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古風歌曲《烈三國》非常好聽,歌詞裡這樣唱道:「但見三國群英現,一時兒女情長,諸侯豪傑漫天了硝煙,看那黃巾祭奠,裡風雲驚現,那赤地萬裡,血國三千,金戈背水,我鐵騎當前,那兵戎難歇 烽火連天」三國時期是一個爭端不斷,,英雄各顯身手的時代,許多人在歷史當中留下了自己不可磨滅的痕跡,其中以「一龍一鳳、一馬一鬼、一虎一麒麟」最為著名。那麼「一龍一鳳、一馬一鬼、一虎一麒麟」究竟是哪些人呢?
1 一龍一鳳
龍當然是指臥龍了,不論是在《三國演義》當中還是在真實的三國歷史當中,臥龍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一個不可不說的人物。他181年出生,公元207年26歲的諸葛亮即向46歲的劉備獻計《隆中對》,從此決定了三國鼎立的天下格局。在他的治理下(真實歷史當中諸葛亮更多的主管內政),蜀國興修水利,法度嚴明,經濟快速提了上去。
這又為後來諸葛亮北伐中原提供了條件,經濟的繁榮和糧食的充分,使得諸葛亮能夠以小國蜀國攻打大國魏國,直到他死後,人們去他的軍帳當中仍然發現,「獲其圖書、糧谷甚眾」。與他同時期的吳國國王孫權評價諸葛亮:「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
「一風」指的是雛鳳。這是與諸葛亮名聲相同的一位豪傑,當時的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這樣評價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甚至當時號稱,臥龍雛鳳得一可安天下。雛鳳名叫龐統,他生於179年,比諸葛亮年紀略大,一出山,就為劉備獻上了上中下三策來佔領蜀地,劉備採取了他的中策,果然成功,科協龐統早死,不然三國肯定還有許多關於他的故事。
2 一馬一鬼
所謂「馬」,指的是馬超。馬超在三國當中可謂有萬夫不當之勇,馬超是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出身名門的他少年時期就成為了割據一方的諸侯。他不聽曹操的號令,在公元211年與曹操大戰,把曹操殺得大敗,割須棄袍,才能逃走。不過後來馬超被曹操的反間計所傷,最後投奔蜀國,官封驃騎將軍。
「一鬼」指的是鬼才郭嘉。郭嘉出生於公元170年,他也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也許他的名聲沒有諸葛亮響亮,但是他的能力相比諸葛亮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在曹操和曹操的部下都擔心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難以取勝的時候,他提出「十勝十敗」,論述曹操十條必勝的理由和袁紹十條必敗的理由,給了曹操巨大的信心,毛主席盛讚「十勝十敗」道:
「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可見郭嘉的才能是戰略級別的,後來曹操按照郭嘉的戰略果然打敗了袁紹。當年劉備來投靠曹操。郭嘉認為劉備有英雄之名,所以不可殺;但是又有英雄之志,所以必須軟禁。曹操沒有聽取郭嘉的建議,放虎歸山,最終形成天下三分的格局。公元198年,呂布與曹操大戰,呂布堅守下邳不出,曹操軍心渙散,準備退兵,郭嘉阻止了他,曹操最終打敗了呂布。
在曹操準備與袁紹開戰之前,劉備在曹操的後方也建立起了勢力,曹操想要打敗劉備以解後顧之憂,但是又害怕袁紹乘著自己打劉備來攻打自己,郭嘉告訴曹操說:「袁紹向來優柔寡斷,您只管消滅劉備,等到袁紹出兵的時候,您已經班師回朝了。」後面結果果然如郭嘉所料。
江東的孫策武力過人,雄才大略,又有穩固的根據地,在當時有一統天下的氣象(三國演義裡把他寫得很菜,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曹操也為此開始擔心孫策,郭嘉卻說:「孫策這個人有雄才大略,能夠讓人替他賣命,但是他誅殺豪強,得罪了許多人。他的性格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帶著百萬大軍北上,與一人來衝鋒陷陣沒有區別。如果有刺客出手,他必然不能保全性命了。」後面孫策果然被刺客殺死。
可惜郭嘉英年早逝,37歲就因為隨曹操作戰水土不服而死,曹操後面時常懷念他,一打敗仗就哭著說:「要是奉孝(郭嘉的字)在,我必然不會這樣了。」
3 一虎一麒麟
「虎」指的是孫權和孫策的父親孫堅,他也是在《三國演義》當中被嚴重弱化的英雄,不過書中仍然稱呼孫堅為「小霸王」,「霸王」一般指「」「楚霸王項羽」,可見孫堅之勇猛。實際上《三國演義》當中的溫酒斬華雄情節就是孫堅幹下的,可見孫堅武藝過人,堪比關羽。
「麒麟」指的是諸葛亮的繼任者姜維,姜維作為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在三國後期成了蜀國最主要的軍事領導人,曾經一度打敗曹魏政權,所以稱他為「麒麟」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