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愛出發
文/李紅
鹿丁聯是我大學同學,也是室友。
她為人憨實,質樸,真誠。就說朋友圈點讚點評的事吧,朋友發了東西,她都會毫不吝惜地點讚點評一番。真誠,不造作,不作假,那樸實、精準的文字,不給人任何敷衍或虛捧的感覺,只有那發自內心的喜悅。中國歷來有文人相輕的說法,但丁聯壓根就不認可這種說法。善良的眼睛看見的都是善良,仁厚的愛心感到的一定是滿滿的愛。丁聯把她對世界,對人的愛通過文字傳達給同學、朋友和文友,同學、朋友和文友從她那裡得到的不僅僅是溫暖,更有彼此理解的欣慰和鼓舞。常常有朋友因為丁聯的點讚,要加微信,這無疑是對她的讚賞與肯定,一定是因為被真誠、熱忱所感動。
由此我想到丁聯的作文教學。都說丁聯擅長作文教學,仔細想想,所謂擅長,其實就是比別人更多一份熱忱,一份熱愛。因為愛,丁聯總是能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閃光點,並抓住這些閃光點加以鼓勵,使之不斷發揚光大;因為愛,學生在溫暖中相信並願意接受鹿老師的指導和教導;因為愛,在被奉為高三最有效的訓練方法題海戰術盛行甚至被強制推行的時候,鹿丁聯卻要求學生大量閱讀,大量寫隨筆、周記,並認真批改,講評;因為愛,丁聯不但要求學生大量積累練筆,自己也大量翻閱,搜集資料,下水作文。使自己從僅僅會紙上談兵的岸邊指導員,成為一個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戰經驗的教練員和陪練員。
丁聯的教育、教學無疑是成功的,那些在各類報刊發表和獲獎的學生作文,這一次《華文月刊》重點推出那些寫鹿老師的學生的文章,以及那些在各條戰線積極奮進成績斐然,和這一次熱心真心參與鹿老師「教育與文學之路」研討會的學生就是明證。如果都把成功的教育比作枝葉繁茂的大樹,那麼,這棵大樹一定缺少不了「愛」的陽光。王琪玖教授說丁聯的教育、教學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她的人格魅力,我非常贊同這個說法。正是丁聯的純、真、美、善和對學生的愛,使她的教育、教學才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有了這堅實、深厚,「不是父母,勝似父母」般的愛,丁聯才敢掙脫束縛,頂風而行,撿起並堅持被譽為語文真經的「大語文觀」;正是有了深沉博大的愛,丁聯才不辭辛苦,勤勤懇懇,孜孜不倦,一邊扎紮實實抓學生的訓練,一邊不斷讀書寫作,提升自己,以一桶之蓄保證給學生一碗之水的質量,讓教學的每一步都成為結結實實有枝可依的芽葉和果實。
陳忠實先生曾贈言鹿丁聯:「我覺得您可以在教育與文學的中間地帶趟出一條路子來。教學之餘,可以把好的讀寫習慣堅持下去。人不僅要生存,要工作,還要有興趣,要出眾!我認為您可以向這方面努力一下的。」陳忠實先生的話給了丁聯很大鼓舞,也給了丁聯最中肯的評價。這麼多年,鹿丁聯滿腔熱忱,為祖國建設輸送了一批一批的人才,自己也在《西安晚報》等十餘種報刊發表散文、評論百餘篇;尤其她作為《西安晚報》特約撰稿人,在《西安晚報》開設高考作文輔導專欄長達十二年;她還參編作文輔導,高考滿分作文評析類書籍二十餘冊,參編陝西省《鄉土閱讀教材·語文精品閱讀》系列叢書,其中所撰寫的文學評論受到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高度肯定,被推薦到《西安日報》發表並獲獎。我想,也許正是丁聯的這些成就,讓陳忠實先生看到了她的潛力,所以才有了對丁聯的殷殷期望。丁聯沒有辜負先生的期望,這麼多年,她始終堅持由愛出發,融教學與創作為一體,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著先生的教導。退休後,不忘初心,依然筆耕不輟。丁聯的創作,從來沒有離開過教育與學生,丁聯的散文、評論,寫人,寫事,無一不滲透著對教育對人的誠摯和熱愛。丁聯是堅韌的,也是執著的,她始終記著陳忠實先生的教誨,努力想要在「教育與文學」之間趟出一條自己的路。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天的研討會就是對丁聯階段性成果的一個很好的總結,她那已經結集成冊準備出版的《教育、文學與我》,也必定成為她一生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努力在「教育與文學」之間趟出一條路子的燦亮結晶。
我一直想讓更多的人知道丁聯,了解丁聯,但一直沒有機會。去年《華文月刊》招聘編輯,我第一時間向《華文月刊》常務副主編李印功老師舉薦了丁聯。李老師看了她的材料,驚喜地說:「這當編輯屈才了,必須是副主編。」可是,丁聯婉拒了,因為當時她的白內障比較嚴重。副主編沒當成,但丁聯的才華、業績沒有被埋沒,李印功老師對鹿丁聯的才華和業績念念不忘,所以才有了這次重點推出,才有了今天我們歡聚一堂,研討交流的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