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三國裡有「君侯」這樣的稱呼,而漢代的封侯制就是對戰國封君制的繼承,足夠說明君和侯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秦代距離三國400多年,君侯這個詞未必出現過,秦代的君和侯還是存在差距的,侯明顯是更高一級的爵位稱呼,君就顯得地位較低。
王翦曾抱怨靠軍功積累難以獲得侯爵,秦始皇念在王翦、王賁父子消滅了5個國家,特意封他們兩個為侯。可見,侯爵是更高級的爵位稱呼,代表著功勞的登峰造極,是君爵的一種升華產物,但也不是每個秦王都有秦始皇這種度量,武安軍白起戰功赫赫,戎馬30多年為秦國攻下70多座城池,斬首敵軍近百萬,70多歲自殺前一直沒有封侯。
秦國封的侯屈指可數,除了王翦父子之外,還有呂不韋(文信侯)、嫪毐(長信侯)、商鞅(列侯)、魏冉(穰侯)、範睢(應侯),《大秦賦》中提到的「關內侯」找不到出處,但這個爵位確實存在。而被封君的人就多了去了,《大秦賦》中出現的就出現了渭陽君、魏文君、昌平君(後來被擁立為楚王)、昌文君、安國君、長安君等等一大群,但這些人的地位遠遠不能與被封侯的人相提並論。
秦國封的侯爵更多的是對有功之人褒獎,也是秦國吸引列國人才的手段之一,軍功決定了職位、社會地位、土地、奴僕,甚至在軍中的飲食標準,秦軍由此變成專注於殺敵的戰爭機器。
商鞅指定的20級爵位包括: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可見軍功累計到極高的程度才能被稱為侯,王翦還因為這個事向秦始皇抱怨。
徹侯後來改稱列侯,商鞅就達到了這個等級,他有自己的封地「商於之地」。但商鞅變法距離秦國統一天下有100多年,在這些年裡秦國的形式千變萬化,爵位制度不可能一成不變,尤其是建功的人越來越多,原來的「職爵一體」被廢棄,爵位不再對應一定的職務,僅僅是一種稱號而已。而且,就算是侯爵也只是在名義上擁有封地,只能到封地徵收賦稅,卻沒有權力插手地方的軍政事務,商鞅就曾就依靠商於之地15座城池起兵叛亂,這種變革也許就是汲取了他的教訓。
還有,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25年稱王,此前秦國國君被臣子們稱為君上,在周禮中屬於最高級別的公爵,但周禮已經屬於過去式了,韓趙魏瓜分了晉國、田氏取代姜齊之後,沒有再把周禮當一回事,社會迫切需要新的爵位制度。由於各國君主都把自己當成周天子那樣的高等人,於是紛紛稱王,臣子們稱他們的王為王上,而王冊封的臣子就是諸侯,也就是君。
看到這裡不難發現,封君的大量出現是社會貴族激增的一種需要,也是周禮崩壞的直接結果,原本的諸侯都成了王,諸侯的臣子都成了諸侯,諸侯的稱呼(君)自然就大量出現了(有封地、有臣屬的人都可以被稱之為君)。
但此時的王畢竟不是周天子那樣的天下共主,他們手中的土地非常少,只能給予封君們頭銜和錢糧,卻不可能滿足他們列土建國的心願;而且,大量的封君也不可能平起平坐,對待那些極為受寵、功勞極大的封君,還是要繼續追加爵位,給予更高的榮譽和榮華富貴的,這就是侯爵存在的意義,但就像王翦向秦始皇抱怨的那樣,能達到這種爵位的人少之又少,不是國之柱石、也是王的寵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