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亮劍》是紅遍大江南北的一部軍事題材影視作品,劇中的主角李雲龍能徵善戰,擁有著不計其數的傳奇經歷,殲滅日軍觀摩團,攻打平安縣城,但又多次戰場抗命,既是首長心目中的虎將,又是一個實打實的「刺頭兒」。
伴隨著這部電視劇十幾年的餘熱,大家漸漸了解到,如此一位有血有肉,善打硬仗、惡仗的李雲龍的原型,其實是開國將軍王近山,而他的經歷,代表的是革命年代閃亮的每一顆將星。
徐向前元帥曾說,紅安是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王近山就是湖北紅安人,故居在高橋鎮程河村許家灣。
他童年過得十分悽慘,與紅軍部隊中的絕大多數將領的經歷趨同,出身農民家庭,母親早逝,年齡尚幼就扛起了生活的擔子,給富農家放牛,為地主做長工,以換取生活費。
應了那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那個年代,地主是一個令人厭惡的存在,大多數地主仗著自己有田有地,牛氣的不行,打壓貧下中農,令底層的民眾叫苦連天。
王近山沒少挨過僱主家的打,常常是一身的傷,卻無法反抗。
他在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打倒富人!」為了實現目標,王近山選擇了追隨革命,成了一位紅軍戰士。
大革命潮水漸漸退下,國共兩黨劍拔弩張。
1930年時,各地紅軍準備建立新的蘇區,一小股隊伍在紅安一帶活動,聽到消息後的王近山,立刻跑到部隊駐紮的營地,請求入伍參軍,當時的王近山正好15歲。
在此之後,他跟著徐向前的大旗南徵北戰,哪裡有戰鬥,就出現在哪裡,逐漸嶄露頭角。
他有一個雅號——王瘋子。
瘋,是他一打起仗來,就跟不要命一樣,但用徐元帥的話來講,又叫革命的英雄主義。
半生戎馬的歲月中,王近山單是在土地革命時期,就負過7次傷,每次都很嚴重,讓戰友們心驚肉跳的。
投身革命一年左右時,王近山因黃安之戰而享譽軍中,大家也開始叫他王瘋子。
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時,王近山從營長提拔為了副團長,為了堅守住革命根據地,在徐向前的指揮下,眾戰士冒著激烈炮火與飛機連環轟炸的危險,徒步涉過倒水河,阻擊蔣部多達20個團的兵力。
在戰鬥中,王近山率部發起衝鋒,與一位個子比他高出不少的國民黨兵正面搏鬥。
兩人手持大刀,白刃交加,後又抱作一團,用牙咬,用手撓,最後一同滾下了懸崖。
那位國民黨兵當場斃命,王近山運氣好,留下了一條命,但頭部被一個圓錐狀的石頭戳了個洞。
滾崖之舉的消息像插了翅膀一樣,傳遍了整個軍營,大家無不感慨王近山的視死如歸,他的大名,慢慢被徐向前、許世友記住。
1934年初,王近山在鷹背嘴戰役中,帶領紅四軍主力團28團,在敵我力量10:1的艱難處境下,殺出重圍,並配合軍長王宏坤反擊,奪回了作戰有利的山頭,力挽狂瀾,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擊退了敵軍的一次又一次進攻,最後反敗為勝。
可以說,《亮劍》李雲龍的脾性,和王近山的如出一轍,兩人都是天生的打仗小能手,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
僅5年的時間,王近山從普通戰士升為紅四方面軍紅十師的師長,有人說,他打仗硬,敵人不管是怎樣的鋼槍隊,只要碰到了王近山,那就是雞蛋碰石頭。
進攻,他得心應手,防守,他也應付得來,任務交給他,不論有多難,基本上都不在話下。
回顧他的整個軍旅生涯,抗日戰爭中,他任八路軍第129師772團副團長、769團團長、385旅副政治委員、386旅旅長,參加了神頭嶺戰鬥、響堂鋪戰鬥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
1943年10月,為應對入侵華北的日軍的「鐵滾式大掃蕩」,王近山接到司令員陳賡的命令,奔赴延安整編部隊,保衛陝甘寧。
在去的路上,王近山發現了韓略村附近有日軍卡車的活動蹤跡。經過一番勘探,他認為村子邊上的公路兩側很適合打伏擊,剛好可以掌握天時地利,打一場勝仗。
在與旅部商量過後,王近山很快將任務派發下去,拿出了四個連的兵力,其中4連5連埋伏在公路坡坎處,6連守住敵軍進去的閘門,斷其後路,還有一個連——9連,負責拖住敵人炮樓的兵力,兵分三路,來一個夾擊。
這場仗一開火,王近山早就將陳賡出發前的囑託拋諸腦後。
陳賡說了啥?原話是這樣的:「近山吶,此去你千萬小心啊!記住,要儘快趕到延安,路上不要求戰,如發生戰鬥,也要速戰、速決、速離。」
而王近山呢,勸服所帶部隊打這一仗的理由是:「敵人的胸膛已經碰到我們的刺刀上了,難道我們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著看不見,讓他們胡作非為嗎?必須要打一仗!」
這場戰鬥打了三個小時,共殲敵120多人,繳獲了92式重機槍1挺、輕機槍2挺、擲彈筒3具、步槍80餘支,擊毀汽車13輛。
卡車上所載之人,皆是步兵學校的學員,也就是日軍培養的軍中良才。
這夥人跑來參觀掃蕩新戰法,沒曾想自己卻成了亡魂,王近山可謂是大戰告捷。
毛澤東同志評價韓略村伏擊戰,說王近山勇敢、果斷、有謀略,是東吳名將周瑜再世,還說,劉鄧是第一代軍事家,那王近山就是第二代。
如此的讚揚,其實是對他的最好的褒獎。
也正是這股瘋勁與機敏,才造就了王近山,造就了這個愛憎分明、性格鮮活的將領。
與他是老鄉,1955年被授予上將的陳錫聯,在解放戰爭時,兩人被稱作是二野兩朵花,而王近山還有二野朱可夫的美譽。
他率部先後參加了上黨戰役、邯鄲戰役、定陶戰役、進軍大別山、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西南戰役……
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戰事中,他血灑疆場,直到抗美援朝時,他已手殘腿瘸。
1955年9月,王近山被授予中將,彪炳史冊。而如同王近山這般捨生忘死的將帥大有人在,他就是老一輩革命家最真實的寫照。
這些人照亮了黑暗的舊中國,成就了光輝的新中國。他們,都是有功之人,是值得人們銘記的人。
本文由大薈師紅色文化【劉尚悅】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