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有來生》片尾第一行字幕上這樣寫道:「謹以此片獻給天上的同學潘雲暉。」 潘雲暉是俞飛鴻的高中好友。某年大學暑假的一天,俞飛鴻去車站接來杭州旅遊的北京電影學院校友張楊(現為著名導演),遠遠地看見正要過馬路的潘雲暉,可是隔著街,時間又趕,俞飛鴻就沒有叫住老同學。不久之後,俞飛鴻竟得到了潘雲暉得白血病去世的消息。 那是俞飛鴻身邊第一個離開人世的人:「我家裡的老人都很長壽,像我爺爺就是百歲時才故去的。潘雲暉第一次讓我對死亡有了真正的接觸。」13年前,俞飛鴻看到一篇名叫《銀杏,銀杏》的小說,當年失去好友那種生死無常的感受再次浮現,而當她終於把所有的一切都通過電影《愛有來生》表達後,她第一個想到的是獻給潘雲暉。 如果從看景開始算,《愛有來生》的製作前後也花了4年時間,換作別的導演,可能4部戲都拍好了。「我身上最明顯的杭州人性格就是不那麼爭強好勝,我更注重自己的內心感受。」俞飛鴻說,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步調,慢慢磨著自己的導演處女作,「我的杭州親戚、朋友大多跟我性子蠻像的,閒適得很,可大家的日子也過得蠻好呀!」 因為家人都在杭州,只要不拍戲,每年過春節,俞飛鴻必然會回家:「每次回杭州,我都舒服得不想再工作了!」(笑) 跟杭州有關的事 跟「消失」有關的事 似乎跟俞飛鴻有關的記憶,統統停留在了《牽手》。實際上,光《牽手》後的2000年,俞飛鴻就接了4部戲,「那時候,我突然覺得,再這麼下去,我肯定很快就厭倦演戲了。」果然,不斷地機械性重複,沒有個人價值體現的表演,讓俞飛鴻很快對出演雷同的作品厭煩了:「2005拍完《我愛你,再見》後,我就全情投入到《愛有來生》的創作中去了。」那時候,好多人勸她,趁著人氣旺多演一些戲,這樣生活質量會更高。俞飛鴻一笑而過:「能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是一種更奢侈的精神享受。」 惟一一次在《愛有來生》的中途開小差,是2006年時去美國主演了王穎導演的《千年敬祈》,「當年演過王穎的《喜福會》,對我來說,他亦師亦友。既然他開口了,我再怎麼忙也要抽出時間去幫忙。」俞飛鴻給了王穎4周的時間,而2007年,《千年敬祈》獲得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金貝殼獎」。 跟朋友有關的事 一個不爭強好勝的好脾氣美女,在朋友圈裡能不受歡迎? 「我願意做一個給別人帶去快樂的人,我希望我的朋友們一說起我就能感受到喜悅!」俞飛鴻第一次拍電影,圈裡的不少大腕都「出動」了:徐克幫俞飛鴻整理思路,還在剪輯室裡幫她剪了關鍵的幾刀;姜文則將自己的創作團隊推薦給了她…… 「我要鳴謝的人實在太多了,片尾字幕都打不完。」而最初的鼓勵,最讓俞飛鴻念念不忘,「我曾把《銀杏,銀杏》的故事講給很多人聽過,是王朔第一個對我說,『為什麼你不自己拍呢?你行的!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儘管開口!』」於是,有了現在的女導演俞飛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