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開年,「牛魔王」、「羊貴妃」、「豬堅強」三大「神獸」同時登場,用一路飆升的身價,給人間一片冰火兩重天。
普通民眾,皆為新春前節節攀升的肉價叫苦不迭,吃肉自由再次岌岌可危。
而在養殖場裡,一頭豬的利潤已經能買下2瓶茅臺,一頭牛則能純賺10000塊左右,而68隻羊也能讓它們的主人一月淨收在10000元以上。
本期投融界研究院,觀看三大畜牧帝國裡上演的賀歲大片。
消費者叫苦,養殖戶豐收
肉價上漲,這次真的沒完沒了了嗎?
曾幾何時還是跌宕起伏的周期性肉價,在這一年多來基本維持一路上揚的恐怖曲線,這一態勢更是隨著年關臨近而達到了頂峰。
截至2021年1月初,羊肉的批發價格已經連續漲價7周,從69.22元/公斤漲到74.87元/公斤,漲幅8.16%;牛肉的批發價格漲到為76.95元/公斤,同比漲9.2%;豬肉的批發價格更是過分,從39.36元/公斤漲到45.92元/公斤,漲幅16.67% 。
漲價背後的推手,依然是供需關係的失衡。
老生常談的非洲豬瘟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影響了2020年度的生豬整體產量,且進口數量受嚴格限制,供需不平衡非常顯著。
中國的肉類消費市場中,豬肉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供需失衡首先影響豬肉價格的波動,生豬市場迎來了史上最強的一波周期,價格屢攀高峰。
在今年豬價高點時,一頭極限育肥到150公斤的豬可賣到接近6000元,最誇張時,一頭肥豬可賺到3000元,這是正常利潤的十倍左右。
隨著豬肉價格的不斷攀升,讓可作為替代品的牛羊肉消費借勢火了起來,同時牛羊肉熱量含量高,更適合禦寒,也在冬季助推了牛羊肉消費的增長。
而此時,國內養殖結構的問題凸顯出來,牛羊肉的價格上漲趨勢後來居上。
在我國,畜牧養殖結構始終是以生豬養殖為主,牛羊養殖為輔。豬肉佔市場規模的54.8%左右,牛肉和羊肉僅佔市場的8.6%和6.3%。
又由於近幾年大部分地區禁牧面積擴大,養殖牛羊的出欄周期、人力、飼料等因素,導致成本增加,大部分散戶退出養殖,牛羊出欄量驟減。
據統計,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羊出欄同比減少733萬隻,降幅3.4%;羊肉產量僅為324萬噸,同比減少6萬噸。
一時間,三大肉類集體短缺,肉價不斷在高位持續上揚。
消費者叫苦,但養殖戶豐收。
山東省陽信縣的養牛大戶王希則近期接受了央視採訪,說起生牛價格,他表示,近期的牛肉價格上漲很快,短短兩個月的時間,生牛每斤上漲了3塊錢,一頭標準出欄重量的牛,價格能多賣4000元左右,一頭牛的純利潤能達到一萬元。
看到了畜牧業三大帝國如此豐厚的利潤,不少農牧從業者和創業者都想搭上這班風口上的列車。
但隨著近幾年數字經濟的發展、農牧支持政策的變化,畜牧養殖作為傳統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未來格局和趨勢都在快速轉向,在一個周期性變化且經歷「動蕩變革」的傳統領域裡,創業者如果只「皆為利往」而忽視了產業內在真正的核心驅動力和規律,很容易陷入畜牧業周期變動的利潤陷阱中。
投融界研究院,從產業趨勢、創業賦能的角度,為創業者理清未來發展的思路與線索。
畜牧創業者需要完成彎道超車
數智化,是未來農牧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人民大學畜牧飼料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鄉村振興重大課題組組長張利庠在報告中指出,從原始農業時代的土地競爭到工業時代的機械科技競爭,到數字時代的數據賦能,數據已成為新時代的核心競爭力。農業生態文明的發展需要依託新種養、新農商、新消費的建立,而數位化憑藉更加精確且可保留操作記錄的特徵,必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大趨勢。
2020年至今,畜牧產業數位化、智慧化一直是佔據產業未來發展議題的核心關鍵詞。
從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我們能夠看到國家發展實現數位化、現代化農牧業的決心;近期工信部、發改委、農業農村部也都連續發文要發展數字農業。
在此背景下,不少農牧企業已經走上轉型之路。
根據農信研究院與中國農業大學MBA中心合作的調研報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中國農牧企業影響調研報告》數據分析顯示,超半數的農牧企業採取靈活用工方式,實施雲平臺辦公、自動化生產等;33.57%的農牧企業積極拓展供應商渠道;28.16%的農牧企業開始重建物流渠道;25.63%的農牧企業加快新產品新服務的開發。
但徵途只是剛剛上路,對於更廣大的畜牧企業及創業者來說,數智化水平仍處在初期階段,距離真正實現全面數位化、智慧化畜牧還有很大距離。
很多畜牧企業的數智化可能還緊緊停留在某個財務軟體上,連辦公軟體也沒有,但產業數智化的整體趨勢對畜牧創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秘書長趙國棟提出,畜牧企業完整數位化包含六個階段:裝備數位化、生產單元數位化、經營單元數位化、企業數位化、產業鏈數位化、跨產業數位化。目前,畜牧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已由原先的「ERP」轉變為「開放生態運營平臺(EOP)模式」,這不僅是企業內部的數位化,更是整個產業鏈的數位化升級。
在完整的數智化轉型體系下,可有效助推企業業務規模化發展,擴大業務市場,幫助企業內部實現精細化管理,解決企業金融需求,實現產業技術、人才等資源共享。
中小養殖戶只有「死路一條」?
畜牧產業數智化趨勢外,規模集團化的發展動向同樣值得關注。
以生豬養殖產業為例,投融界農牧產業分析師曾在論述生豬養殖業競爭格局時提到,近兩年來的最強豬周期內,正在演變出生豬養殖產業的新結構——中小散戶擴產逐漸乏力,工業化養殖大企業加速跑馬圈地,龍頭企業擴張擠壓中小散戶的產能。
其實在過去幾十年間,我國的生豬養殖產業發展集中度和規模化水平提升都非常緩慢,雖然國內已經誕生了一批生豬養殖產業化龍頭企業,但是截至2019年底,國內前十大公司的生豬出欄量在全國的佔比仍不足10%,集中度水平依舊很低,中小規模生豬養殖戶和散養戶的佔比依舊很高。
但是經過本輪超級豬周期後,國內生豬養殖規模化水平和集中度空前提升。
一邊是在非洲豬瘟的衝擊下,生豬散養戶快速減少,中小豬場逐漸減少,規模化豬場數量呈增長趨勢;
一邊是農業農村部對生豬屠宰行業的監管和要求進一步提高,要求全國範圍內的小型生豬屠宰場點只減不增,新建生豬屠宰企業產能不低於15萬頭;
一邊還有網際網路巨頭、房地產公司開始涉足畜牧行業,畜牧企業則逐漸產業鏈化,無論是飼料企業、養殖企業還是屠宰加工企業,在做精做通自身所在版塊後,都在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從國內生豬養殖上市公司的擴產規模來看,在未來的兩年,上市公司擬擴產的規模普遍能夠實現翻倍增長,生豬養殖龍頭企業的市佔率將大幅提升。
在未來5-10年內,預計生豬養殖龍頭企業的生豬出欄量佔比有望提升至30%以上,市場集中度將大幅提升。
2020年,牧原、溫氏、新希望等畜牧養殖企業齊頭並進,牧原更是在今年三季度平均日賺1個億,正式問鼎「中國豬王」寶座,在今年6月發布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其掌門人秦英林家族也以2416億元的財富值位列年中發布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單第5名,畜牧產業集中化規模化的造富運動已經初見崢嶸。
可以預見,未來,現代化養殖企業對傳統養殖戶的擠出效應只會越來越明顯,生豬養殖行業的規模化程度會大幅提升,整體行業上升的空間雖然仍在,但是只留給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和創業者。
投融界農牧產業分析師認為,對農牧領域的創業者或養殖戶來說,當前入局或擴張都要做好長期的徵戰規劃,寧可成本投入核算做細一點,市場信息摸透一點,擴張動作小心一點,也不要盲目蜂擁而上,可失一時之利,但要做一世規劃。點擊圖片進入小程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