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評人李皖點評兩岸原創金曲:青春兩岸 兩岸青春

2021-01-10 央廣網

  

  李皖參加兩岸青年原創金曲大選定評會

  2017年,你好臺灣網與臺灣銀河互動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青春頌——2017兩岸青年原創金曲大選」活動,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網際網路、手機客戶端等,向兩岸青年發起邀請,徵集歌曲,其間,共收到原創音樂作品三百餘件。

  我作為評委,參加了作品的複評和終評,聆聽了其中一部分作品。下面,我就以入圍十強及獲得評審特別推薦獎的11首作品為例,談談我對這些歌曲的印象。

  參與評審活動,除了要挑選出其中最優秀的作品,我還關心兩個問題:

  一、 現在的青年們在關心什麼?

  二、 兩岸歌曲創作有什麼不同?

  現在的青年們在關心什麼,似乎不是個有效的問題。想了解這個問題,上網看看不就得了?比如,每天打開手機,微信朋友圈各種信息撲面而來:吃喝拉撒睡,羨慕嫉妒恨,左中右互搏,八卦謠言段子,自戀自戀自戀自戀……

  但我想知道的,是人心裡的狀態。你在關心什麼,當用一首歌來表達時,這關心非常鄭重,非隨性而為,是一種深層的、非常慎重的考量。歌唱是人類最高的抒情狀態,當你的感情、意念、想法需要用一首歌來抒發,這抒發便不一般。能進入這個狀態的,往往是心之所系的根本,心心念念的極致。這與社交圈的閒話可不一樣。社交圈雖然洶湧,撲天蓋地,但難不成是表象呢?面對人類心靈這個題目,每天數以億次的點擊,倒可能是假問題,是「不是問題」,是未觸及,是假象。

  我聽到這其中的第一首歌,是《木南橋》,當時就把我驚了——張俊銘、趙崇月這首男聲二重唱,一時令我正襟危坐,凝住心神,端正對視這兩岸徵集來的歌曲。我最關心的兩個問題,之所以會產生,也部分地由於這歌曲而起。

  《木南橋》唱的是北京一個小地方。木南橋是什麼橋,橋在哪裡,我問一些長年生活在北京的人,也都是一臉霧水。這座人所不知的橋,在作者的心目中卻有著無比的分量,因為生於斯長於斯,日日看橋,日日過橋,這橋與人,生活與歲月,已融為一體。

  這首歌唱的是歲月,但與許多歲月之嘆不同,它唱歲月流逝,看似悲涼,卻並不產生「歲月是殺豬刀」、「天地是肅殺之力」的悲傷。它在歌唱,這歌唱上升,最終升騰起的,濃濃包容一切的,是天地生我養我保我護我的自然的正氣。

  「世界已冰凍三尺/木南橋永遠春天/我會等待著你/裝作一副幸福的樣子……世界清晰又模糊/你看木南橋春色無邊」,這是它的副歌。你聽,歲月似無情,歲月又似有情,人生代代充滿生機,這才是《木南橋》最終的立意。

  這首歌有每個人心裡都有的那份惆悵,更有每個人心裡都有的那份肯定,有生活瑣屑、地方風情與時代現實若即若離的關係,難得的是更有那份沉靜,那份暖意,那份憐憫,那份愛,是沉靜、暖意、憐憫與愛將一切收起、籠蓋,像木南橋上空、舊街巷四周平淡而和煦的陽光。隨手拈來卻經過了歲月篩選的場景,充滿了細節感、經歷感、真實感、踏實感。細緻入微的作曲,雖屬民謠套子,但處處見手工與錘鍊的精心。

  後來我得知,木南橋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門前的小橋,張俊銘、趙崇月是兩位在校就讀的學生,是兩位對音樂懷有夢想的青年警察,他們組了個二人組合,隊名就叫「南裡」。

  《那年》也是時光之嘆。作者秦玥,是獲獎者中年齡最小的,今年剛滿16歲,來自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年齡最小,詞意卻最古,秦玥的作詞,用了不少古典詩詞的詞彙。少年強說愁,通篇時見青澀生硬,但也還有古詩詞的現代化、口語化嘗試,所傳達的不只是複製古人意境,也還有於古於今未曾寫出的些許新意。題為「那年」,寫的其實是「年年」,有時間連連綿綿的感覺,有愛情生生世世的懷戀。一曲未了,又有年少無知,放眼一望萬事皆似錯愕的茫然。作曲使用了同音符、一度二度音程的小跨度和三連音、十六分音符連綴的曲式,句尾採用蕩開的處理,來構建那種連連綿綿、生生世世的幽情。

  《逝年》的詞曲作者洪煒勳、沈俊傑、章誠軒,是臺灣的校園作者。聽聞此曲,會有一種「特別臺灣」的印象。這歌曲達到的境界和水準,一般來說,是大陸校園作者作不來的,但臺灣學子就特別擅長。它不是很張揚,無論題材還是表現,都不鋒芒畢露,但完成度極高,好處、妙處全在細節裡。這首歌像成熟的商業歌曲,簡直可以直接由唱片公司生產出來,投放到各電臺的榜單上,但是又不乏真生命的真意。

  《逝年》跳出了年輕作者的作曲格局,全曲為ABCBCD結構,展開有序,水到渠成,滴水不漏。其作曲上的才情,曲調的變化把握,特別值得肯定。音樂上情緒有幾次變化,表達都很到位。曲調不奇不誇,不炫耀,但又很有味道。歌詞話多,但失之一般化,缺少提煉——這是它最大的不足。

  「逝年」,意即大學相聚的數年光景,就要告別,但「逝」不是離開、結束,而是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啟。作品將大學相聚數年裡的歡笑與淚水,化為勇敢向前、「還會更精彩」的動力。一首畢業驪歌,強化的並非散席的感傷,而是寄語未來的堅定希望。

  時光,聚散。一段相聚,一段別離。一程結束,一程再起。這是兩岸學子多有的共同情結,是此次徵集作品中最大的母題。藍雪婷,一位即將畢業的大陸大四學生,也寫了這個主題,面對著即將來臨的新生活,作者將自己比為蒲公英,即將隨風飛揚,她幻想著解開束縛,重新找回自我。

  《蒲公英》有一種「療愈系小清新」的格調,如果按哥特/Indie搖滾樂隊的編制編曲,一定會非常合拍。這是一個愛做夢的女孩,未知與陌生,緊張與不安,也一樣適合造夢。夢是涼的,也有些冷,但主色調是彩色的,仍然是一個童話世界。「自己認為美好的事物都能夠有能力串聯起來,就好似沒有任何束縛」,藍雪婷這樣描述自己作這首歌的感受。

  《木南橋》《那年》《逝年》《蒲公英》,都是事關流年逝水,緣聚緣散,與以前這類歌曲比較,也沒有太大不同。看這個世界如此變動不居,翻雲覆雨,像是早已脫胎換骨,離地而去,結果骨子裡還是那個樣子:校園還是那個校園,學子還是那個學子。像《木南橋》裡唱的:「世界已冰凍三尺/木南橋永遠春天」。當然,還是有一個較大的變化:這一群學生代表,如果代表了一代人,那麼這代人有一種更平常的、基本上屬於樂觀的處世態度。面對流逝,面對變化,面對未來,他們不慌不忙,似乎沒有感到太大的壓力,不見生命的苦痛傷痕。

  

  定評會李皖點評兩岸金曲

  這次徵集來的歌曲,體現在入圍十強中的另一個大類,是情歌。

  《午》是復旦大學本科生牛佳鈺創作的,用這些年在年輕人中時興的R&B曲式,表達對異地求學的那個「他」的思念之情,將一段思念中的午間時光化成了心緒和旋律。作品顯示了個人化的R&B色彩,作曲很隨性,似張口吟哦而來,因而有自傳性,真實得以具現。但另一方面,精粹度、藝術張力就有欠缺,R&B式轉音突出,對中文是個扭曲;所喜韻味不錯,有一種單純而明亮的美感。詞作很清淺:思念就是思念,猜疑就是猜疑,喝的吃的聽的看的想的,是什麼就是什麼,平鋪直敘,隨口唱來,很直白,很真實,連個比喻都用不著。

  海峽另一邊洪煒勳詞、洪煒勳/章誠軒曲的《告白》,與牛佳鈺的《午》這一點很相似——旋律創作應該都是唱(謅)出來的,純屬業餘,但是又簡單通透,充滿了爆發力和感染力。之所以有創造,是因為不得不創造。《告白》音程跨度開闊,峰巒起伏,尤其副歌,情緒的噴薄充滿了力度。在歌曲的情感熾熱這個品質上,《告白》超過了許多技巧更為高超的其他作品。這才是歌,真正的歌!

  《告白》的旋律,與鋼琴相合,貌似有一種鋼琴型旋律的影子,我想,這應該是後期專業加工的結果。當男孩喜歡一位女孩,卻不敢輕易行動,只能選擇默默喜歡,默默注視……《告白》於是發生了,唱出屬於初戀的那種情感:愛的萌發、悸動,純潔的隱情、暗戀,正是青春最美的詩篇。歌曲最後那一聲吶喊,擊穿了一切,既表露了內心水位的高度,是洪水就要突破堤壩的那一瞬間的力道,也是男孩就要勇敢告白的最後的克制和勇氣。詞寫得很幼稚啊,但這種幼稚,與那一份初戀的稚拙,倒也是吻合。

  溫柔敦厚——在表達情感時,在表露愛情時,聽臺灣作品,這個詞總會跳出來,給我以提示。它是臺灣青年的特質,源於中華傳統,十分鮮明,純正深厚,與大陸青年有異。一種顏色像是詩三百、古書的顏色,另一種顏色像是《時尚》中文版,東西交匯、時代更新諸色紛陳。就是在這首似乎毫無文採的《告白》身上,從那曲調裡,也看得出臺灣青年隸屬於前者的人格底色,像穿著中山裝的少年。

  《登出》(黃國庭詞曲)也是一派溫柔敦厚之風。它表達的情感很新,表面看是感傷情歌,深看卻不同。首先你會發現它表達新穎,歌詞和曲調都有時代感,對情歌詞彙表有刷新。再深看,會發現它唱的,是在這手機互聯時代網絡與現實之間的撕扯:多重人格,多種扮演,愛恨交織,舉事頻繁,貌似輕快,傷害很深。登出,登出,登出,卻有多少事,無法登出?終於發現網絡之網,沉陷如中盅,如掉入深淵,你其實就是你,我其實就是我,卻還無奈地一次次、一天天,在網絡中扮演,在現實中登入登出。

  《登出》取ABABC結構,總體上有戲劇性,展開很充分,結構很完整,旋律有新鮮感。節奏看起來是常規套式,但做出了活力。

  它非常有感染力,惜之歌詞不透徹,未達到銳利程度。現實烏烏沉沉如厚厚幕布,就是沒劃破,就是劃不破。這表相的虛假,正等著一聲棒喝,震碎幻象。

  龔敬文《寶貝》也是情歌,不同的是他對戀人的情,已經轉變為對家人的情。兩人分隔兩地,歌唱者滿心是守護家人的深願。相思雖然苦,卻還是甜甜的。最深的情緒不是怨情,而是寶貴的親情,是欲施以寵愛的暖意。

  《寶貝》曲風活潑,有化出的、化境的R&B味道。在這次徵集中,龔敬文這位作者是音樂水平高超,又充滿靈性的,非常突出。我們期待一次歌曲徵集會有全新的東西,這次徵集中全新的東西,就出自龔敬文。

  他還寫了《餓了》。

  只從音樂聽,這《餓了》的調調與其他徵歌迥異:節奏趣味和節奏驅動在作曲上起了最主要的作用。「第一個音符響起,就註定它與拖沓、平庸絕緣。」(授獎詞)

  音樂的靈魂,是一股不羈的生命。《餓了》詮釋了這種精神。它強烈的感染力,將鄙陋文字甩開,本質上來自音樂本身。詞曲的配合,旋律與節奏的配合,都達到了完美的程度。

  這首歌唱的是對音樂的摯愛。傾聽音樂和創造音樂,對這一個人來說,就像是吃飯,就像是對吃飯的需要。餓了,我又餓了,我要自己去做——對「整天在笑整天在鬧」的不滿,對靈魂那一種吃飯的需要,騰躍而上,很強烈,很熱烈,很驕傲。

  《借我》是另外一首不太一樣的徵集歌曲。曲作者付根,與絕大多數的應徵者不一樣:其他人都是新手,他是老手,對音樂的浸染成熟老道。樊小純的詞,寫給木心先生,付根將這詞譜成曲。藍調的調,中國的詞。詞風完全是中國詩風,曲風基本是美國藍調,但合之甚妥帖,中美完全交融。

  《借我》立意奇特,主題將明未明,耐人尋味。這是失落,是悲歌,但作風灑脫,格調高邁。它有世相,有情懷,有個人情,也有時局意,其人生感觸深刻,道人所難道。

  以上是十首入圍十強的應徵歌曲,大陸臺灣各居其五。從這一批來自海峽兩岸的應徵歌曲看,與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相比,主題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傷逝、聚散、青春的舊題,但具體內容、表達方式、情緒特徵、歌曲形式、美學傾向上有了變化。校園還是那個校園,只是一代舊人換了新人。戀愛相聚,悲歡離合,仍在上演。不以科技、時尚、時代的巨變,改變了舊戲;不以速度、節奏、變革的加快,改變了步調。甚至,這些情感,依然很古老。

  這次徵集歌曲的投稿對象,主要在校園。確實,在整個人類的教育、就業、生產、生活都已經高度一體化的世界,一個面向青年的徵稿,不在校園,又能發生在哪裡呢?我注意到,來稿大部分的音樂材質,都相當業餘,許多投稿像是草稿紙:既非五線譜,也非簡譜,只是草草標明了和弦,譜號、節奏一律欠奉。這說明了這些投稿者的草根性,說明這次徵集沒有發生在音樂圈,主要參與者就是些普通人。所以這樣本,可以當做一個時期、一些人群、一代青年來約略看待。

  評審特別推薦獎授給了黃贊介詞、劉凱斌曲的《青春》,一首閩南語歌曲。《青春》很傳統,又有著與我們相熟的閩南語歌曲不一樣的色澤,是傳統新生的滋味——不是顛覆、革新,就只是老樹翻了新枝。乍聽上去,《青春》像那些閩南語歌曲一樣的深情優美,曲意懷舊,詞風典雅,旋律溫柔,但老一輩人可不是這麼唱。它唱的不是上代人的青春,是這代人不經世事的青春,縱然時光荏苒,歲月變遷,改變了世界和我們,卻沒有市井的濃情,沒有離散的斷腸,沒有歷經過的渾濁,只是青春,純純如清溪響亮透亮的青春。這青春遠遠望去,又生生世世,歷經了朝朝代代,誰能說這歌者、這青澀的後生從未經歷過呢!

  是啊,縱觀這全部的11首歌曲,幾乎都是很清淺、很青澀的青春之歌。青春使人輕愁,青春是青澀的人生,但輕愁、青澀就是這一種人生的滋味,即便脆薄,也仍是美好。現在,這一批年輕人,這一批年輕人的青春之歌,幾乎毫無社會、歷史、人生的重壓,就這麼挺直地生長出來,就這麼青青、清清、輕輕地綻放開來。

  2017年12月31日星期天

  李皖

  作者簡介:

  

  李皖,大陸知名樂評人,業餘從事音樂評論寫作,《讀書》音樂專欄作者,著有《回到歌唱》、《聽者有心》、《民謠流域》、《搖滾1955―1999》等。

相關焦點

  • 兩岸青年吹響「青春集結號」
    8月榕城,熱情似火,青春勃發。以「中國夢·中華情」為主旋律,以「青年·體驗·創造」為主題的第四屆海峽青年節集中活動13日在福州盛大開幕。「青春集結號」吹響,兩岸青年攜起手來,在福州交流感情、分享創意、體驗文化,攜手同心揮寫青春篇章。
  • 中國好聲音深入臺灣南北校園 唱響兩岸青春天籟
    這場演唱會早在2014年末就被國臺辦發言人作為2015年春節之前的兩岸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動進行了推介,而演出的盛大成功也引起臺灣媒體廣泛關注,使各界對「中國好聲音」品牌的持續運作產生了極高期待。2015年6月,繼「中國好聲音」臺北演唱會成功舉辦以後,「中國好聲音」將以「校園行」的方式再次深入臺灣,揭開兩岸音樂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 兩岸一家親 | 兩岸人用舞臺劇《喜聚—漂洋過海來看你》寄託血濃於水「同胞情」
    2018年,上海晶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共同出品;上海晶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臺灣時華製作事業有限公司共同製作了一部完全屬於兩岸人的原創舞臺劇《喜聚——漂洋過海來看你》。兩岸原創舞臺劇《喜聚——漂洋過海來看你》精彩片段 👆這部舞臺劇的出品、製作人陳英武先生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舞臺劇她是完全屬於兩岸民間共同打造的作品,它承載的不僅僅是一部舞臺劇的演出,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情感。兩岸同胞,血濃於水,兩岸同胞體內流淌著同樣的血。
  • 30個精緻「蓉城追夢記」出爐 展兩岸學子熱血青春
    短短不足兩個月的時間,近二十所成都高校、數百名青年學子投身劇本創作,用創意與才華勾勒「海峽青年蓉城追夢記」,譜寫著自己的青春與夢想。6月21日至6月25日,上百份原創劇本亮相網絡進行線上展示,僅僅4天多的時間,具有濃濃成都特色和青春氣息的「追夢故事」共吸引到28萬餘人次在線欣賞,紛紛為自己喜愛的故事點讚投票,總投票數破18萬餘人次,
  • 情暖兩岸,用愛合聲!《愛的合聲——兩岸家庭演唱大賽》正式啟動!
    企業代表 用音樂感受家的溫度 以金曲唱響愛的合聲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綜合頻道總監覃曉清在啟動儀式上表示,《愛的合聲——兩岸家庭演唱大賽》歷經半年籌備、精心打磨出爐,重新定義了一種表達方式:用音樂感受家的溫度,以金曲唱響愛的合聲
  • 第九屆海峽兩岸電視藝術節側記:兩岸情牽 視界融合
    他告訴記者,這兩幅畫分別是他在湖南張家界和四川稻城亞丁採風寫生的作品,「生活在小島臺灣的人能夠到大陸遙遠的地方看到這樣壯麗宏闊的景色,內心非常震撼。我想把這份震撼傳達給更多人。」他建議將來兩岸影視界舉辦更大規模的展覽和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動,「我們都是中國人,應該用文化架構一座更大的橋梁,加深相互的聯繫。」他說。
  • 兩岸情牽 視界融合 ——第九屆海峽兩岸電視藝術節側記
    他告訴記者,這兩幅畫分別是他在湖南張家界和四川稻城亞丁採風寫生的作品,「生活在小島臺灣的人能夠到大陸遙遠的地方看到這樣壯麗宏闊的景色,內心非常震撼。我想把這份震撼傳達給更多人。」他建議將來兩岸影視界舉辦更大規模的展覽和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動,「我們都是中國人,應該用文化架構一座更大的橋梁,加深相互的聯繫。」他說。
  • 20:00直播——第十屆兩岸校園歌手邀請賽 戰況升級!殘酷淘汰!
    新疆小夥阿勒瑪斯來自新疆藝術學院,有著一雙清澈透明的眼睛和靦腆猶豫的氣質,自彈自唱《你是我心愛的姑娘》徵服現場評委。在主持人的追問下,阿勒瑪斯羞澀地透露,當初正是這首歌,為他贏得了甜蜜的愛情。青春原創有力量。作為本屆歌手邀請賽的最大亮點之一,首次設立的原創歌曲大獎,受到大學生歌手的熱烈響應。
  • 港臺懷舊情懷成兩岸三地流行文化「密碼」
    這一年,陪伴兩岸觀眾12年之久的臺灣綜藝節目《康熙來了》終於「走了」,不少大陸網友回憶起大學時在宿舍一邊吃飯一邊看著節目哈哈大笑的情景,慨嘆「它的離去帶走了我們大半的青春」。  這一年,大陸導演賈樟柯新片《山河故人》登上了銀幕,貫穿全劇的《珍重》讓人唏噓感嘆,山河還在,故人已逝,歲月呼嘯,珍重在心。為何選擇這首老歌?
  • 第十二屆海峽兩岸電視主持新人大賽圓滿落幕 兩岸電視主持新人魅力...
    昨天晚間,「聲耀平潭·第十二屆海峽兩岸電視主持新人大賽」在福建平潭展開了最終對決。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比拼,付饒(北京)、王賀(黑龍江)、阮珮慈(臺灣)、杜晴雯(臺灣)、姜傳術(遼寧)五名來自海峽兩岸的電視主持新人最終脫穎而出,摘得金獎。
  • 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兩岸關係)
    這次論壇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展開鄉村振興的探討之旅。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綜合合作交流推進小組大陸方面副召集人畢美家表示,閩臺鄉村融合發展,既是傳統的農業合作,更是邁出了鄉建鄉創、共建共管的新步伐。
  • 兩岸青年歌會在京舉辦,熊天平、王芳等兩岸歌手「唱響統一」
    兩岸青年歌會在京舉辦,熊天平、王芳等兩岸歌手「唱響統一」 由臺盟中央、臺盟廣東省委會、臺盟北京市委會、北京市臺聯聯合主辦的「唱響統一——海峽兩岸青年歌會」10月28日晚在北京舉辦。
  • 首屆IM兩岸青年影展在平潭舉辦
    本屆IM兩岸青年影展由福建省電影局、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聯合主辦,來自海內外的276所高校師生、1195部影視作品參賽,經過初審、覆審和終審,評選出「最佳影片」「評委會大獎」「最佳導演」等獎項。
  • 兩岸原創音樂劇同臺競技 靈感火花促深入合作
    兩岸原創音樂劇同臺競技 靈感火花促深入合作 2016-11-27 22:35:3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We愛·第二屆兩岸青年短片大賽」舉行頒獎典禮丨十部兩岸短片捧得五大獎項
    青春才華碰撞出絢麗的創意火花,光影夢想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 廈門10月上演兩岸藝術大戲 含林懷民《松煙》
    廈門10月上演兩岸藝術大戲 含林懷民《松煙》 2014-09-12 14:05:4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廈門9月12日電 (陳悅 劉曉晶)以林懷民的《松煙》為開篇大作的「兩岸藝術節」10月將在廈門舉行。
  • 兩岸青年電影人,We愛•兩岸青年短片大賽等你來!
    在臺北,在上海,關於愛的故事發生在我們生活的每時每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旁,大家總是窮盡各種美好的詞彙去讚美她。本次大賽期盼兩岸青年使用各種鏡頭語言,用光和影去捕捉展示,也在我們海峽兩岸每一個人的記憶裡留下難忘印記。
  • 年度「金曲」唱盡兩岸
    1989年,中國電視公司黃金劇場「把愛找回來」的片尾曲就是「我想有個家」,詞曲催淚動人,紅遍兩岸。「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頭,幾人能看透……」歌詞傳達人生哲理,展現了豁達的人生態度。
  • 對話藝術,情牽兩岸—— 閩南大戲院攜手兩岸劇院共探劇院多元發展,打造兩岸藝術生態圈
    閩南大戲院和臺灣音樂時代劇場聯合製作的首部兩岸合制原創音樂劇《微·信》就是很好的嘗試。兩岸戲曲的交流與合作正為傳統戲曲在當代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兩岸藝術家可攜起手來,積極地探索傳統文化在當今的發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讓更多人走進劇院,感受中華傳統戲劇之美。
  • 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助力兩岸電商構建全球競爭力
    在這一背景下,近日由中國臺灣網等單位打造的兩岸網際網路業界的品牌活動——2013年(第五屆)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以「電子商務時代下的兩岸經濟合作」為主題,聚集了400餘位兩岸網際網路業界專家學者的探討交流,現實意義就顯得格外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