,雖然他沒有當過皇帝,但是他的影響比羅馬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都要重大。由於凱撒在羅馬的貨幣上只是側面像,所以方塊K是唯一一個側面像的國王。方塊K裡凱撒手裡拿著斧頭。這在古羅馬代表著專制和權力。
凱撒的生平簡介以前講過,這次重點說說為什麼凱撒如此偉大?
第一在軍事上:他打遍歐亞非,而且經常以少勝多,堪稱戰神。
凱撒的軍功主要有三個:徵高盧、打龐貝、收埃及。
高盧就是大概現在法國加比利時那塊地方,高盧人也被稱為凱爾特人。高盧戰爭打了八年,凱撒將其完全納入羅馬版圖,成為羅馬的行省。在此期間,他寫了本《高盧戰記》,詳細的記錄當時的情況,成為重要的史料。而且文學水平也不低。
當時凱撒的重要對手是龐貝。龐貝的軍功比他更大,威望更高,錢糧更充沛,兵力還更多。當時沒有人看好他,龐貝這邊的人在戰前會議上已經不是討論怎麼對付凱撒,而是討論打敗凱撒後怎麼分配利益了。結果凱撒在法薩盧斯會戰翻盤打敗龐培,逼得後者在埃及被殺。在這期間,凱撒也寫了本書:《內戰記》。
愷撒以自身徵戰經歷創作了《高盧戰記》和《內戰記》兩部不朽作品
收埃及就不展開了,咱們看的這部電影上半段就是講這個。第二在政治上:凱撒成功改革了羅馬的體制,避免其走向覆滅
羅馬共和國,最開始疆域比較小,整個義大利半島面積也就比江浙滬加起來大一點,所以採取元老院領導的共和制還可以比較高效的統治,但到公元前1世紀時期,羅馬已經成為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然大物,這時採用共和制就顯得效率太低了。 元老院領導的共和體制已經無法有效統治龐大的羅馬共和國。
凱撒的總體解決方案就是集權。將大權集中在一人手中,這樣行政效率就會大大提高。不過羅馬人歷來對獨裁非常反感,曾經在公元前509年趕走了當時篡位的國王,改羅馬王國為羅馬共和國。凱撒之前的改革家蘇拉,採用了恐怖方式,屠殺所有敵人甚至包括可能的敵人的方式實現獨裁,蘇拉完成他的改革目標後又把權力歸還給了元老院。
凱撒非常寬容大度,也很高明,他沒有採用血腥的方式,而是採用增加元老院的成員人數方式,也就是「注水」,這樣元老院的權力也就自然被稀釋了。
此外,他的改革措施還包括:
1、 獨裁官改為終身制:將權力高度集中,以提高行政效率;
2、最高權力機關公民大會取消否決權, 也就成了擺設 (跟英國女王差不多);
3、護民官由獨裁官兼任:護民官制度本是代表平民利益,反抗元老院的一種反體制的存在,現在已經稀釋了元老院的權力,如果不稀釋護民官的權力,護民官將成為反對自己的一種力量,所以改由獨裁官兼任,獨裁官代表著所有人的利益;
4、將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
第三,凱撒有寬容與無私的偉大人格
凱撒面對所有背叛過他的人都給予了寬恕,其中就包含著後來刺殺凱撒的主謀布魯圖。布魯圖是凱撒最愛的情人塞維亞的兒子,所以凱撒對他非常慷慨友善。在凱撒和龐貝的內戰中,布魯圖站邊龐貝。後來龐貝被打敗,布魯圖向凱撒投降時,凱撒說:「別說什麼投降,我們只是吵了個架,現在和好了而已。」
另一件事與曹操有點類似:在內戰後,凱撒收穫了大量己方人員想要投奔龐貝的書信,但他全部付之一炬,不予追究。這麼看來,他和龐培之戰某些方面可以類比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了。
正是他的這種寬容的品格,為他贏得了人心;但同時也為他帶來了死亡。
凱撒不想讓自己顯得高高在上,於是在徵得元老院成員的宣誓:「將共同保衛凱撒的安全」之後,就解散了他的私人衛隊。結果,已布魯圖為首的元老院成員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在元老院將手無寸鐵的凱撒刺殺了,這些人大多是被凱撒寬恕過的曾經背叛過他的人。在凱撒臨死前,看到拿著刀走向自己的布魯圖,說了一句:「竟然還有你,布魯圖」。是不是有點類似農夫與蛇的故事?先不要下結論,後面講到布魯圖的時候,從 另一方面看看。
典故與名言
凱撒南徵北戰,在整個環地中海地區戰無不勝。凱撒和項羽都是戰神,他倆創造的成語很像:項羽是「破釜沉舟」,目的是讓大家沒有退路勇往直前;凱撒在南徵龐貝的時候,要過盧比孔河(Rubicon),他命軍隊把行軍的東西扔掉,要與龐貝一決勝負,最終打敗了龐貝完全佔領了羅馬。所以西方的「Crossing the Rubicon」,(渡過盧比孔河)使用得非常普遍,意思和「破釜沉舟」很像。
我來,我見,我徵服(拉丁語:VENI VIDI VICI,國際音標:/weːniː wiːdiː wiːkiː/)。
公元前50年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與格奈烏斯·龐培為主宰羅馬共和國的命運而爆發內戰。元老院支持龐培,但凱撒在法薩盧斯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龐培,並追擊龐培至埃及。本都國王法爾納克二世企圖利用此機會擴張勢力,遂於前48年進軍安納託利亞。但龐培在埃及被希望討好凱撒的託勒密十三世殺害,凱撒立即回師前往亞洲。前47年8月2日,凱撒在澤拉城(今土耳其境內)附近徹底擊潰法爾納克二世。
凱撒隨即馳書元老院:「VENI VIDI VICI」(我來,我見,我徵服)。
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寫給元老院的全部訊息就只有三個雙音節的拉丁文詞彙,但卻戲劇化地宣告了他的勝利與不可抵抗的力量。常被認為是軍事史上最簡潔有力的捷報。
附上這段歷史的重要大事年代表:
前100年,凱撒出生。
前49年,凱撒跨過盧比孔河,內戰爆發。
前48年,大決戰,法薩盧斯會戰爆發,凱撒翻盤打敗龐培。
前47年,凱撒徵服埃及,勾搭上克利奧帕特拉(埃及豔后)。
前44年,凱撒被刺(享年56)。年僅19歲的屋大維成為凱撒的繼承人。
前31年,亞克興角海戰爆發,克婁巴特拉(埃及豔后)實力賣隊友,屋大維戰勝安東尼。
前30年,安東尼、克利奧帕特拉自殺,埃及託勒密王朝結束。埃及成為屋大維私產,羅馬走向和平。此時屋大維33歲。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約前70年12月或前69年1月-約前30年8月12日),通稱為埃及豔后。是託勒密王朝最後一任女法老。她讓一條毒蛇咬死自己來同時結束自己和埃及的生命(死於屋大維謀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此後埃及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直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她才貌出眾,聰穎機智,擅長手段,心懷叵測,一生富有戲劇性。特別是捲入羅馬共和國末期的政治漩渦,同愷撒、安東尼關係密切,並伴以種種傳聞逸事,使她成為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的著名人物。
文藝或電影上,她被認為是為保持國家免受羅馬帝國吞併,曾色誘·凱撒大帝及他的手下安東尼,因此又通稱為埃及豔后。
回顧克裡奧帕特拉的一生,她為埃及的獨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且在她統治的22年時間裡,埃及獲得了長久的和平發展和繁榮,沒有一次叛亂發生。她是才貌雙全的女人,受過良好的教育,遊歷過當時的地中海世界,精通七國語言,擅長指揮軍隊,注重興辦學校和圖書館。凱撒在埃及的期間也學習了許多,他回國後也開始興建圖書館,修改曆法等等。所以作為埃及女王,克裡奧帕特拉無疑是極為成功的。
克婁巴特拉七世權勢最大時的王國疆域,公元前34~前31年
馬克·安東尼(Mark Antony),古羅馬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全名馬爾庫斯·安東尼斯·馬西·費尤斯·馬西·尼波斯(Marcus Antonius Marci Filius Marci Nepos),約前83年1月14日出生於羅馬,逝世於前30年8月1日。早期是凱撒最重要的軍隊指揮官和管理人員之一。前33年後三頭同盟分裂,馬克·安東尼在與屋大維的羅馬內戰中戰敗,與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一同自殺身亡。他是著名的辯論家馬克·安東尼·奧拉託的兒子,母親茱莉亞·愷撒與凱撒是親戚,因此馬克·安東尼是凱撒的一個遠親。
理察·伯頓版安東尼
羅馬共和國內戰中馬克·安東尼是凱撒的副指揮官,在所有與龐培的作戰中,他指揮凱撒的左翼軍,顯示了凱撒對他的信任。凱撒成為羅馬獨裁者後馬克·安東尼成為他的騎兵統帥,他的右手。凱撒於前47年赴非洲與龐培的殘餘勢力作戰時將義大利半島交付馬克·安東尼管理,但馬克·安東尼作為管理員的技巧比起他的將帥技巧來就遜色多了。
馬克·安東尼始終是凱撒的支持者。前44年3月15日凱撒在元老院被卡西烏斯和布魯圖斯為首的一眾元老殺害。馬克·安東尼怕謀殺者會血洗凱撒的支持者,化妝為一個奴隸逃出羅馬。但當凱撒的刺殺者沒有對凱撒的支持者採取任何舉動後馬克·安東尼很快又回到了羅馬。他與刺殺者談判。一開始他作為當年的執政官似乎打算追求和平和減輕各方之間的緊張。在西塞羅的建議下元老院決定特赦刺殺者。在凱撒的葬禮上,馬克·安東尼作為凱撒多年的副官、助手和親戚是理所當然的說悼文的人。在他的悼文中他指責謀殺的罪行,發誓與謀殺者誓不兩立。他顯示了他的辯論的天才,扯下覆蓋著愷撒屍體的寬外袍來顯示凱撒身上的傷痕。當晚羅馬市民襲擊刺殺者的住居迫使他們逃亡。
在1953年的電影《凱撒大帝 Julius Caesar》中,由馬龍·白蘭度詮釋的馬克安東尼,在凱撒遇害後的煽動性演說非常精彩。
屋大維
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拉丁語:Gaius Octav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圖裡努斯(Gaius Octavian Thurinus),後三頭同盟之一,羅馬帝國的第一位元首(Princeps),元首政制的創始人,統治羅馬長達40年,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
屋大維是愷撒的甥外孫,公元前44年被愷撒指定為第一繼承人並收為養子。公元前43年,愷撒被刺後登上政治舞臺,與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公元前42年與安東尼在腓力比之戰中打敗共和派首領布魯圖和卡西烏。公元前36年,他剝奪雷必達的軍權,後在阿克提姆海戰打敗安東尼,消滅了古埃及的託勒密王朝,成為羅馬內戰的勝利者。公元前30年,被確認為「終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獲得「大元帥」(Imperator,又譯」皇帝「)稱號;公元前28年被元老院賜封為「奧古斯都」(意為神聖偉大)。並改組羅馬政府,給羅馬世界帶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
屋大維善於審時度勢、進退有節,處事機智果斷、謹慎穩健。這些特點在本片中也展現得淋漓盡致。加上對安東尼的藝術化處理,對比之下,甚至給人劉邦項羽的聯想。
影片中上半部他話語不多,隱忍不發,下半部則如猛虎下山,咄咄逼人。
注意元老院牆上那四個字SPQR,還記得是什麼意思嗎?
他善於運用資源,特別是輿論的支持;他不貪戀財富,而能看到更遠,慷慨地對待部下和合作者,也就是說,把錢最大限度地轉化成成功的籌碼;他懂得妥協,不像愷撒那樣過於咄咄逼人,而用更迂迴的方法,以更小的代價實現目標。這些都是他最終成功的必要條件。
馬庫斯·阿格裡帕
瑪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裡帕(Mareus Vipsanius Agrippa公元前63年—公元前12年)古羅馬政治家、將軍。奧古斯都的密友、女婿和助手。萬神殿建造者。
在雕像素描領域中,阿格裡帕之名同樣出名。他的石膏像經常被作為雕像雕刻和鉛筆素描初學者的入門練習。
人生傑作:亞克興戰役,擊敗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與童年好友屋大維共同締造羅馬帝國;為羅馬城修築萬神殿等。
阿格裡帕出身平民,出生於羅馬城郊。他與屋大維同齡,兩人是童年時的摯友。公元前45年的蒙達戰役中屋大維與阿格裡帕同在愷撒麾下擔任騎兵軍官,隨後阿格裡帕參加了對抗加圖以及在阿非利加的共和派的戰鬥。愷撒在戰役結束返回羅馬後,收養了屋大維。當愷撒在羅馬鞏固權勢之際,他派遣阿格裡帕與屋大維隨同馬其頓軍團往阿波羅尼亞學習。
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亞克提烏姆海戰中的勝利主要歸功於阿格裡帕,此役將羅馬統治權和這個世界帝國交到了屋大維手中。
為紀念亞克提烏姆會戰勝利,阿格裡帕建造了羅馬萬神殿,其毀於公元80年。哈德良皇帝利用阿格裡帕的設計圖樣建造了他自己的萬神殿,今存於羅馬。約建於公元125年左右的後者的碑銘上保留了阿格裡帕建造於他第三任執政官期內的萬神殿的碑銘題字。
西塞羅
馬爾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古羅馬著名政治家、哲人、作家、演說家和法學家。
西塞羅出身於古羅馬阿爾皮努姆(Arpinum)的騎士家庭,以善於雄辯而成為羅馬政治舞臺的顯要人物。從事過辯護人的工作,後進入政界。開始時期傾向平民派,以後成為貴族派。公元前63年當選為執政官,在後三頭同盟成立後被三頭之一的政敵馬爾庫斯·安東尼派人殺害於福爾米亞。
影片中的西塞羅(左)和屋大維
西塞羅因其作品的文學成就,為拉丁語的發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他在當時是羅馬顯著的文學人物,其演說風格雄偉、論文機智、散文流暢,設定了古典拉丁語的文學風格。西塞羅也是一位古希臘哲學的研究者。他通過翻譯,為羅馬人介紹了很多希臘哲學的作品,使得希臘哲學的研究在希臘被羅馬徵服之後得以延續。西塞羅還對法律和法治異乎尋常的推崇。他主張在元老院、執政官和平民大會三種權力之間,在立法、行政、司法、監察機關之間都應存在嚴格的制約關係,彼此牽制,保持一種平衡狀態。西塞羅深遠地影響了歐洲的哲學和政治學說,並且至今仍是羅馬歷史的研究對象。
馬可斯·布魯圖斯
(Marcus Junius Brutus Caepio)又翻譯為布魯圖、布魯特斯。晚期羅馬共和國的一名元老院議員,一名堅定的共和派。
凱撒十分喜歡布魯特圖斯,並且尊重他的意見。但是布魯圖斯和其他一些參議員一樣並不滿足於羅馬共和國的現狀,因為凱撒當時已經是一個獨裁者。公元前44年,在布魯圖斯的策劃下,一群元老(其中包括布魯圖斯)將愷撒刺殺於龐貝城劇院的臺階上。凱撒這位著名的獨裁者以一句「還有你嗎,布魯圖斯?」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布魯圖斯在殺死凱撒後發布了一次著名的演講《我愛凱撒,我更愛羅馬》Not that I loved Caesar less, but that I loved Rome more。這在改編自莎士比亞歷史劇的電影《凱撒大帝》中有演繹,找機會我陪你看看。
布魯圖斯的個人品格基本遵循了一個斯多葛學者的守則,清正公平(這一學派的道德哲學基本與中國的儒學類似,注重個人修養,清心寡欲,但在政治哲學上,要激烈得多,他們認同貴族共和,並且認為刺殺獨裁者是榮耀)。他並沒有因為龐貝殺死了自己的父親而始終與其為敵,也沒有因為凱撒赦免過自己而對其屈膝奉承。在刺殺凱撒之後,他的摯友卡西烏斯建議他殺死同時在場的安東尼,但布魯圖斯認為安東尼無罪,制止了卡西烏斯。同時代的歷史學家普魯塔克認為布魯圖斯是刺殺凱撒的元老中唯一出於公義的完人。甚至是敵人對其也敬重有加,安東尼在獲悉布魯圖斯自殺後,為其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在其死後,他治理過的山南高盧地區的人們自發為其樹立了雕像。後來在法國大革命中布魯圖斯成了反抗暴君革命群眾的偶像。
怎麼樣,現在你還認為凱撒和他是農夫與蛇嗎?
影片下半集開始就是戰役後安東尼為布魯圖斯舉行葬禮
有句關於他的名言叫:有了凱撒,就有他的布魯特斯。出自: 茨威格 《人類群星閃耀時》。意思是有因才有果。如果凱撒不實行獨裁統治,布魯特斯或許會成為他得力的左膀右臂,可是他實行獨裁致全國人民於不顧,以致遭到最親信的人的揭竿而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跟我們常說的「多行不義必自斃」有相近的意思。
屋大維婭
古羅馬最著名的女性之一。她是羅馬帝國第一位元首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同父同母之姊妹(年長屋大維六歲)、獨裁者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之外甥孫女、三位羅馬皇帝的祖先、大屋大維婭同父異母的妹妹、馬克·安東尼的第四任妻子、馬克·安東尼與埃及豔后所生的兒女們的養母。
屋大維婭在年輕時與屋大維一同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以至於其聰慧,良好的修養廣受羅馬人的褒讚。由於她忠誠、溫柔、高尚、善良、心懷遠大格局、維持傳統羅馬女性的美德而備受人們的尊敬與推崇。她的半身像被鑄印在羅馬錢幣上,也是第一位被鑄印在羅馬錢幣上的羅馬女性。
屋大維與屋大維婭。油畫名:Virgil reading the Aeneid to Augustus and Octavia, Jean Joseph Taillasson於1787年創作。現存放於英國國家美術館
索西琴尼
在影片中,女王身邊有一忠心老臣出鏡率很高。關於他的名字出現過幾次,其中
女王在送別時候原聲說的是Sisogenes,而屋大維在元老院演講時原聲稱他是Sosigenes。而詭異的中文字幕把後者翻譯成「西索吉尼斯(Sisogenes)」,而前者乾脆翻譯成了「保重」。
經過反覆比對,結合演員表、網絡查詢、有道翻譯,我懷疑這位老者應該就是——索西琴尼,又譯索西吉斯(Sosigenes),約生於公元前90年,是活躍於公元前46年前後)希臘天文學家、數學家。生平不詳。
公元前46年被凱撒請到羅馬去修改曆法。他的著作有《旋轉球》,現僅部分殘存。另外還有三篇關於天文計算方面的評論,其中包含水星繞太陽旋轉的思想。
如果說這些都毫無存在感,那麼下面這個和他有關的就廣為人知了:
小知識:
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是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又譯蓋烏斯·尤裡烏斯·凱撒、加伊烏斯·朱利葉斯·凱撒、裘力斯·凱撒等)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計算後,於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的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
古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每隔365天就泛濫一次。河水退去以後的土地特別適合栽種農作物。因此古埃及人就把一年定為365天。到了凱撒大帝執政的時候。原始曆法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偉大的儒略·凱撒大帝請來了當時偉大的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等人研究對曆法進行修改。
儒略曆中,一年被劃分為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366日為在當年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於實際使用過程中累積的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又譯額我略十三世)頒布、推行了以儒略曆為基礎改善而來的格里曆,即公曆。
《儒略曆》比回歸年365.2422日長0.0078日,400年要多出3.12日。從公元325年定春分為3月21日提早到了3月11日。1500年後由於誤差較大,被羅馬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進行改善與修訂,變為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即世界通用的公曆。
歷史上凱撒在前47年追擊龐培至埃及,並與克麗歐佩特拉七世見面。於前46年在北非擊敗小加圖等支持龐培的元老院殘餘勢力。之後,愷撒回到羅馬,進行長達十天的凱旋式並引入儒略曆。這與電影裡也合得上。
至於電影裡索西琴尼被屋大維在元老院前投擲長矛刺死,估計是藝術加工了。屋大維將安東尼的遺囑公布於眾是公元前32年,假設索西琴尼出生於前90年,這時候大約58歲了。電影中的白髮裝扮倒也吻合。
03
電影中的四場戰役
法爾薩魯斯戰役
法薩羅之戰(battle of Pharsalus),又稱法爾薩魯斯戰役。是公元前48年,以愷撒為首的平民派軍隊和以格奈烏斯·龐培為首的貴族共和派軍隊之間展開的羅馬內戰的決定性戰役。愷撒以少勝多,在此役的獲勝使其成為羅馬共和國的實際最高統治者,羅馬開始由共和國向帝國轉變,而龐培則敗逃埃及,繼而被殺。
影片開頭就是此戰役結束後的大場面
法薩羅之戰,凱撒"兵種協同作戰"指揮藝術的完美體現
參戰方兵力:愷撒軍總計25000人龐培軍總計60000人。傷亡情況:愷撒軍陣亡1200人龐培軍陣亡6000人,被俘24000人180面軍旗和9支軍團鷹徽被繳獲。
儘管凱撒沒能在希臘捕獲龐貝,但勝利天秤已毫無懸念的倒向自己。大部分共和派的陸軍在法爾薩魯斯放下了武器。凱撒獲得了積累甚多的糧草和軍餉。大部分元老院成員主動求見,期望自己能與這位寡頭解除誤會。至於眾多目睹一切的同盟力量,也以最快速度做了鳥獸散。他們的離開,也意味著共和派海軍的大部分船隻與海員流失。愷撒成為羅馬共和國的實際最高統治者。
亞歷山大港戰役埃及人刺殺龐培後,將龐培人頭獻給愷撒。愷撒宣布埃及王位由託勒密十三世與他的姐姐克利奧佩特拉共享。此舉惹惱埃及人,爆發亞歷山大港戰役。愷撒帶領第六軍團加上援軍,徹底擊敗埃及軍。
在這場戰役中,凱撒以不足4000人的兵力,硬抗20多萬託勒密埃及的武裝分子。最後也以不超過500人的戰損,幾乎將對方的正規軍單位全部摧毀。託勒密十三世溺水斃命在鄉間戰場,克利奧佩特拉登上埃及王位。會戰期間,愷撒士兵所發射的火箭命中亞歷山大城大圖書館,60多萬本書毀於一旦。
腓力比之戰
腓力比之戰是公元前42年於馬其頓王國腓力比城以西所發生的一場戰役,亦是羅馬共和國的後三頭同盟和自稱解放者的共和派的最後一場決戰。由馬克·安東尼及屋大維(奧古斯都)所領導的19個羅馬軍團及33,000名騎兵的盟軍對抗由馬庫斯·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在東方所招募的17個羅馬軍團及17,000 名騎兵組成的共和派軍隊。
公元前42年的地中海形勢 紅色為共和派領地
後三頭同盟宣稱要為凱撒復仇(共和派領袖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於元老院共和派反對凱撒專制獨裁的鬥爭眾刺殺了凱撒)實則為了鞏固其專制統治。而共和派則欲擊敗原凱撒的部將和親戚組成的後三頭同盟,恢復名存實亡的共和制度。異常激烈的戰鬥以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雙雙自殺告終,從此共和派退出羅馬政治舞臺。
阿克提姆海戰(亞克興海戰)
公元前31年9月2日,阿克提姆海戰(Battle of Actium)爆發。羅馬統帥阿格裡帕率領400艘戰船,在希臘西海岸迎戰安東尼率領的500艘戰船。由於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裡奧佩特拉棄軍而逃,導致安東尼的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此次海戰成為安東尼與屋大維鬥爭的決定性戰役。這一戰是屋大維集團在海、陸兩線的全面決定性勝利,直接決定了內戰的結局、以及羅馬共和國的最終命運。
戰爭剛開打的時候,雙方確實實力相當,僅在希臘,安東尼就集中了11萬陸軍,屋大維則擁有9萬陸軍(安東尼的東方僕從軍比例略高)。決定勝負的並非海戰,而是戰略機動。戰爭開始後在希臘安東尼水陸並進,結果在艾奧尼亞海濱的安布拉西亞海峽,與屋大維主力遭遇。由於安布拉西亞海峽的特殊地形(兩邊都是半島),易守難攻,所以形成對峙局面。
電影裡只看到安東尼的部隊被困在海峽內,並不知道如何發生。其實當時阿格裡帕在南方擊潰了安東尼的後方分艦隊,切斷了安東尼的交通補給線,然後在安東尼海軍對屋大維海軍發動突襲勝利在望之際,及時趕到了亞克興主戰場,最終反而將安東尼主艦隊封鎖在安布拉西亞海峽內。
當時為了刺激屋大維接受野戰,安東尼已經率陸軍主力渡過安布拉西亞海峽,背海列陣,但是屋大維就是深溝營壘,堅守不出。這個時候,安東尼的10萬大軍突然陷入補給困難的境地,頓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前有屋大維軍,後有海峽,如果向前,屋大維無論如何挑戰也縮在營地中不出戰,如果後退,只要屋大維在大軍撤過海峽的時候趁勢出擊,後果不堪設想。
屋大維知道,時間對自己是有利的,只要他堅守不出,飢餓就很快會使得安東尼軍隊不戰自亂,相反,如果接受野戰,安東尼可是比他有經驗得多的指揮官。很快安東尼把破局的希望移到了海上,當時刮西北風,風向對他有利。但是海戰也是在屋大維計算中的結果,因為他的得力大將阿格裡帕,因為消滅了盤踞西西里的塞克斯圖-龐培已經成為聞名羅馬的海戰名將,打一場海戰決戰,他的把握要大很多。
然後才是正統的亞克興海戰的描述,在安東尼和艷后發起總突擊後不久,阿格裡帕的指揮和屋大維海軍多烏鴉戰艦的優勢就將海戰變成了一邊倒。在激戰正酣之際(應該是對安東尼和艷后形勢很不利之際),順著風力,埃及豔后的埃及海軍(多是大船),強行突破了Arruntius指揮的中央艦隊的防線,突圍逃入公海,於是安東尼也更加無心戀戰,也突圍而出。安東尼和艷后棄軍突圍後,其艦隊遂完全被屋大維海軍摧毀。
雖然安東尼和艷后以拋棄了10萬陸軍為代價,保全了自己,但對於此時還留在亞克興的安東尼陸軍而言,是災難性的,羅馬史學家說這些部隊仍然熱誠的希望安東尼回到部隊中,再決一死戰,但是在安東尼已經逃到公海,屋大維海軍封鎖嚴密的情況下,其實已經不可能。於是,這些部隊在堅持了1個星期之後,全部向屋大維投降。
油畫《亞克興海戰,公元前31年9月2日》(1672)英國航海畫家卡斯楚(L. A. Castro)作。現藏於英國國家航海博物館,點擊放大
這場內戰完全一邊倒,安東尼苦心經營多年的陸軍主力精銳被一掃而空,而且還損失了90%的艦船,更重要的是,他的名聲還因此完全破產:因為棄軍逃走,他的盟友、部下全部都不再信任他。之後屋大維開始向埃及進軍,一路上安東尼的軍隊和盟友望風倒戈,安東尼也認為自己已經失去了贏得戰爭的可能,意志消沉而毫無還擊。
04
地中海女皇:亞歷山大利亞
尼羅河口的希臘之城亞歷山大裡亞(Alexandria),其地理位置是北緯31°12',東經29°15',(哈哈,雨果你玩大航海時代2用得到)距離開羅西北208千米。它是埃及第二大城市,也是埃及最大和最重要的海港,亞歷山大省的省會。
亞歷山大裡亞的位置
就像中國歷史繞不開幾大古都一樣,在地中海地區,亞歷山大也和雅典、羅馬、君士坦丁堡一樣,是與歷史相生相成的城市。公元前334年,古代西方最能打的帝王之一: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打敗當時統治埃及的波斯人,「接管」了這個北非國家。在他雄心勃勃的藍圖中,尼羅河口將建立起一座以他為名的希臘城市,作為埃及的新首都。亞歷山大規劃了從馬留提斯湖到法羅斯島的部分地區,建立起亞歷山大裡亞(亞歷山大的希臘語讀法)。成為亞歷山大在東徵過程中建立的第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也是最重要的一個。
亞歷山大沒在埃及呆多久,就繼續率軍東進,又在班師途中暴病身亡。他麾下的大軍與帝國,被實力最強的幾位將軍瓜分。其中一位將軍託勒密在埃及稱王,史稱託勒密一世。他把大帝的靈柩帶回了埃及。在亞歷山大裡亞建成之後,託勒密二世將埃及的首都從孟斐斯遷到這座新建的城市,並且將亞歷山大的遺體重新遷到新城安葬。從此,託勒密王朝的政治中心轉移到亞歷山大裡亞。王宮佔了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一。
育碧遊戲《刺客信條:起源》中的亞歷山大港
之後近300年裡,託勒密的子孫統治埃及,這便是埃及歷史上的「希臘化時期」:託勒密王朝。亞歷山大,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寬鬆開放的政策,迅速成長為地中海地區最繁華的國際都會,被譽為「地中海的女皇」或「地中海的新娘」。
希臘化時代是東西方文明大規模、大範圍碰撞、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時期。城市是古典文化的重要載體。亞歷山大裡亞作為希臘化時代規模最大的城市,是希臘化時代的集中體現。在政治上成為託勒密王朝的首都;在經濟上成為地中海經濟貿易的中心;在文化上取代雅典成為地中海的希臘文化中心。
電影中的亞歷山大,王宮完全是希臘樣式,柱子是多立克柱式,對比下圖的帕提農神廟。
希臘雅典衛城的傑作:帕提農神廟
美國新古典主義建築也是古希臘建築的復刻
託勒密王朝時期,亞歷山大的人口曾多達30萬,按居民身份分為希臘區、埃及區、猶太區等幾個區。「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法羅斯燈塔,見證著海上商貿的興盛;聲名赫赫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則使這裡成為繼雅典之後的西方頭號學術中心。哪怕是當時的羅馬城,也相形見絀。但後來埃及的伊斯蘭教統治者在奠定了開羅為埃及的新首都後,亞歷山大港的地位不斷下降。在奧斯曼帝國末期它幾乎已淪為一個小漁村。
圖中呈現了克裡奧帕特拉(埃及豔后)在位期間該城市的假想景觀,當時多種文化背景的民眾混居於此。
學術界一直以來有部分人堅決認為古地中海文明的亞歷山大港的存在完全是個歷史的bug,他們信誓旦旦地說,根據權威地質研究結果,當時尼羅河三角洲真正的海岸線距離今天海岸線,最少有10至30公裡遠。於是,他們得出所謂結論,亞歷山大港今天所在的位置還只是一片汪洋湖海和一道沙洲,根本不具備修建城市的地質條件和經濟價值,連最起碼的淡水水源都在50公裡以外。
然而,早在公元前25年,曾逗留在亞歷山大港的羅馬歷史學家斯特拉波就已經在《地理學》一書中,對亞歷山大港進行了詳盡的記錄。當時亞歷山大港的城市面貌足以讓今天的我們震撼。亞歷山大港深受希臘風格影響,有著井然有序、呈現棋盤狀的道路網,甚至為了讓從城市北方吹來的風吹散夏季的暑氣,城市的建築都整體經過精心的設計。特別是亞歷山大燈塔,高度超過100米,相當於現在25層樓房的高度,而且持續使用了約1700年。
法國建築師、考古學家讓-克勞德·戈爾萬所繪《鳥瞰古文明》中的壯觀表現
法洛斯燈塔:七大奇蹟之一
亞歷山大裡亞最著名的建築,便是坐落在法羅斯島的亞歷山大燈塔,其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大約在公元前281年由小亞細亞的建築師索斯特拉圖建造,大約在託勒密二世時期建造完成,直到公元641年(一說642年)當時的埃及被阿拉伯伊斯蘭大軍打敗徵服,這座巨型燈塔才熄滅了其中的燈。之後這座燈塔被修繕過幾次,在屹立了922年之後最終毀於地震。現在的亞歷山大燈塔遺蹟位於埃及亞歷山大城旁邊的法洛斯島上
電影中的亞歷山大燈塔
育碧遊戲《刺客信條:起源》中的亞歷山大燈塔
《鳥瞰古文明》中的亞歷山大燈塔
傳說在公元前280年秋 ,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駛入亞歷山大港時,觸礁沉沒了,船上的皇親國戚及從歐洲娶來的新娘,全部葬身魚腹。這一悲劇,震驚了埃及朝野上下。埃及法老託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處,修建導航燈塔。經過40年的努力,一座宏偉的燈塔豎立在法洛斯島的東端。它立於距島岸7米處的石礁上,人們將它稱為「亞歷山大法洛斯燈塔」。
當亞歷山大燈塔建成後,它以400英尺的高度當之無愧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亞歷山大燈塔與其餘六個奇觀有所不同,因為它並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純粹為人民實際生活而建。1700年來,亞歷山大燈塔一直在暗夜中為水手們指引進港的路線。
由於亞歷山大燈塔在14世紀的地震中全部被毀,所以我們只能通過古典時代和阿拉伯歷史學家的文獻記載和古錢幣、鑲嵌畫上關於燈塔的外觀,來了解這座古代世界的建築奇蹟。塔高約122米,由石灰石砌成,外邊以白色大理石和青銅雕刻裝飾。整個燈塔由三級組成,第一級底層為四方形,中間一級為八角形,最上面一級先由八根花崗石圓柱撐起一個頂蓋,頂蓋上面樹立了一個手持三叉戟的波塞冬雕像。亞歷山大燈塔為往來的商船隻提供引導的同時,還兼具軍事防禦作用。
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筆記中這樣記載著:「燈塔是建築在三層臺階之上,在它的頂端,白天用一面鏡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導船隻。」亞歷山大燈塔也是燈塔的始祖,現代燈塔的建造,或多或少也會受到它的影響,「Pharos」成為很多語言中「燈塔」一詞的語源。
西方最早的博物院和圖書館
亞歷山大裡亞對後世文化影響最大的,是它的博物院和圖書館,二者被譽為西方最早的博物院和圖書館。
在老師亞里斯多德的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每徵服一塊全新的土地,便有意收集當地的文物典籍送至繆斯廟宇進行收藏,以供帝國的學者進行研究。公元前294年,亞歷山大在埃及的繼承者託勒密一世在繆斯廟宇的基礎上建立了第一座「博物館」繆斯神殿(Mouseion)。今天的「Museum」即來源於此。
亞歷山大裡亞的博物院最初為繆斯神廟,始建於公元前280年左右,是託勒密專門為了保存文化珍品而建立的。後來託勒密受亞里斯多德的影響,倡導學術研究,將其擴建為學術研究中心,類似於現代的科學院和大學。博物院設立四個部門:文學、數學、天文、醫學。
博物院的建立,吸引了一大批地中海世界的學者,在其中也湧現了一大批傑出人物,如文學家忒奧克裡圖斯和阿波羅尼烏斯,天文學家阿里斯塔爾古斯,地理學之父埃拉託色尼,數學家歐幾裡得,醫學家荷羅菲魯斯和埃拉西斯特拉圖斯等。亞歷山大裡亞取代了雅典成為了希臘文化的中心。公元270年,博物館建築被毀。
歐幾裡得《幾何原本》
在學術繁榮的亞歷山大裡亞,學術的發展離不開圖書館的資料的提供。託勒密一世於公元前259年開始建立的西索吉諾斯(Sisogenes)大圖書館,當時的中國大約正是竹簡流行,老子、孔子等諸子百家思想開始流傳的年代。至二世、三世時,盛況空前,成為人類早期最偉大的圖書館。據稱在託勒密二世墳墓中發現他留下的一句話:「我看到工程如此龐大時都要絕望了。」可見在他執政時,圖書館還在擴張,規模甚至超過他的想像。
亞歷山大圖書館曾是地中海文明的太陽,它與亞歷山大燈塔一起,是亞歷山大城各項成就的最高代表。圖書館位於王宮區,它到底是什麼模樣卻無人知曉。今人只能從歷史文獻的零星記載中了解,因為它甚至連一個石塊實物也沒有留下;而大量考古發掘似乎也無確鑿線索。
據說當初建亞歷山大圖書館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書」,實現「世界知識總匯」的夢想。歷代託勒密君主通過購買、抄寫原稿子和收集搶奪等方式收集典籍。為了收集書籍,託勒密三世曾下令,所有在亞歷山大裡亞上岸的遊客都要把隨身所帶的書存下,如有價值,圖書館留下原件,用抄本交還書的所有者。
館內收藏了貫穿公元前400-前300年時期的手稿,擁有最豐富的古籍收藏
通過各種正當不正當的手段,亞歷山大圖書館迅速成為人類早期歷史上最偉大的圖書館:擁有公元前9世紀古希臘著名詩人荷馬的全部詩稿,並首次在圖書館複製和譯成拉丁文字;藏有包括《幾何原本》在內的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的許多真跡原件;早在公元前270年就提出了哥白尼太陽和地球理論的古希臘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的關於日心說的理論著作;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的手稿真跡;古希臘醫師、有西方醫學奠基人之稱的希波克拉底的許多著述手稿;第一本希臘文《聖經》舊約摩西五經的譯稿;對醫學也有貢獻的古希臘哲學科學家亞里斯多德和學者阿基米德等均有著作手跡留此。
此外,當時古埃及人及託勒密時期許多的哲學、詩歌、文學、醫學、宗教、倫理和其它科學均有大批著述收藏於此。極盛時據說館藏各類手稿逾50萬-70萬卷(紙草卷)。幾乎包括所有希臘著作和部分東方典籍。許多學者經常出入亞歷山大圖書館,進行整理、注釋、校對古籍的工作。文獻學和文本評論在圖書館建立起來。
由於四方學者紛紛雲集此地,古希臘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和詩人的埃拉託色尼,古希臘文獻學家阿里斯塔克等不少歷史名人都曾出任過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而諸如哲學家埃奈西德穆,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等睿智聖賢也均在此或講學,或求學,使圖書館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學校」的美名,並在整個地中海世界傳播文明長達200至800年。
可惜的是,這座舉世聞名的古代文化中心,卻於3世紀末被戰火全部吞沒。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消失同樣充滿了神秘。現今人們只知道傳說它先後毀於兩場大火。關於第一場大火流傳比較普遍:公元前48年羅馬統帥愷撒在法薩羅戰役中獲勝後追擊龐培進入埃及,進而幫助當時的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爭奪王位,並在與其兄弟作戰時放火焚燒敵軍的艦隊和港口。這場大火蔓延到亞歷山大城裡,致使圖書館遭殃,全部珍藏過半被毀。
影片中那個忠心的老臣面對火光,絕望地喃喃自語:亞里斯多德的手稿,柏拉圖的評論、劇本、史料,希伯來神明的聖經,珍貴的書籍!
而公元四世紀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usius I)發動的宗教戰爭,則讓有600多年歷史的大圖書館徹底煙消雲散。後人只能通過殘存的史料來想像其盛況,或於午後的咖啡時間裡,悼亡這輪「人類文明的太陽」的殞落。
05
細節小考
划槳戰艦和烏鴉吊橋
布匿戰爭爆發後,為了打破迦太基的海上封鎖,羅馬海軍開始迅速發展。到了影片的時代,羅馬海軍已經頗具規模。這些羅馬戰艦既使用風力又使用人力,輕巧和靈活。船上裝有方帆和大量船槳;戰艦的船底是扁平,可隨時在不同地形的海岸登陸;撞角是羅馬戰艦的重要裝備,人們用金屬打造一個堅硬的重釘安裝在船頭,用於刺穿船體或打碎敵船的船槳。
三列槳戰艦(trireme)是公元前7世紀至4世紀的主要戰艦,它分為上、中、下三排,每排約有50個划槳者。在許多影視作品中,羅馬軍艦的划槳人是奴隸,但真實的歷史上,這些划槳人都是精銳的羅馬士兵,因為在白刃戰時,這些士兵划槳人能夠迅速拿起武器投入戰鬥。
四列槳戰艦(quadriremes)和五列槳戰艦(quinquiremes)戰艦是三列槳戰艦的升級版。根據古羅馬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Polybius)的說法,五列槳戰艦長45米,寬5米,每側各帶90個槳,能容納300名划槳者。它比三列槳戰艦大,載重能力更強(滿載重量高達100噸),在惡劣天氣下也更穩定,速度更快。在戰鬥中,一艘重達100噸的五列槳戰艦以高速撞擊敵方小型戰艦,能夠將其完全粉碎。
希臘化時代的戰艦普遍大於之前的城邦時代
隨著戰爭與技術的發展,四列槳戰艦得到了普及
經歷在帕特裡島與迦太基人海戰失敗後,羅馬人認識到自己在海軍技巧和戰術方面的弱點。為了發揮自己陸戰上的優點,羅馬人天才的發明了「烏鴉吊橋」這種新式船上裝備。它是固定在船頭的一種接舷吊橋,當敵船接近時,水手解開固定繩索可以讓吊橋落下,並用下落的慣性把橋頭的鐵釘扎進敵船的夾板,羅馬士兵就可以順著吊橋衝進敵船進行白刃戰,把海戰變為熟悉的陸戰,
烏鴉吊橋復原圖
裝有烏鴉吊橋的戰艦
裝備烏鴉座的羅馬戰艦
烏鴉吊橋(拉丁語:corvus),又稱為接舷吊橋,是羅馬海軍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對抗迦太基時開始在戰船上所設的一種裝置。影片中復原了利用烏鴉吊橋的作戰,注意下圖右側安東尼座艦船頭的吊橋。兩船相撞後安東尼的士兵通過吊橋直撲對方。
羅馬龜甲陣
相信上半集的羅馬龜甲陣(戰龜陣)讓你印象深刻吧?龜甲陣主要只存在於古羅馬軍隊中,在其他文明地區都沒有得到推廣普及。
如果一支軍隊沒有優秀的密集陣傳統,還無法提供士兵以最好的訓練和保障,就沒法使用要求很高的龜甲陣。龜甲陣唯獨出現在羅馬軍隊裡,絕對不是偶然。這種作戰陣型本身就是應付特殊情況而催生的產物,所以不具有普遍性。在步兵持盾比例不高的東亞地區,就更沒有出現的市場了。
與大部分人想像的不同,即便是羅馬士兵也只會在特定場合下使用龜甲陣。通常都是在攻城戰和巷戰中使用,好處自然是為士兵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密閉空間,最大程度的抵消了對方遠射類武器的威脅。但絕不會在大規模的野戰中出現,因為龜甲陣本身也容易限制士兵的戰術動作,並對士兵的視野觀察有著更大限制。因而,在隨時可能出現變化的野戰中,龜甲陣就沒有擺出來的意義。羅馬式的龜甲陣是絕對的少數派和非主流。無論是對羅馬有很大啟發的凱爾人與希臘人,還是有更古老步兵傳統的兩河流域與埃及,都沒有龜甲陣這樣激進的做法。除去軍事傳統和組織技術的差異,非羅馬軍隊也往往無法像羅馬人一樣提供龜甲陣所需要的高強度訓練和部隊協調水平。這讓軍隊使用龜甲陣時,受到的限制比獲得的優勢要大。
方盾與短劍的搭配也讓他們可以使用龜甲陣這種具有羅馬特色的陣型
羅馬短劍:徵服世界之劍
看電影時,你問羅馬人為啥用短劍,用長劍不香嗎?先來看個小視屏,展現巔峰時代的羅馬軍團戰術:
羅馬軍團的歷史長達千年,手裡的武器和戰術也是一變再變。但我們大都只記住了最經典的標槍短劍配大盾。在羅馬帝國漫長的統治過程中,羅馬短劍一直是羅馬軍隊的標準裝備。它是一種以刺擊動作為主的短劍,兩側皆有刃,使用靈活方便.最初的羅馬短劍劍身較寬,但長度一般不超過60釐米。然而到了羅馬帝國後期,由於騎兵的地位有所提高,為適應騎兵的需要,羅馬短劍的長度也增加到了75釐米。
羅馬短劍本身也是一種舶來品,它來源於西班牙短劍。而當時的羅馬在徵服伊比利亞之後,也順勢將這種短劍帶回了國內,而士兵們對於這種武器的興趣卻遠遠超過此時正在使用的羅馬劍,也是在這之後,以西班牙短劍為模板,羅馬軍團開始使用這種被命名為羅馬短劍的經典武器。
羅馬短劍的刀尖非常鋒利,善於穿刺,在古代,羅馬短劍幾乎可以刺穿任何士兵的鎧甲,這對敵人來說無疑是強大的震懾力。羅馬短劍雖然長度有限攻擊範圍較小,但是在與盾牌配合使用的時候,羅馬短劍的威力依然很強。因為強大的攻擊能力和出色的戰場表現,羅馬短劍曾被稱為「徵服世界之劍」,足見當時的人們對羅馬短劍的敬畏之情。
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羅馬短劍這樣的短兵器,為什麼會成為冷兵器時代堪稱最強步兵的羅馬軍團的標配呢?其實,原因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
首先,用短劍實際上是羅馬戰術體系的結果,並不是技術性選擇。
看過前面視頻後,你可以了解羅馬軍團的戰鬥方式,基本就是一群步兵擺成密集的隊列向前平推過去,如果遇到敵人的箭矢攻擊,羅馬方陣馬上演變成龜甲陣,仿佛一個人肉坦克繼續前進。這種作戰方式面對蠻族屢試不爽,幫助羅馬軍團擊敗無數蠻族。
而這種戰鬥方式的精髓就是每個士兵要緊緊挨在一起,除了最外圍的士兵之外,裡面的士兵四個方向都有一名戰友,這些戰友原則上是互相保護,但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導致每個士兵都沒有揮舞武器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短劍就比長劍好用的多。因為短劍以刺為主,而且可以做得非常粗壯和寬大,一旦刺入人體就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創面,殺傷力反而比長劍要大得多。
如果換長劍步鬥,那就是相對開闊的環境下單兵格鬥的用途。哪怕戰陣中,劍手刀手實際上也是各自為戰的,跟羅馬的戰術環境區別很大。騎兵劍或者刀格鬥,也是分散環境下的,密集隊形靠的是矛。中國用長劍,是跟春秋時期的車戰、戰國和秦漢的騎戰關聯,部隊的主力武器還是矛和戈。
其次,冶煉技術的桎梏帶來的戰術慣性
雖然在很多人的心中,羅馬的文化和制度遠超同時代的其他國家,而在技術層面同樣保留著這一優勢。然而事實上,羅馬帝國有著一個天生的短板和缺陷,那就是冶鐵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安內一直未能取得重大的突破。
在羅馬早期,羅馬軍團的武器大多採用青銅製作。而且青銅冶煉還極為初級,最常用的還是整體冶煉,以銅和錫進行熔煉,製作合金。以這種方式製作而來的青銅劍,在保證自身的鋒銳程度的前提下,整體的長度只能維持在55釐米左右。一旦超過這樣的長度,無論是銅和錫保持怎樣的比例,都會出現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不是易碎就是易彎折。
在這之後的幾百年間,隨著冶鐵技術的進步,長度已經不再是士兵們武器的桎梏了,但是由於羅馬方陣已經以短劍、盾牌形成了成熟的戰術配置,已經沒有了太大改革的必要。
第三、羅馬的敵人促使這一武器的常規化
在長達將近十個世紀的歷史進程中,羅馬軍陣以及羅馬短劍的存在感其實一直在進一步的被強化,直到帝國後期軍隊因為蠻族化的影響而放棄了過去的戰術,才最終捨棄了羅馬短劍。
羅馬的北部是歐洲大陸最為廣闊的日耳曼地區,而當時的日耳曼人,正是以武力和掠奪聞名於世的蠻族。無論是哥特人、法蘭克人均是他們龐大族群中的一支,惡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其強悍的體魄,信奉著武力為尊的道理。相比之下,處於沐浴在拉丁、希臘文明光輝下的羅馬人,其實在體魄和武力上並沒有任何優勢。在面對蠻族士兵的時候,一對一的狀態下,羅馬步兵其實毫無勝算可言。羅馬軍團為了抵抗和徵服這些蠻族,才最終導致了羅馬步兵方陣的存在。
雖然古日耳曼人體魄強悍,但因為全民皆兵的原因和生產力的限制,他們在戰鬥時往往只會憑藉自身的血勇和體魄,羅馬軍隊以市民為主體徵招入伍的羅馬人,有時要經過長達數年的訓練,這樣的訓練雖然並不能帶給初經戰陣的士兵多少勇氣,但一旦經過鮮血的考驗,這些士兵往往會迅速成長起來。在真正的兩軍對決時,最終影響勝負的關鍵仍然是軍隊的訓練和彼此間的配合。而羅馬步兵方陣這種密集的步兵陣,正是為了發揮羅馬軍隊漫長訓練過程中帶來的素質優勢。
羅馬盾牌組成的盾牆,不僅可以在戰鬥開始後抵禦蠻族人少的可憐得遠程攻擊手段,更為重要的是在短兵相接的過程中,以整體的力量抗衡那些擁有驚人體魄的蠻族勇士。在這樣的環境下,盾牆人為隔絕出了一個個狹小的空間,這時,長度不足50釐米的羅馬短劍就會從一個個盾牌的縫隙當中如毒蛇般刺出,收割那些因為初戰不利而士氣開始衰竭的敵人的生命。
另外在羅馬時代,直到公元6世紀,騎兵興起的核心發明馬鐙、馬鞍都還沒有大規模傳入歐洲,因此這一時期的羅馬人並不用擔心以劍盾為主的羅馬軍團會遭受重騎兵的踐踏,故而可以一招鮮吃遍天下。
小結:古代軍隊的兵器演化,常常與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以及戰爭態勢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繫,這些聯繫有時候看上去並不明顯,但卻如草石灰線,伏脈千裡。當我們尋本朔源才會發現,這些在如今看來有些奇怪和不合理的武器,正是當時人們最為合適和正確的選擇。
法西斯漫談
電影裡凱撒隨從扛在肩上的東西叫法西斯。法西斯原指中間插著一把斧頭的「束棒」,為古羅馬執法官吏的權力標誌。現象徵強權、暴力、恐怖統治,對外侵略掠奪,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極端獨裁形式。
古羅馬共和國時期,不再有王,也不再有獨裁,執政官負責管理國家事務。執政官沒有薪水,是全國最高榮譽的官職。執政官履行職責的時候穿著暗紅邊的紫袍子,坐在象牙寶座上,由儀仗隊護送著。執政官外出的時候,帶著12名侍衛官。每位侍衛官肩上扛著一束笞棒,中間插著一把斧子,象徵著國家最高長官的最高權力。這種象徵著最高暴力和權力的標誌,拉丁文叫「法西斯」fasces。
法西斯由許多小木棍經過柳枝,繩子或者鐵砸捆綁而成,意喻團結產生力量,給法西斯安裝斧頭使其具備殺傷力,同時也讓其成為執政官殺生大權的象徵。它是用來處人以死刑的一種刑具。倘若有人犯了嚴重罪行,執政官便聲若洪鐘地宣判:「用『法西斯』對他處以死刑。」侍衛官立即從肩上解開笞棒束——「法西斯」,狠狠地抽打罪人,直到把他打得皮開肉綻時,再拉他跪在地上,從「法西斯」中抽出斧頭,當場砍下他的頭顱。
法西斯的使用有一個傳統,及執政官若要進入羅馬城內必須移除法西斯的斧頭,意喻在羅馬城內殺生大權在民眾大會而非執政官本人。
而法西斯之所以得此惡名,要「歸功」於20世紀義大利一位名叫墨索裡尼(Benito Mussolini)的領袖。義大利是「法西斯」一詞的誕生地,法西斯主義自然也是在靴子國創造的,創造這種主義的,正是總是有理的墨索裡尼。由於希望自己建立的黨能一舉恢復羅馬帝國時期義大利的輝煌,墨索裡尼將其命名為國家法西斯黨,其義大利文Fascista正是由拉丁文法西斯Fasces變化而來。不僅如此,墨索裡尼還毫不猶豫的把法西斯放到了黨徽的正中央,其對權利的崇拜不言而喻。
1921年11月9日,墨索裡尼正式成立國家法西斯黨(Partito Nazionale Fascista,簡稱PNF)。該黨的黨旗便是黑底加束棒。束棒象徵「法西斯」的團結和權力,黑色便是黑衫軍的制服顏色。
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的黨徽是一束棒子,中間捆著一柄斧頭。「法西斯」,是古羅馬權力的象徵。墨索裡尼把棒子象徵人民,斧頭象徵領袖。
借鑑義大利的「成功經驗」,德國希特勒將法西斯「發揚光大」,並最終成為了極端國家民族主義的代名詞。
小知識:
法西斯主義英文的Fascism, 德語的Faschismus,都源自於義大利文的Fascista。
是一種結合了社團主義、工團主義、獨裁主義、極端民族主義、中央集權形式的軍國主義、反無政府主義、反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和反共產主義政治哲學;《大英百科全書》對法西斯主義的定義:「個人的地位被壓制於集體—例如:某個國家、民族、種族、或社會階級之下的社會組織。」
實際上早在墨索裡尼之前,法西斯便以被其他國家所使用,而最有名且保留至今的,便是美國。受文藝復興的影響,早期美國殖民州在政治體制上或多或少參考了羅馬共和國的體制,這些影響最終決定了美國國家的政治體系,法西斯作為權利的象徵也自然融入其中。且由於法西斯團結產生力量的意喻,十分符合團結美國十三州從英國獨立的理念,所以法西斯在美國被大量使用並被保留至今。事實上,每年歐巴馬都要在兩個「法西斯」之間進行國會諮詢演講。
這張歐巴馬眾院演講圖,他背後美國國旗兩側的牆上,就有兩個橄欖枝上的法西斯
美國參議院圖章,下方有交叉的法西斯。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參議院的英文名Senate其實源自於拉丁文元老院Senatus。
林肯紀念堂裡林肯座椅扶手也是法西斯。
法國護照的封面上,花花草草還藏著的還是法西斯
法老的王冠
法老的頭飾(含王冠)非常多。最為常見的是紅王冠(Red)、白王冠(White)和雙王冠(Double)。其中,紅王冠是下埃及的象徵,白王冠是上埃及的象徵,而雙王冠則寓意著上、下埃及的統一。最初,紅、白王冠都源自上埃及,代表著涅伽達城和希拉康波裡城。隨著上埃及的文化傳播到下埃及,紅王冠也就逐漸成為了下埃及的代名詞。
國王的頭飾上通常會有一條眼鏡蛇,叫做瓦傑特。在古埃及神話中,瓦傑特是一位蛇形女神。瓦傑特的形象最早可追溯到登王統治時期。國王為何要在頭飾上戴有瓦傑特的形象呢?這是因為瓦傑特女神是「力量與保護」的象徵。
古埃及人認為上埃及有一個女神叫做奈庫貝特,她是代表上埃及的,這個女神的形象是禿鷲,下埃及代表的女神是瓦吉特,這個神的樣子是眼鏡蛇,是兩個不同形象的女神,所以兩個女神合在一起就代表了一個完整的埃及。
上下埃及的女神在給法老加冕
彎鉤連枷:王權的象徵
古埃及法老手中常拿著彎鉤和連枷。
海卡權杖(Heqa-scepter),也被稱為彎鉤權杖Crook 。彎鉤本來是牧羊人的牧羊工具,該權杖代表著權力和統治。
連枷(Flail),通常與彎鉤權杖同時出現。與其它權杖不同的是,連枷本是農活中打穀的工具,但是卻與王權相聯繫,象徵著埃及土地的豐饒。。手握連枷最常見的形象是奧西裡斯。從現存證據看,埃及國王也會手拿該物件。
法老圖坦卡蒙棺
生命女神伊西斯伊西斯(Isis),是古埃及神話中的生命、魔法、婚姻和生育女神,赫裡奧波裡斯-九柱神之一。她被視為完美女性的典範,不僅在古埃及是最重要的一位女神,而且也影響到包括古希臘、古羅馬在內的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區,乃至天主教中的聖母子的形象,都與古埃及藝術中伊西斯懷抱年幼的荷魯斯形象雷同。
她被視為偉大的母親和忠貞的妻子、自然和魔法的守護神。她是奴隸、罪人、手工業者和受壓迫者的朋友,她也聽取富人、少女、貴族和統治者的禱告。伊西斯經常被描述為是荷魯斯的母親和保護者(儘管某些傳說講荷魯斯的母親是哈託爾),也被稱作亡靈和幼童的保護神。
伊西斯名字的含意是「王座」,其頭飾就是一寶座。作為王位的化身,她是法老王權的重要體現。法老被說成是她的孩子,坐在她提供的御座上。對她的崇拜風靡整個埃及,但她最主要的神廟是在尼羅河三角洲的「拜赫貝特·埃爾-哈格」(Behbeit El-Hagar),位於上埃及的菲萊島上,起始於奈科坦尼布一世在位期間(公元前380-362年)。
在有關她的經典神話中,她是大地之神蓋布與天空女神努特的大女兒,出生在第四個閏日。嫁給了哥哥奧西裡斯,並懷下了荷魯斯。伊西斯對奧西裡斯的復活起了關鍵作用。當奧西裡斯被賽特殺害並肢解後,她收集散落在大地上的屍塊,應用魔法讓他重新復生。在伊西斯所有的功績中,最有名的是她施計誘騙塞特,在九元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罪過,以及發現了拉神的真名。
在希臘-羅馬時期這一神話變得更為重要。例如人們相信,每年尼羅河洪水的泛濫,就是伊西斯哭泣奧西裡斯所流下的悲傷淚水。人們每年都要舉行再現奧西裡斯死亡和重生的儀式。對伊西斯的崇拜最終蔓延至整個希臘-羅馬,一直延續到異教文化受到抑制的基督教時代。後伊西斯給荷魯斯餵奶的形象,在公元五世紀初被基督教演化為聖母瑪麗亞懷抱襁褓中的耶穌。
克裡奧帕特拉稱自己為伊西斯之女,也許是出於對她的敬意或出於政治原因。她打扮得像個女神,舉止像個女神,並指出古代的預言來證明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
誇張的美妝
看電影時你幾次感慨女王的眼線好濃,其實這確實是歷史的還原,是古埃及的美妝風尚,誇張的眼線才最美。
在當代美妝屆,有一種上下眼線兼備,造型醒目的眼妝,它有一個獨特的叫法,叫做全包眼妝,意思是整個眼部都被濃密的眼線給包圍得滿滿當當,看起來既摩登又時髦。
但是這看似現代化的妝容卻不是近年來的專屬,而是早在幾千年前的古埃及人生活中就有出現,這種風尚甚至還被印刻在了壁畫和雕像之上,成為了連接數千年文明的特殊橋梁。
和其它幾個版本女王相比,泰勒版眼線最濃
06
主演與花絮
好萊塢最賠錢的電影
當20世紀福克斯公司於1959年籌劃拍攝史詩巨作《埃及豔后》時,他們信心滿滿的力圖創造又一個史詩神作,但是從1960年正式開拍後,整部影片的拍攝過程直到最後的票房都超出他們當初的想像。最終,用3年的時間,20世紀福克斯締造了一部話題之作,而福克斯公司卻沒從其中撈到什麼好處,甚至險些破產。
作為50-60年代好萊塢巨片風潮的產物,《埃及豔后》的拍攝過程可謂是極其奢華。由於當時沒有先進的計算機數碼技術,而製作人又一定要追求最真實的效果,結果導致進行大規模的布景修建。例如片中的著名場景,埃及豔后訪問羅馬的進城儀式,場面雄偉壯觀,街道和城門都是用真正的建築材料搭建,以至於有人說《埃及豔后》劇組打算重建一個羅馬城。然而投入和產出並不總是成正比,《埃及豔后》成為電影史上最賠本的影片,而它的失敗也為福克斯公司最後的破產種下禍根。
米高梅1959年的一部《賓虛》摘得奧斯卡十一項大獎就足以讓20世紀福克斯對《埃及豔后》寄予厚望。為吸引注意力,他們拋棄了原本計劃的女主角瓊·科林斯,轉而啟用當時名聲正盛的伊莉莎白·泰勒,並公開宣稱給予其百萬美金的片酬,這在當時已屬天文數字,光是泰勒在拍攝期間的化妝和裝飾費,就花費了高達194,800美元。這裡面,還不算泰勒的日常開銷,以及延長拍攝時間帶來的額外費用。
加上該片幾乎搭建了一個羅馬城,影片最後的造價高達4400萬美元,算上通貨膨脹考慮,相當於2010年的4億美金之巨。
《埃及豔后》可謂是好萊塢最早的一批商業大片,奠定了沿用至今的電影模式:大投資、大明星、大場面。然而在電影1963年上映後,票房僅有2000萬,還不及投資的一半。為了收回成本,福克斯公司多次重映,到了2004年,票房總算累積到了5千多萬。
這個結果使得二十世紀福克斯在該片上血本無歸,不得不變賣263畝的外景地,通過拍低成本電影來還債。直到1965年,憑藉《音樂之聲》以小博大,獲得1.5億票房,才徹底扭轉了財政困境。
這張工作照似乎預測了電影的未來
玉婆伊莉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1932年2月27日—2011年3月23日),出生於英國倫敦,美國影視演員。從童星到貴婦,她的演藝生涯長達半個世紀。在倫敦出生,自幼習舞,1939年二戰爆發前返回美國。1942年,九歲的伊莉莎白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喜劇片《每分鐘出生一個孩子》。10歲獲星探發掘,成為好萊塢童星。1943年,泰勒與米高梅籤約。1944年,12歲的她主演《玉女神駒》引起轟動,片約不斷。1956年主演《嶽父大人》,屬於其青春期代表作。後以《戰國佳人》、《朱門巧婦》及《夏日痴魂》三度獲得奧斯卡提名,而1961年的《青樓豔妓》及1967年的《靈欲春宵》則讓她先後兩次榮獲奧斯卡影后。
泰勒的經典之作,也算成名之作,叫《玉女神駒》所以老了之後就成玉婆了
伊莉莎白·泰勒號稱「好萊塢常青樹」和「世界頭號美人」。她曾有過8次婚姻,與她最喜歡的伴侶理察·伯頓曾兩次走過紅地毯,她還在影片《埃及豔后》和《靈欲春宵》中兩度與他合作。1996年與第8任丈夫拉裡·福藤斯基離婚後一直未結婚。她說:我從危難中存活,是上帝恩賜我的奇蹟,我必須把上帝賜我的愛,分享給更多人,包括愛情。《帝國》雜誌稱「世界上最偉大女演員之一,但無疑是其中最美麗 」。
1992年,泰勒獲得奧斯卡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2005年,伊莉莎白·泰勒獲得了英國影視藝術學院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理察·伯頓
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1925年11月10日—1984年8月5日),出生於南威爾斯龐特裡文迪蓋,英國戲劇和電影演員。好萊塢60年代最著名,身價最高最炙手可熱的明星。他畢業於牛津大學,曾七次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但均落選。他在拍攝《埃及豔后》時與女主角伊莉莎白泰勒戀愛。作品主要有《多爾文的末日》、《靈欲春宵》、《最長的一日》等。
《埃及豔后》是泰勒和伯頓首次合拍電影,此後他們共合拍了十多部電影,更開始了他們愛恨交織的戀人生涯。兩人兩度結婚又兩度離婚,互相折磨了22年。這對銀幕情侶銀幕下的愛情故事比任何一部愛情電影都更富戲劇性。
雷克斯·哈裡森 Rex Harrison
雷克斯·哈裡遜(Reginald Carey "Rex" Harrison,1908年3月5日-1990年6月2日),英國電影演員,曾和奧黛麗·赫本搭檔,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1964))。
幾個經典電影版本的埃及豔后
克勞黛·考爾白版,來自1934年美國影片《埃及豔后 Cleopatra》
費雯·麗 版,來自1945年英國電影《凱撒與克裡奧佩特拉 Caesar and Cleopatra》
伊莉莎白•泰勒版,來自1963年英美影片《埃及豔后 Cleopatra》
蕾奧娜·維埃拉版,來自1999年德美影片《新埃及豔后 Cleopatra》
莫妮卡·貝魯齊版,來自2002年法國影片《埃及豔后的任務》
克利奧帕特拉:當你第一次獨自站在這裡時,為什麼流淚?現在可否告訴我?Cleopatra: That first time when you stood here alone, why did you cry? Will you tell me now?【本篇完】
多說幾句:本篇從9月初啟動,參考上百篇資料,截屏數十張,尋得圖片200多張,歷經一個多月才完成。草稿最多時候達到31000+文字,最後將圖片和文字都進行了精簡,依然有27000+文字和180圖。雨果你能耐心看完已屬不易,爸爸也為自己能堅持完成點個讚。
本文為「給雨果找的電影背景資料系列」第25篇,希望通過觀影后的背景知識拓展,寓教於樂,解答好奇。
本文圖片和部分文字來源於網絡,羅馬作整理改編修正。
前24篇對《佐羅》、《掠食城市》、《虎口脫險》、56版《巴黎聖母院》、《絕殺慕尼黑》、《攀登者》、《決戰中途島》、《海上鋼琴師》、日版《天與地》、紀錄片《差館1》、劇場版《唐頓莊園》、《美麗人生》、《卡桑德拉大橋》、《角鬥士》、《拯救大兵瑞恩》、《音樂之聲》、《三傻大鬧寶萊塢》、《U-571》、《茜茜公主》三部曲(分上下兩篇)、57版《十二怒漢》、《怒海爭鋒》、《八佰》和《藍色防線》作了擴展。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長按二維碼關注本號,然後從公眾號菜單「電影之旅」或從左上角點「全部消息」查看。也可直接點擊下方推薦連結繼續瀏覽。
藍色防線 | 平凡的真心英雄
八佰 | 那年,那城,那面旗
怒海爭鋒 | 夢迴風帆戰艦時代
江山美人志(下)|《茜茜公主》三部曲
江山美人志(上)|《茜茜公主》三部曲
勇氣與榮耀 |《角鬥士》的歷史和改編
動蕩時代的貴族日落 |《唐頓莊園》影版拾零
從1956年版《巴黎聖母院》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