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壹堆飯「超嘲吵耖!」同學在後臺提問:「世界上第一個翻譯是誰?為什麼他能知道兩種語言的意思?」
首先,建議將問題裡的「是誰」改為「哪些人」。壹讀君當然不可能知道200萬年前兩個部落的南方古猿突然決定交流一番時,究竟會派出哪位使者,它的身高體重相貌特徵。
翻譯,尤其是跨越兩種文化之間的翻譯,是能夠帶來很多福利的。畢竟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今天壹讀君就來聊一聊,兩個不同語言的人第一次碰到,是怎麼交流的?
資深實習壹讀君|董蘇豪
最早的翻譯家,也許是巫師才對
或者說……神婆。
在最早的原始部落,巫師這個職業,出現時間遠早於翻譯。即使出現了翻譯,那麼最適合擔當此職的人,還是巫師。
巫師的翻譯對象,通常是「神諭」。當然不能指望天上的神和山野草民使用同一種語言,所以就靠巫師把神說的話翻譯出來,說給周圍的人聽。
雖然聽起來很不靠譜,但是當時的人是相信的,最早的巫師也是祭祀,負責傳達神旨和預測吉兇。有時,他們也負責做幽靈的客服工作。
比如希臘有一個地方叫Dephi,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了世界遺產,這裡是古希臘祭祀太陽神阿波羅的地方。各地國王或將軍若有了什麼迷惑,就可以來這裡找女祭司,她們通常會坐在一個三腳架上,吟聽阿波羅的神言,並將指示從自己的口中傳達下來。
如果想簡單理解的話,請腦補一下本土的跳大神。
語言和語言如何第一次親密接觸
古代不同的部落需要交流,第一步只能直譯。當然,這裡的交流未必存著什麼文化交融共同進步的念頭,最有可能是因為戰爭。
最初步的翻譯是口譯。有文字以後,雙方都用它來記錄發音,以及這個詞表達的意義。
首先要弄清的是指示性語言,舉個慄子:一個只會說英文的英國人遇到一個只會說中文的中國人,初譯開始了。英國人要指著對方,說you;指著自己,說me;指著蘋果,說apple。
這樣的指示性語言一點點堆砌,加上熟悉了對方的表述方式,就可以產生最基本的交流。比如「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
後來,再從判斷句衍生出各種各樣解釋,從而構成更加複雜的內容。當然從第二步到第三步,遠比從第一步到第二步來的艱難。所以需要越來越多做這樣工作的人,不同母語的人交流得多了,加上對彼此文化背景愈加了解,翻譯這項事業終於從採集文明進入到了農耕文明,出現了正規的詞典,還有專業的翻譯官大人。
翻譯大神並不是那麼容易出現的
在古代,翻譯官們存在著很嚴重的語言能力欠缺問題,外語能力過四級的鳳毛麟角。
我國有文獻記載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周公居攝六年,大概是公元前1000多年。周文王、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少,由周公攝理朝政。交趾(今越南北部)南面有一個越裳國,為了表示友好,派出翻譯官向周公獻珍禽白雉。
在周朝,翻譯官被稱為「象胥」,原文裡「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於是重點來了,翻譯官派出了三個。
如此大禮,跟尊重我天朝上國倒沒有太大關係。因為路太遠了,沒有人既懂漢語又懂越裳國的語言,所以要先派一個翻譯官將越裳國語言翻譯成其他的語言,反反覆覆輾轉,才能譯成漢語。
據《尚書》大傳記載:「周成王時,越裳氏重九譯而貢白雉。」三個心累的翻譯官輾轉了九次,經歷了一個類似「越裳語——廣東話——湖南話——湖北話——河南話……——周朝官話」的過程,才翻譯成功。回去之後請吸取教訓,好好學習普通話。
翻譯講究信達雅,偏偏有人對第一個要求無比執念
公元前3 世紀,72名猶太學者受託勒密二世之邀集體把《聖經•舊約》由希伯來文本譯成希臘文本即著名的《七十二子文本》。他們對於「逐詞直譯」極為熱衷,畢竟是上帝的旨意,不可絲毫改動。
譯論家斐洛曾如此描述他們翻譯的過程,對於「信」的執念大家來感受一下。
「他們彼此相隔而坐,仿佛身附聖靈,在神的感召下翻譯。譯成之文並非各不相同,而是一模一樣,宛如由幕後提詞員統一口授。眾所周知,每種語文,尤其是希臘文,都有許多語詞,同一思想可直譯、意譯或視情景活譯為不同形式。然而現在看來, 翻譯上帝旨意並非如此,譯文所用希臘文與原文所用迦勒底文完全逐詞對應,確切符合原文之意。」
掌握了速記,那麼你就是古代開掛的翻譯家
850年至925年,一位阿拉伯醫生居住在巴格達,他留下一段敘述:
「……我和一個學生一起,以最快速度為他(一位即將回國的中國人)口述加倫的著作,但他記得更快。我們不相信他記得都對,後經核對,才發現完全正確。
我問他為什麼能記得這麼快,他說:『在我國,有一種書寫方法叫速記,這就是你們所看到的。當我們想要快速記下某些東西時,使用這種寫法,事後,可以隨意將它們整理成原來的文字。』但他又說,即便是位敏於學習的聰明人,要掌握速記,至少也得20年。」
對於古代的翻譯者來說,跨文化傳播是件偉大的事,那麼翻譯的數量就是衡量你是否開掛的標杆。從這一點看,那位速記人才做到了。
胡亂翻譯,就算你存著賣萌的心態也是要死的
早在漢代的法律中,就有對翻譯人員的處罰條文。
《張家山漢墓竹簡》為研究西漢前期的法律制度提供了最原始的資料。其中有載,漢簡《具律》規定:「譯訊人為非(詐)偽,以出入罪人,死罪,黥為城旦舂;它各以其所出入罪反罪之。」
若是翻譯者亂翻譯,導致對他人的定罪量刑有出入,如果因此被錯判死罪,翻譯者相應地處以黥城旦的刑罰,這是最重的一種勞役刑。如他人被判其他罪的,就要實行反坐。
如果你遇到一些偶爾會困擾你的問題,請回復「提問+問題」來向壹讀君出招,除了數學不好之外無所不知的壹讀君,必定會施展平生所學見招拆招。如果問題值得擴展討論,還會單獨開闢出一篇文章幫你答疑解惑。
如果你是媒體或者自媒體,喜歡我們的文章並希望轉載,請聯繫我們並取得授權。
點擊底部菜單欄的「壹讀拍呀」即可進入「不花錢,拍寶貝」的「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