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沒有《三十而已》這部熱播劇,相信大部分的人提起童謠,還是會說,就是那個跟章子怡長得很像的明星。因為《三十而已》的大火,讓我們關注到了一個叫童謠的演員。
童謠最初進入大眾視線,是作為張國立兒子張默的女友,因為被張默暴打上了新聞,大家都覺得她長得太像章子怡了。
後來,童謠作品不火也沒有話題度,沉寂了這麼些年。如今終於撕掉了「章子怡」的標籤,以演員童謠的身份站在了大眾的面前。
童謠是幸運的,說她像章子怡,她們都一樣的漂亮有氣質,要知道章子怡可是被評為全球最美50位女性的。帶著美的標籤,深耕作品,早晚有一天會出頭的。
1、標籤怎麼了,被人看到就是最重要的名片
藍盈瑩最早被人認識是《甄嬛傳》裡面的浣碧。有一部優秀的作品、一個角色被觀眾記住,是演員最幸福的事情了,即使這個角色是反面人物,被觀眾恨得牙痒痒,那也只能說明這個演員真的演得很棒。
浣碧是藍盈瑩,藍盈瑩就是浣碧,很長一段時間,藍盈瑩都是帶著這個標籤生活的。她為了讓觀眾看到演員藍盈瑩,而不是什麼浣碧,跑去參加了《演員的誕生》。
在節目中,一個個精彩絕倫的角色塑造,讓導師及導演們讚不絕口,終於一個更立體的演員藍盈瑩站在了觀眾面前。
2020年,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藍盈瑩努力、自律的人設深入人心,又讓大家認識了一個個性十足的藍盈瑩。這個熱愛生活、勇敢追夢的女孩,活得熱烈,日子過得酣暢淋漓。
只有有特點、有個性的人才會被關注,所以不怕被定人設,不怕被標籤化,安心的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2、一部部優秀作品傍身,想被標籤化都難
章子怡演了張藝謀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之後,大家驚訝於張藝謀的審美,章子怡跟鞏俐的氣質太像了,因此「小鞏俐」的稱號便掛在了章子怡頭上。
自己的名字不被記住,卻被戴上了別人的標籤,應該是不高興才對。可是章子怡的家人絲毫沒有不開心,她的爸爸為女兒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他買了幾十本印有章子怡圖片和「小鞏俐」稱號的雜誌,送給親朋好友。
好在章子怡並沒有被「小鞏俐」的標籤禁錮,經張藝謀導演的推薦,參演了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這部作品的極大成功,使得章子怡一躍擠進國際影星的行列,徹底擺脫掉「小鞏俐」的標籤,被大家稱為「國際章」。
緊接著,章子怡與多位名導合作,一部部優秀作品的積累,想不知道她是誰都很難。
反觀章子怡的演藝之路,一路也都是伴隨著標籤。不管是對自己的美稱,還是譏諷,都不必在意,作為演員,帶給觀眾好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章子怡正是明白了這個道理,才會極少參加綜藝,精挑細選代言,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角色上,結果自然也正如人意。
3、濫用標籤,損人傷己
被標籤化是因為作品真的深入人心,但是,如果為了名利,強行往自己身上加持標籤,就得不償失了。
章子怡在電影《夜宴》中的替身邵小珊就曾要求在《夜宴》演員表中署名,引起廣泛爭議。
《夜宴》中有一段情節,需要演員全裸出境,作為已經很有知名度的章子怡,自然要求裸替,於是邵小珊便在電影中為章子怡做了替身。
目前,替身演員都是低調的,畢竟他們的工作性質就是要站到演員的背後,如果被拆穿了,那就是替身演員的不敬業。
不是說替身就不能出現在大眾的面前,而是說,如果以自己的身份讓觀眾認識你,而不是誰誰誰的替身,不是更好嗎?
強行往自己身上貼標籤,真的不可取,也會被人所不恥,畢竟強扭的瓜不甜。
4、每個人的生活都像一個舞臺劇,每天都是現場直播。誰都不是誰的附屬品,誰都不是誰的影子。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必糾結,不必遺憾。我若盛開,蝴蝶自來。
不管是被冠上了誰的名字,還是說像極了誰,都不重要,做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