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為什麼要拍得和《血戰鋼鋸嶺》一般慘烈?

2020-08-16 水調歌頭文集

(文章來源於影藝毒舌)

昨天是日本投降75周年紀念日。

就在昨天,作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部大片,《八佰》提前一周進行了點映。由於是點映,場次有限,《八佰》票房被《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壓了一頭。

但高達33.5%的上座率,已經超出之前規定30%的上座率上限,還是能夠說明觀眾對於好電影的熱望。

就在幾天前,全國影城相繼將上座率調為最高50%,似乎就是在為商業大片入場救市提供一種政策支持。

《八佰》隨後發布了第二輪點映通知,在下周一到周四都安排了點映場,一直點映到周五正式上映。

目前來看,《八佰》豆瓣評分8.3,高於管虎上一部長片《老炮兒》(7.7分)。但作為一部另類戰爭片,《八佰》註定很長時間都會被推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

《八佰》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討,它目前面對的最大爭議是:「四行倉庫保衛戰」並沒有那麼神勇,為什麼《八佰》要拍得那麼慘烈?

作為紅旗下的蛋,《八佰》的立場沒問題

「神吹國軍抗戰」一直是《八佰》的原罪,即便經過了不少調整,它在與公眾見面時依然難逃這種苛責。

歷史上,所謂「八佰壯士」其實只有400多名,只不過當時報紙媒體報導為「八百壯士」,加上抗戰中的「典型化」宣傳,「八百壯士」就成了專有名詞。

即便是臺灣1975年拍攝的《八百壯士》,走出四行倉庫的國軍數量也有358。

而在電影《八佰》中,戰爭場面驚悚恐怖直逼《血戰鋼鋸嶺》,中彈倒下的軍人不計其數,給人直觀的印象,這場戰役不好打,真夠慘烈。

從戰爭氛圍和激烈程度來看,《八佰》確實有點過火。但如果據此就推定該片「神吹國軍抗戰」,也是輕率的。

重要的不是拍什麼,而是怎麼拍。同一個歷史事件,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所做出的表達完全不同。如果把1975年的《八百壯士》作為一個母本,某種意義上講,《八佰》是對其的一次解構與反動。而前者才是正宗「神吹國軍抗戰」。

先看《八佰壯士》的時代背景。首先,1975年是抗戰勝利30周年,這是一部紀念性質的電影;其次,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臺灣在國際上的地位變得非常尷尬,羅大佑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某種程度就反映了這種社會情緒。

在這種背景下,重新講述自己的「創世紀」神話,從而強化整個社會的凝聚力就變得非常重要。《八百壯士》是典型的臺灣軍教片風格,整體基調是「軍民團結一家親」,這樣講述故事有它的現實需求。

再來看《八佰》,你軍民團結一家親?我偏反著來。「我不相信」是第六代導演的集體特質,於是我們看到了影片前半程中的散兵遊勇、畏戰懼死、歌舞昇平、「隔江猶唱後庭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影片對於國民政府「片面抗戰」路線的批判也是很有力度的。且不說最後出場代表官方立場的黃曉明的角色,可謂「一黑到底」,單是呈現出抗戰初期「一盤散沙」的生態,也與《八百壯士》這種「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式的暢想立馬分出陣營。

四行倉庫突然跑出來一匹白馬,是《八佰》極具荒誕意味和詩意的一筆。在嚴酷的戰火中,它象徵著自由、奔放與希望。影片結尾,四行倉庫的廢墟中,白馬竟然一躍而起,繼續奔馳起來,鏡頭隨之拉到了現代大都市上海。

是誰把戰士們當做棄子?誰在建設他們曾經血戰和守護過的土地?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雖然拍的是國軍抗戰,但是在舊中國與新中國的連接上,《八佰》靈動而不失詩意,用藝術的手法完成了歷史的變奏與選擇。總之,作為「紅旗下的蛋」,《八佰》的立場沒問題。

象徵主義與民族寓言

既然立場沒問題,那《八佰》為何要拍得比真實歷史更壯烈?

在我看來,這是藝術風格的選擇問題。儘管影片的戰爭場面非常寫實,甚至比較血腥,但《八佰》走的不是現實主義路線,對戰爭的慘烈呈現有點「表現主義」,整個劇作在編織上非常象徵主義。

而這種風格化,導致我對《八佰》第一印象竟然有科幻片的感覺:一半「廢土」,一半反烏託邦。這種人為構建出的區隔讓人聯想起《極樂空間》《阿麗塔》中層級分明且又共生的社會場景。飛艇與霓虹美學也極具「未來主義」風格。

電影強化了「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的對比,這種反差在戲劇上有極強的感染力。在歐美觀察員與河對岸甘作「看客」的國人圍觀下,「四行倉庫保衛戰」被表現成類似羅馬鬥獸場中角鬥士與猛獸的表演。真實的歷史場景應該沒這麼誇張,這種設計也是服務於主題表達。

除了視覺上的表現主義,《八佰》在文本上也超越了「四行倉庫保衛戰」本身,而是輻射到了整個八年抗戰——它講述了一個民族覺醒的寓言。

一橋之隔,這邊拿死扛,那邊「舞照跳,馬照跑」。倉庫中的毫無鬥志、冷漠怯懦的散兵遊勇,隨時想著逃離戰場;租界裡的「幸運的中國人」苟且偷生,好像這場戰爭與己無關……

而「八百壯士」的熱血奮戰,以現場見證或直播的形式衝擊著每一個「局外人」,將他們凝聚起來,重新撿起不知何時丟掉的民族精神。

《八佰》展示的眾生相看似隨機,但都很有代表性。農民、城市貧民(戲班班主)、青年學生、童子軍(楊慧敏)、城市小資產階級(大學教授)、洋買辦、資產階級(青幫大佬)……不同階級身份的人逐步被感召並凝聚起來,其實象徵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從「民族寓言」的角度來看,《八佰》拍得如此壯烈完全可以理解——這是一種主觀心理上的「真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75%的傷亡發生在中國,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根據網友比對,《八佰》前後兩個版本修改最多的部分,不是什麼「神吹國軍抗戰」,而是國民性批判的有關部分。其中,最重要的調整是刪減了阮經天扮演的角色,這是一個被愛國熱情反噬的角色。

《八佰》起初叫做《八百啟示錄》,這不由讓人聯想起它與《現代啟示錄》的關聯。事實上,「啟示錄」是個宗教術語,含有末日審判的意味,這也是理解《八佰》慘烈畫風的一把鑰匙。

《現代啟示錄》藉助越戰,對西方的現代文明進行了批判。而抗戰時期,中國基本上還是一個前現代的國家。《八佰》如果想要在戰爭片上有較高的立意,在中國的語境中,似乎只能選擇「國民性批判」。

但問題就來了,不能一邊講述抗戰如何用民族主義把一盤散沙的中國人凝聚起來,一邊又質疑宣揚的東西——尤其是還以一個基本上有定論的歷史事件為基礎來進行大量解構。

我們不能簡單將《八佰》與《我的團長我的團》在主題表達上劃等號,但確實有相近之處。然而,《我的團長我的團》虛構了一個地名——禪達,意在表明這是一個虛構的戲劇世界,不是歷史上的騰衝。

除此之外,《八佰》還是一部投資巨大的商業片。一部商業片在主題表達上必須與主流觀眾保持一定默契。尤其是在中國的創作環境下,電影的價值觀表達要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上,過於激進會承擔不小的輿論風險。

從目前來看,定剪版《八佰》是一部藝術水準極高的戰爭片,它用表現主義的手法,講述了一個民族覺醒的寓言。

這樣的版本可能沒有實現管虎「拍一部和《現代啟示錄》一樣牛逼」的戰爭片野心,甚至偏於主流敘事,但可能是目前最好的結果。

這可能是中國電影人第一次,用一種全人類都能接受、看得懂的語言表現中國人的抗戰——內地能看懂、臺灣能看懂、日本能看懂、歐美能看懂……我們每個人都能看得懂。

《八佰》也讓我們每一個人反思:假如你也被捲入了那場戰爭,究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八佰》為什麼要拍得和《血戰鋼鋸嶺》一般慘烈?
    《八佰》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討,它目前面對的最大爭議是:「四行倉庫保衛戰」並沒有那麼神勇,為什麼《八佰》要拍得那麼慘烈?作為紅旗下的蛋,《八佰》的立場沒問題「神吹國軍抗戰」一直是《八佰》的原罪,即便經過了不少調整,它在與公眾見面時依然難逃這種苛責。
  • 電影《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12月8日全國正式上映導演梅爾·吉勃遜《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        自11月4日北美公映以來,這部講述二戰真實故事的影片就刷新了媒體、影評人對「奧斯卡最佳導演梅爾·吉勃遜、「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阿凡達」薩姆·沃辛頓、「精靈王」雨果·維文等一票好萊塢巨星,共同成就了這部即將載入電影史冊的戰爭巨製———《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震撼的戰爭場面」        《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二戰英雄戴斯蒙德·
  • 《血戰鋼鋸嶺》讓梅爾·吉勃遜成功翻身了
    《血戰鋼鋸嶺》這部被譽為《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好萊塢「二戰」題材電影,終於讓吉布森「出獄」了。《血戰鋼鋸嶺》狂收獎項和票房《血戰鋼鋸嶺》製作費4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77億元),在好萊塢應該只能算中小成本電影。
  • 《微感悟14》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血戰鋼鋸嶺》極為真實的還原了71年前衝繩島上那場鋼鐵風暴。激烈的戰爭場面全景鋪展,炮火和子彈如同暴雨般傾瀉在極小的陣地之上,堅硬的山脊也被削成參差殘缺的「鋼鋸形」。溝壑間,呼嘯的烈火甚至將屍體也瞬間化為灰燼。
  • 人造煉獄《血戰鋼鋸嶺》
    關於今年11月初,北美上映的這部新片《血戰鋼鋸嶺》觀眾口碑極佳,由闊別導筒十年的梅爾·吉勃遜再度擔當導演,這位拍出了《勇敢的心》的好萊塢導演,又一次證明了他對史詩類型電影的指導能力。(《血戰鋼鋸嶺》帶回了戰爭大片的震撼)今年梅爾·吉勃遜的回歸,似乎預示著傳統題材的電影,又有人回來扛大旗了。實打實的把戰爭場面拍得好看、拍得漂亮、拍得震撼人心,他遊刃有餘。
  • 血戰鋼鋸嶺 一部美國大片看戰爭本來的樣子
    半年後,被稱為美版抗日神劇的《血戰鋼鋸嶺》火了。很悲哀,我們要了解我們先輩的真實英雄事跡,居然只能去看這部美國大片。不過,還是要感謝《血戰鋼鋸嶺》,它幫我們抽了那些侮辱我們英雄的人渣,展示了二戰中日軍,頑固兇殘而又瘋狂狡猾的真實形象,這才是我們全面抗戰八年所面對的敵人。這是發生在1945年4月底到5月初的一次真實的陣地攻防戰。
  • 淺析《血戰鋼鋸嶺》的藝術魅力及思考
    今天我從結構形式、人物塑造和藝術風格三個方面,來分析電影《血戰鋼鋸嶺》所展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在第四部分我會談談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思考。儘管遭遇那麼多的不公, 但是在軍事法庭審判上, 道斯依舊堅定地說:「我不是逃兵, 我要為國家做點事!———受了這麼多磨難, 我只是想救人!」令每一個人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軍事法庭審判的勝利, 讓道斯和其他戰友一起,奔赴上了「抗日」前線。第一仗就是「鋼鋸嶺」之戰。「鋼鋸嶺」戰役是歷史上公認的最殘酷的戰役之一。
  • 淺析《血戰鋼鋸嶺》的藝術魅力及思考
    《血戰鋼鋸嶺》所展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在第四部分我會談談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思考。儘管遭遇那麼多的不公, 但是在軍事法庭審判上, 道斯依舊堅定地說:「我不是逃兵, 我要為國家做點事!———受了這麼多磨難, 我只是想救人!」令每一個人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軍事法庭審判的勝利, 讓道斯和其他戰友一起,奔赴上了「抗日」前線。第一仗就是「鋼鋸嶺」之戰。「鋼鋸嶺」戰役是歷史上公認的最殘酷的戰役之一。
  • 《血戰湘江》VS《血戰鋼鋸嶺》 國產戰爭片雄起就靠它了
    劃重點,這部能與《血戰鋼鋸嶺》抗衡,能為中國戰爭片洗白的好電影《血戰湘江》於6月30日上映啦。去年上映的《血戰鋼鋸嶺》想必眾多影迷還在回味。觀眾對影片幾乎是清一色的好評。@飲歌  這部電影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場面和充沛的感情都足以放任重試久違的新潮澎湃。
  • 『血戰鋼鋸嶺』信仰的力量堅不可摧
    梅爾·吉勃遜把拍《耶穌受難記》時的理念帶進了《血戰鋼鋸嶺》當中,只是在表達信仰時,梅爾·吉勃遜不再那麼激烈,他用一個柔和的、近乎阿甘式的形象—— 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的小鎮青年戴斯蒙德·道斯,肩負起傳遞上帝的力量的責任,並成功地讓觀眾相信了他所敘述故事的真實性與可信性。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從《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到《啟示》美國導演梅爾吉布森導演的每部電影,都直面人性、死亡、宗教和救贖,《血戰鋼鋸嶺》也不例外。衝繩島戰役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次登陸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還是二戰歷史上最為慘烈、最為血腥、傷亡最大的戰役。
  • 《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昨天晚上,方君觀看了《血戰鋼鋸嶺》的點映場。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踴躍應徵入伍。 在戴斯蒙德·道斯所在的堪薩斯小鎮上,甚至有人因為體檢不合格無法從軍而自殺。 道斯也滿腔熱血,一心報效祖國,他的入伍得到了家人的首肯和未婚妻的支持。
  • 血戰鋼鋸嶺:壯烈的戰爭寫實
    一向以寫實,粗暴陽剛著稱的導演梅爾吉布森,跨別十年眾望所歸給我們帶來了腎上腺素爆炸的《血戰鋼鋸嶺》。讓電影重新離開了大量的綠背景CGI技術。扎紮實實的拍到每一個爆炸,每一條血管被割掉後的噴張。實打實的爆炸和拍攝,最真實的展現二戰的人間煉獄。
  • 《血戰鋼鋸嶺》為什麼能再次逆襲?
    一部在題材,受眾等各個方面都不佔優勢的影片,原本是很難有任何機會爆發的,但越是這樣,越能彰顯出《血戰鋼鋸嶺》如今成績的可貴。》的大規模開畫,《血戰鋼鋸嶺》的排片被壓縮至僅僅7.84%,不及《羅曼蒂克消亡史》三分之一,但僅僅兩日的時間,兩者的票房處境再次易位而處。
  • 【揭秘】十日血戰:美軍拿下鋼鋸嶺
    電影《血戰鋼鋸嶺》不久前,好萊塢大片《血戰鋼鋸嶺》在各地影城熱映,它講述了發生在1945年4月底到5月初的一次真實戰鬥。當時,登陸衝繩島並向縱深推進的美軍受阻於鋼鋸嶺(日軍稱「前田高地」),雙方圍繞這塊並不大的高地展開拉鋸式爭奪,戰鬥空前慘烈。       主攻鋼鋸嶺的是美軍第96師,綽號「神槍手師」。1945年4月26日,該師第381團三個連分三路出擊,分別向鋼鋸嶺、「針石」和前田村發起衝擊,戰鬥全面打響。
  • 抗日神劇《血戰鋼鋸嶺》高清版,智能電視免費觀看
    前陣時間全球熱映的抗日題材電影《血戰鋼鋸嶺》,引發了人們對太平洋戰爭衝繩島戰役中這場「鋼鋸嶺」(日軍稱前田高地)戰鬥的濃厚興趣。平心而論,美國影片《血戰鋼鋸嶺》展示了二戰中日軍的真實形象,頑固兇殘而又瘋狂狡猾,這才是我們全面抗戰八年所面對的敵人。
  • 同樣抗日:為什麼別人《血戰鋼鋸嶺》;我們卻「手撕鬼子」?
    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講情懷的好萊塢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在內地上映5天後開始逆襲,終於超過日本唯美小清新的動畫片《你的名字》。《血戰鋼鋸嶺》血肉橫飛、殘酷而真實,帶來人性內省的震撼,讓我們反省「手撕鬼子」國產抗日神劇的巨大差距。
  • 同樣抗日:為什麼別人《血戰鋼鋸嶺》,我們卻「手撕鬼子」?
    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講情懷的好萊塢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在內地上映5天後開始逆襲,終於超過日本唯美小清新的動畫片《你的名字》。《血戰鋼鋸嶺》血肉橫飛、殘酷而真實,帶來人性內省的震撼,讓我們反省「手撕鬼子」國產抗日神劇的巨大差距。
  • 《鋼鋸嶺》 和 《高地戰 》之間的血戰
    《血戰鋼鋸嶺 》 風靡 了好長時間,就在上周樂視電視才剛播映,我就在那麼多親友的推薦下看了三遍鋼鋸嶺。
  • 《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藝文錄
    ▲《拯救大兵瑞恩》(1998)中的登陸戰曾經是尺度巔峰但《血戰鋼鋸嶺》卻讓我找到了第一次看R級戰爭片時的震撼和驚駭。死神在戰場上遊蕩,高效無情地收割靈魂。有傷員拖著血肉模糊的雙腿,喊著我好害怕,鮮血和泥漿混在一起,模糊了他的面容。當然,我沒有見過戰爭的真貌,但毫無疑問《血戰鋼鋸嶺》是我在銀幕上所見過的尺度最兇猛的戰爭戲。最起碼,它絲毫沒有遮遮掩掩那些破碎的肢體、橫流的內臟、狂湧的血漿,它最大程度地接近我們想像中的二戰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