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先看看那些「明智」的法國人是什麼下場吧
1944年8月19日,在得知盟軍已於諾曼第成功登陸後,法國反納粹組織「抵抗力量」經過精心準備在巴黎舉行起義,跟德軍在巴黎街頭展開巷戰。同日,自由法國領袖戴高樂將軍說服盟軍指揮部進行支援,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向巴黎進攻。
8月24日,自由法國第2裝甲師跟德軍守城部隊短暫交火,次日深受法國影響的德國將軍官迪特裡希·馮·寇爾蒂茨沒有執行希特勒毀滅城市、死戰到底的命令,將1.7萬國防軍和巴黎和平交給盟軍,完美實踐了「拿破崙後沒人能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的豪言壯語,連德國人也不例外。
寇爾蒂茨因為沒有執行希特勒的毀滅令而被稱為「巴黎救星」,但巴黎城內那些維希法國高官和納粹合作者則迎來了末日,一輪又一輪兇狠的清算在等著他們。
菲利普·貝當:維希法國元首,一戰時期的法國民族英雄,「凡爾賽救星」,因叛國罪在1945年4月被判處死刑。只是因為自由法國領導人戴高樂曾在他麾下任職,被特赦為無期徒刑,褫奪一切榮譽,至今仍被法國人視為叛國者。
皮埃爾·賴伐爾:律師出身的政治家,在二戰未開始時強烈批評對墨索裡尼的綏靖政策,以至於被逼辭職。後來在維西政權兩次擔任總理,1945年10月4日以叛國罪被判處死刑,15日即執行。
在現有的記錄中,僅巴黎解放前後,法國就在司法單位不健全的情況下判決6763例死刑,把戴高樂嚇得趕緊叫停,不然他的新政府可能面臨無人可用的窘境。儘管如此,從1945年到1952年這段時間依然有超過1萬人被弄死,他們都是「明智」的法國人,至今仍然被稱為叛國者。
關於投降的扯淡
其實關於投降這個事兒在東方和西方的理解不太一樣,在東方,尤其是中華文化圈裡投降是一件極其恥辱的事情,即使有條件投降也常常為人鄙視,這大約清朝經常被人詬病之處。
而在西方文化裡,無條件投降同樣是極其恥辱的事情,除非已用盡一切合理的抵抗手段,確定死亡是唯一的選擇後才可以討論有條件投降,這在《美國戰鬥人員守則》中有過充分體現,並且即使淪為戰俘後也需要反抗及組織逃亡。
說清楚了各文化理念對投降的看法,咱們就可以看看二戰中法國的投降了,很顯然,無論東西方思維都不符合,他們在有充分戰爭潛力和龐大海外殖民地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把大量陸軍物資和工業物資全便宜了納粹,現在被嘲笑幾句怎麼了?
而且你以為他們沒有罪行?維希法國作為納粹附庸,出兵打蘇聯,屠殺猶太人的事兒都幹了,被人鄙視怎麼了?事實上在戰爭進行時羅斯福就很瞧不起戴高樂乃至法國人,連納粹的很多將領都瞧不起他們。
總結起來吧,法國當時的投降絕不是什麼「明智」之舉,同樣是投降,李陵更多為後人同情,而呂布卻變成三姓家奴,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