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希望寄托在少年身上。少年的肩膀,雖然稚嫩,同樣可以肩負重任。
奉獻社會,少年可以。她11歲學會搭建網站,12歲成立網站工作室,13歲前考下了31張電腦證書,但她不願做IT業的成功人士,只願做公益,幫助更多的人。11歲時她建構了「農果產銷網」;幫助果農賣掉滯銷的水果;12歲時她建構了「安安免費學習網站」;10年幫助近500萬名弱勢兒童創造學習機會;18歲時她策劃「弱視免費配眼鏡」公益活動,幫助兒童矯正視力。她就是「少女公益慈善家」沈芯菱。難道年紀小是不去幫助他人的藉口嗎?不!恰恰是幫助別人,才使我們更快的成長。
追逐夢想,少年可以。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巴基斯坦女童受教育推動者馬拉拉,年僅17歲,她11歲就開始在網站上揭發巴利斯坦女孩被剝奪受教育權的情況,15歲時她遭到恐怖分子槍擊,生命垂危,後緊急赴英國急救才倖免於難。隨後,她成立馬拉拉基金會,以支持英國當地推動中東國家受教育權的團體。她的夢想不是獲得諾貝爾獎,而是希望每個小孩都能接受教育。和平、正義這樣的重任,僅僅是大人們才能承擔的嗎?不,少年也可以擔當。
成就事業,少年可以。馬克思23歲就被譽為當時德國最偉在的哲學家,恩格斯21歲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列寧17歲就開始革命活動,毛澤東26歲主編《湘江評論》。「大器」何必「晚成」?青少年也是出成果的黃金時期,也可以大功告成。
21世紀,一切都可能發生,毫無疑問,少年將會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必須明白,「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少年的肩膀必將成為最堅實最有擔當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