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過了一大半,我問孩子最近看了什麼電影,他說:媽媽,你有什麼好的推薦嗎?嗯,我想了想,適合和孩子一起看的《放牛班的春天》很不錯。
樊登老師也極力推薦父母和老師觀看。
第二次看,又有了很多新的感觸!
《放牛班的春天》於2004年3月在法國上映。創造了三千多萬美元的票房。獲得2004年法國年度票房冠軍。
2005年該片入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原創歌曲兩項提名以及第6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等獎項。2005年第三十屆法國「愷撒獎」8項提名最佳電影音樂獎、最佳音響獎。
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本身是一位出類拔尖的古典吉他手,從著名巴黎師範音樂學院畢業的高材生。
《放牛班的春天》是巴哈提亞執導的首部電影長片。巴哈蒂涉足影界之前,曾擔任10年以上的音樂製作人,這使他在該片中對音樂的把握爐火純青。
創作背景
影片劇本靈感自1945年的音樂片《關夜鶯的籠子》,導演克里斯多福·巴哈提亞7、8歲時看過這部電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和雅克·貝漢一起合作的都是他的老搭檔。
關於選角
巴哈提亞希望找一位真正的唱詩班男孩演繹皮埃爾。他與製片人遊遍全國,終於在位於裡昂斯的聖馬克學校兒童合唱團中發現了十二歲的尚-巴堤·莫裡耶。
挑選片中其它合唱團成員時,巴哈提亞也不想起用專業的兒童演員,他透過工作人員從拍攝場地附近的小學及初中找來二千名有潛質的兒童試鏡,最終挑出了65名8至13歲、沒有演戲經驗但自然率性的孩子。
主要內容:
1949年的法國鄉村,音樂家克萊門特到了一間叫「池塘畔低」的男子寄宿學校當代課教師。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只顧自己的前途,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 性格沉靜的克萊門,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馬修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但卻是一廂情願。最後因為失火事件被校長解僱,臨走前帶走了佩皮諾。
影片用倒敘的手法: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重回法國故鄉參加母親的葬禮。此時少年舊友貝比諾給他送來一本陳舊的日記本。
50多年過去了,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留下來的日記。少年時的記憶,一幕幕從他的心底浮現開來!
克萊門特·馬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可是在1949年二戰後的法國鄉村。他的才華沒有施展的機會,多年在不同領域的嘗試失敗後,最後來到了這間號稱「池塘畔底」的男子寄宿輔育院當代課老師。
院長的專制和殘暴,行為古怪的孩子們,連這裡的建築物,都令他感到害怕。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來這。
他深信即將面臨最悲慘的未來,連院名都好像是特意為他而取的。
一個沒有家庭沒有事業的中年人。從一個低谷走向了另一個更深的陰溝。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了吧。
影片最大的特點是利用了強烈的對比修辭表達手法:
一個是只知道升官發財,從來不用心思放在教育學生身上的院長。
一個是充滿愛心與寬容的代課老師。
馬修來到輔育院的第一天,麥神父的眼睛就被孩子們的惡作劇傷得不輕。
這時院長哈森想要揪出兇手。叫馬修隨機念出一個孩子來當替罪羊。要是找不出兇手,就要集體輪流關禁閉。
院長的教育理念就是「犯規即處罰」。除了關禁閉,體罰學生更是司空見慣。
當馬修知道葛架克是真正的是犯事者時。他為了維護孩子所以沒有告訴院長。可同時又讓孩子知道犯錯後該負的責任,所以叫他去醫護室照顧麥神父直到痊癒。
當馬修老師用手把葛架克的頭輕輕攬在胸口時,葛架克也許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安心。內心也感覺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明白給別人帶來多大的傷害,產生了無比愧疚和無所時從的觸動。
一個只知道用極端手段處罰的教育方式。註定不會帶來真正的誠服與信任,只會帶來更大的叛逆與惡性循環。不管專制的家長或者專制的老師。是不會教出一個懂事的孩子的。
被強權壓抑慣了的孩子們,從來不會有人去關心他們以後能幹什麼,能從事什麼職業?
直到馬修的到來,他在課堂上讓孩子們寫上自己未來的職業夢想。
當她看著孩子們一個個都寫上了具體的願望。可是沒有一個學生會想以後要當代課老師。此時的馬修有一種失落與無奈,但他同時也感受到了孩子們內心充滿著正義和對未來的渴望。
都說孩子不是天生的壞孩子。壞孩子一定有他生存的根源。
馬修準備組合唱團。
當他無意間聽到了孩子們的歌聲。馬修的內心燃起了在他塵封內心已久的音樂的火種。組合唱團的信念,也開始在他的心中徐徐升起!
他在日記中寫到:這曲調一直在我腦海縈繞,他們唱的不好,卻又非常愛唱。我甚至注意到幾個不錯的嗓音。難道他們真的無藥可救?我曾發誓永遠不再作曲。永遠別說永遠,凡事都有可能。
馬修開始付與行動,他每晚給孩子們寫樂譜,教孩子們唱歌。儘管院長對他的行為極度不滿意和趁機阻撓。他也不會動搖。
也許從此刻開始,一切都將改變。不管是孩子們和他自己,都是一次重新開始的心靈救贖。振奮激昂的歌聲打破了這個寂靜卻不安寧的高深庭院。馬修用音樂打開了孩子們封閉的內心。
他們的心靈在音樂中得到綻放,也在運動中得到了身體的解放。行為紀律也逐漸改變變好。他們遵守課堂紀律。也能專心寫作業。
馬修就像孩子們的一道光。讓他們看到了更廣闊的天空。心靈也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反觀哈森院長。
他用牢籠鎖住了孩子,同時也鎖住了自己。他曾經也是一個小喇叭手。好幾次,他也有被馬修的音樂感化,他親手摺起了紙飛機。和孩子們一起踢球。
可是僅僅維持那麼一瞬間,他早已被金錢與名利汙化的心靈。已是無可救藥。他在沒有查明真相的情況下。驅趕走了蒙丹,最後蒙丹也用一把火燒了輔育院。
院長最後被麥神父和幾位老師揭露他的罪行,被抓走了。
剛開始不明白為什麼會安排蒙丹這個人物的出現。應該是運用了這種強烈的對比。反映出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終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對於壞到透頂的蒙丹,一直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以至於他們都說他無可救藥。於是真的就無可救藥。
瓜得瓜,種豆得豆。對於孩子的教育也一樣,你付出什麼,你就會收穫什麼。
片子的主題看似都在講音樂。可是真正反映出來的是師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這道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