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引出一個疑問,大家都有爵位,封君和封侯有什麼區別?

2020-12-20 次武菌

我記得三國裡有「君侯」這樣的稱呼,而漢代的封侯制就是對戰國封君制的繼承,足夠說明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秦代距離三國400多年,君侯這個詞未必出現過,秦代的還是存在差距的,明顯是更高一級的爵位稱呼,就顯得地位較低。

王翦曾抱怨靠軍功積累難以獲得侯爵,秦始皇念在王翦、王賁父子消滅了5個國家,特意封他們兩個為侯。可見,侯爵是更高級的爵位稱呼,代表著功勞的登峰造極,是君爵的一種升華產物,但也不是每個秦王都有秦始皇這種度量,武安軍白起戰功赫赫,戎馬30多年為秦國攻下70多座城池,斬首敵軍近百萬,70多歲自殺前一直沒有封侯。

秦國封的侯屈指可數,除了王翦父子之外,還有呂不韋(文信侯)、嫪毐(長信侯)、商鞅(列侯)、魏冉(穰侯)、範睢(應侯),《大秦賦》中提到的「關內侯」找不到出處,但這個爵位確實存在。而被封君的人就多了去了,《大秦賦》中出現的就出現了渭陽君、魏文君、昌平君(後來被擁立為楚王)、昌文君、安國君、長安君等等一大群,但這些人的地位遠遠不能與被封侯的人相提並論。

秦國封的侯爵更多的是對有功之人褒獎,也是秦國吸引列國人才的手段之一,軍功決定了職位、社會地位、土地、奴僕,甚至在軍中的飲食標準,秦軍由此變成專注於殺敵的戰爭機器。

商鞅指定的20級爵位包括: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可見軍功累計到極高的程度才能被稱為,王翦還因為這個事向秦始皇抱怨。

徹侯後來改稱列侯,商鞅就達到了這個等級,他有自己的封地「商於之地」。但商鞅變法距離秦國統一天下有100多年,在這些年裡秦國的形式千變萬化,爵位制度不可能一成不變,尤其是建功的人越來越多,原來的「職爵一體」被廢棄,爵位不再對應一定的職務,僅僅是一種稱號而已。而且,就算是侯爵也只是在名義上擁有封地,只能到封地徵收賦稅,卻沒有權力插手地方的軍政事務,商鞅就曾就依靠商於之地15座城池起兵叛亂,這種變革也許就是汲取了他的教訓。

還有,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25年稱王,此前秦國國君被臣子們稱為君上,在周禮中屬於最高級別的公爵,但周禮已經屬於過去式了,韓趙魏瓜分了晉國、田氏取代姜齊之後,沒有再把周禮當一回事,社會迫切需要新的爵位制度。由於各國君主都把自己當成周天子那樣的高等人,於是紛紛稱王,臣子們稱他們的王為王上,而冊封的臣子就是諸侯,也就是君。

看到這裡不難發現,封君的大量出現是社會貴族激增的一種需要,也是周禮崩壞的直接結果,原本的諸侯都成了,諸侯的臣子都成了諸侯,諸侯的稱呼()自然就大量出現了(有封地、有臣屬的人都可以被稱之為)。

但此時的王畢竟不是周天子那樣的天下共主,他們手中的土地非常少,只能給予封君們頭銜和錢糧,卻不可能滿足他們列土建國的心願;而且,大量的封君也不可能平起平坐,對待那些極為受寵、功勞極大的封君,還是要繼續追加爵位,給予更高的榮譽和榮華富貴的,這就是侯爵存在的意義,但就像王翦向秦始皇抱怨的那樣,能達到這種爵位的人少之又少,不是國之柱石、也是王的寵臣。

相關焦點

  • 商君、武安君、穰侯和文信侯等,戰國時期的君和侯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後世之人在研究或了解這段歷史的時候,或許會有這樣一種發現,即同樣都是有大功於國家,但為何有的人是封君,有的人卻是封侯?難道說,這侯與君之間還存在著某種其他的身份等級嗎?在正文開始前,筆者先簡單介紹一下,秦漢時期的二十等軍功爵制度(商鞅建立)。
  • 大秦賦:趙偃立倡女為王后,卻嘲笑嫪毐封侯,他還真好意思說
    《大秦賦》正在熱播當中,在最新的劇情中,嫪毐(葉項明飾)已經到達人生巔峰,他和大秦太后趙姬(朱珠飾)朝夕相處,有了兩個兒子,還被封為長信侯。  當趙國丞相郭開將嫪毐被封侯一事,告知趙悼襄王趙偃(蔣毅飾)後,趙偃發出一陣譏笑,說道:「秦國不顧天下人恥笑,讓一個寺人封了侯。」
  • 秦國實行軍功爵位制無功不封侯,嫪毐沒有軍功,為何能被封侯
    所以,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能被封為爵位的都是立有軍功的人,商鞅變法在秦國營造了一種「無功不封侯」的傳統,已經在秦國得到了認可,比如白起,就是從普通士兵,一步一步升為左庶長,最後因為軍功升為武安君的爵位,完全是靠在戰場打出來,但是,秦國只有一個白起,是不是沒有軍功的人,就不可能被封侯呢?
  • 戰國時期君和侯傻傻分不清,長信侯武安君相繼登場,到底啥區別?
    今年下半年,螢屏上著實是古裝劇的天下,而眾多古裝劇又以春秋戰國為時代背景創作的居多,反響也最為激烈,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一階段關於人們稱呼的特點,拿《大秦帝國》和《大秦賦》來說,先是有商君主持秦國變法,一舉使得積貧積弱的秦國崛起於諸國之林。
  • 張遼關內侯,張郃都亭侯,關羽漢壽亭侯,這些爵位差別有多大?
    兩漢以來的傳統是非軍功者不得封侯,但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逐漸打破了這一傳統,其麾下大將大部分都有爵位在身,當然公爵是不可能的,自王莽之後也就唯獨曹操一人被封為魏公,所以曹魏封爵者基本上都是侯爵,那麼張遼關內侯,張郃都亭侯,關羽漢壽亭侯,這些爵位差別有多大?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 《大秦賦》中的嫪毐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
    終於不是過去影視劇中乞丐,流氓,劍客什麼的出身了,一出場就是大秦軍隊中的御手,護送異人跟呂不韋回秦國。看樣子嫪毐要顛覆過去的形象了。各種影視劇中的嫪毐,再怎麼改編,主要事跡也都大致如此。但這裡其實有幾個疑問?
  • 《大秦賦》中的呂不韋,前期是丞相,後期是相邦,兩者區別在哪裡
    任何事物都在發展過程中,秦國的官職爵位也是在不斷演變當中的。相邦和丞相,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秦惠文王以前,秦國國君都沒有封王,表面上叫公,其實就是個伯爵。公侯伯子男,伯爵排第三,哪裡有權力設置百官呢?
  • 秦國實行軍功爵位制,無功不封侯,嫪毐沒有軍功,為何會被封侯?
    因此,自商鞅變法以來,能夠被封為爵位的都是立下軍功的人,商鞅變法在秦國形成了「無功不封侯」的傳統,這種傳統已經在秦國得到了認同,比如白起,他從普通的士兵,逐步地升為左庶長,最後由於軍功升為武安君的爵位,完全是靠戰場上打出來的,可是,只有一個白起,沒有軍功的人,怎麼能被封侯呢?
  • 魏延被封為縣侯,諸葛亮僅為鄉侯?武鄉侯究竟是鄉侯還是縣侯?
    不過看了魏延和諸葛亮的侯爵,我們卻會非常奇怪,作為蜀漢二把手的諸葛亮,在侯爵上僅僅是個鄉侯,而作為諸葛亮的下屬,魏延卻是一個縣侯,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說諸葛亮的武鄉侯實際上也是個縣侯?我們先看看侯爵有哪些等級?漢朝的侯爵一般有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四個等級,魏延是南鄭侯,而南鄭是漢中郡下的一個縣,所以說魏延的南鄭侯是一個縣侯。
  • 《大秦賦》中,同樣是男寵,為何嫪毐被誅殺,龍陽君卻能屹立朝堂
    最近《大秦賦》熱播,雖然場景和道具精緻,但劇情拖沓,引起眾多觀眾吐槽。尤其是劇中關於嫪毐的劇情太多,似乎有些影響故事的主線。其實,《大秦賦》中,除了嫪毐,還應該有一位著名的男寵,此人就是魏國的龍陽君。在魏安釐王時期,魏國有兩位肱股大臣,一位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另一位就是魏安釐王的男寵龍陽君。《大秦賦》中,龍陽君雖然也有出場,但和歷史上的記載相差甚遠。龍陽君是魏國人,因貌美,和魏安釐王關係甚密。
  • 歷史上秦法相當嚴格,嫪毐為什麼還會被封侯呢?
    商鞅變法改變了過去按血統封侯的辦法,採取了按軍功封爵的制度。商鞅把軍功爵位分成了20個等級,最高的一個等級就是分侯。在秦國的歷史上,有確切記載被封侯的也只有7個人,分別是商鞅、魏冉、範睢、呂不韋、嫪毐、王翦和王賁父子。沒有明確清空卻被封侯的,只有範睢和嫪毐。範睢是秦昭襄王身邊的第一智囊,因此被封為應侯。
  • 漢朝有哪些爵位?關羽的漢壽亭侯是什麼級別?
    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雖然名垂青史,但卻一直因達不到封侯標準,所以才有了「李廣難封」的遺憾。然而到了漢武帝執政後期,國家因常年徵戰導致國庫空虛。漢武帝為了籌措軍費開始出售自關內侯以下的爵位,於是許多豪門大戶因此封爵,爵位的含金量也大大降低。
  • 秦國以戰功封爵,為何白起僅封君,未封侯?
    侯,確實高於君!白起沒有封侯,是因為功勞不夠!首先:我們來了解先秦時期的三種爵位體系,要不然這個問題解釋不清楚!第一種是西周時期的「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第二種是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所建立的「二十等軍功爵」,這裡面有關內侯和徹侯。
  • 趙雲有何功勞,為何沒被劉備封侯,是功勞不夠還是不受信任
    算起來,趙雲跟隨劉備及劉備所建立的政權有29年時間,趙雲起初是以劉備騎兵隊長的身份跟隨,還在私下幫劉備招兵,在赤壁之戰前,趙雲幾乎沒有什麼功勞,如果說有,就是在長坂坡之戰中,趙雲護送劉備的妾甘夫人和兒子劉禪安全回到劉備身邊,這個不能算軍功,只能算職責範圍。
  • 哈裡王子晉封公爵,英國爵位的公侯伯子男和中國古代爵位一樣嗎?
    那麼英國的爵位體系和咱們中國古代是一樣的嗎?如果不是那麼兩者的有什麼不同呢。而中國古代的爵位都是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大體上還是分為王(親王、郡王)、公(國公、郡公、縣公)、侯(縣侯、鄉侯、亭侯)、伯、子、男。在商周時期,爵位對應的都是封國,裂土分封,封邦建國。
  • 《大秦賦》:靠這一功夫上位的長信侯,卻貪得無厭,暗示悲慘結局
    《大秦賦》:靠這一功夫上位的長信侯,卻貪得無厭,暗示悲慘結局寺人嫪毐(葉項明 飾)被封國啦!
  • 【聽】《大秦賦》番外篇:秦國的軍功爵制
    秦國軍功爵制的發展完善與商鞅有很大關係,但是,專利權並不在商鞅手裡。其實,我們所熟悉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一般認為它是周朝建立的時候用來封賞功臣的,也是最早的爵位制。《封神演義》裡什麼東伯侯、西伯侯,不符合歷史事實。五等爵位有酬功的一面,但更多的還是依據宗族血緣關係。比如,我們熟悉的姜子牙就是因為輔佐武王有功而被封在齊國,他的爵位是侯爵。但是,更多的封爵是周王同姓。
  • 大秦賦的郎中是什麼官 大秦賦李斯是什麼官
    大秦賦的郎中是什麼官首先,在古裝歷史劇《大秦賦》中,有些官職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比如呂不韋擔任的丞相(相邦)這一官職,大家都知道這是百官之首。再比如蒙驁的上將軍,可以和三國時期的大將軍相提並論。不過,就李斯擔任的長史和蒙恬擔任的郎中,很多人可能就不太熟悉了。
  • 白起一人打服了趙魏韓楚四國,為何只被封為武安君?沒資格封侯嗎
    因為到了戰國以後,諸侯們全部封王,他們是有資格封侯爵的。這個時候他們又發明了君,所以說此時的君與侯,都是諸侯王們內部搞出來的爵位,不是周天子官方分封了。這樣一來,其實白起時期的君與侯,地位等級是相當的。關鍵看他們的食邑和封地有多少,就能看得出這些人在諸侯國裡混得怎麼樣了。
  • 呂不韋稱文信侯,白起稱武安君,到底誰的爵位更高一籌?
    實際上,侯與君並無多大區別,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從屬關係,即侯是屬於君的一種。封君制是戰國時期較為流行的封爵制度,戰國時期,尤其是西周時期,封君制嚴格按照天子、諸侯、卿大夫這一金字塔結構來建立,基本上就是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往下分封,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附屬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