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吉祥文化金銀紀念幣的四個主題詞分別是:松鶴延年、麒麟送子、百年好合、金玉滿堂。幣面圖案採用動植物、器件等吉祥元素組合來表現祥瑞寓意,一目了然。
是呀,「金玉滿堂」的「玉」在哪兒呢?其實這是以諧音攜具象點題。「金魚」諧音「金玉」,幣面中的兩條金魚,遊弋追逐,似有太極之意,也是呼應了其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玉」,歷來也是吉祥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國玉文化源遠流長,古人認為玉有五德——仁、義、志、勇、潔。君子比德於玉,餘俱為石矣。
我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中也有不少「玉」,今天咱們就來找一找。
玉石,是遠古人們在選擇石料製造工具的過程中確認的具有社會性及珍寶性的一種特殊礦石。《說文解字》釋玉為「石之美者,玉也」。《辭海》則將「玉」簡化定義為「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
中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綿延時間最長的國家,故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國先民認識和珍視玉石的美與堅實,將其磨之為兵,琢之以佩,之後用玉延至到美身、祭祀、瑞符、殮葬等生活的諸多方面。
1998年發行的龍的文化金銀紀念幣1盎司銀幣背面圖案為三種龍紋,其中之一為紅山文化代表——玉龍。
紅山文化的玉龍代表的是原始社會的龍,誕生於新石器時代,又被稱為「中華第一玉龍」。龍體捲曲成C形,吻部突出略上翹,紋飾簡單質樸,表現了原始社會文化發展的最初狀態。
龍的文化金銀紀念幣正面主景圖案之一為商代龍形玉玦。
幣面上的商代龍形玉玦形象取材於1976年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龍形玉玦。殷墟是中國考古史上最重大的發現之一,200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玉玦,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早期,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堪稱中國最古老的玉器,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典型玉器,很多專家乾脆將中國早期玉器時代命名為「玦文化時代」。金銀幣正面圖案上的龍形玉玦基本還原了文物的原貌,紋飾以夔龍紋為主,首尾相連成一環形,構思奇特,形象生動。
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玉璧是中國玉器中出現最早並一直延續不斷的品種,戰國至兩漢是玉璧的鼎盛時期。
戰國渦紋玉璧(左)戰國谷紋玉璧(右)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龍的文化1盎司銀幣背面圖案中三種龍紋元素,除了紅山文化玉龍,還有戰國時期的五龍玉璧。銀幣畫面上表現的五龍玉璧帶有典型的戰國紋飾風格。
說到「玉璧」,2018和2019吉祥文化(珠聯璧合)金銀幣上均有玉璧元素。同一主題搭配其他不同元素,呈現的效果也不同,但都表達了對美好婚姻的期許與祝福。
「珠聯璧合」出自東漢·班固《漢書·律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書中將天象用珍珠和美玉作比喻,無論是日月合璧,還是五星連珠,都是吉祥天象的顯示。當珠聯璧合之際,必是吉祥如意之時。
古代玉璧是禮天的聖物、邦交的信物、佩戴的飾物,象徵上天、象徵財富、象徵地位。相信「完璧歸趙」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載:「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我國京劇經典劇目之一的《將相和》就是在《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的基礎上改編而成。
中國京劇藝術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將相和》銀幣
看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賈寶玉有一塊「通靈寶玉」,此玉本是女媧補天時剩下的一塊頑石,因無才補天遺落在青埂峰下,後隨神瑛侍者入世。在全書的開篇就由那僧人「念咒書符,大展幻術,將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佩可拿。」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彩色金銀紀念幣(第1組)
寶玉賦詩金幣
《紅樓夢》第二回中有「嘴裡便銜下一塊五彩晶瑩的玉來,上面還有許多字跡,就取名叫作寶玉。」這塊玉上面天然生就「通靈寶玉」四字,正面有「莫失莫忘、仙壽恆昌」;背面有「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奇特絕倫。」
賈寶玉含玉出生,賈府上下視這「通靈寶玉」如命根子一般珍貴。那麼這「通靈寶玉」到底是什麼玉呢?
《紅樓夢》第八回中有「託在掌上,只見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而在第二十九回,「(賈寶玉)『什麼撈什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堅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風沒動。」
據書中描述的幾個特點,有人認為這「通靈寶玉」為南京雨花石,因其在形、色、質、紋、韻這五個基本要素上幾乎吻合。
有人認為是瑪瑙,《法華經》中記載瑪瑙為佛家七寶之一,也是七寶中唯一的「玉」,它的色彩變幻、質地堅韌凝潤也與原文較為接近。另外還有和田玉及翡翠之說,您認為呢?
玉鐲,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與禮器不同,玉鐲更生活化,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從古至今,玉鐲常作為定情之物,也是家族的傳世之物。
京劇中有一出骨子老戲——《拾玉鐲》,劇本描寫的是公子傅朋偶遊孫家莊,遇少女孫玉姣,二人一見鍾情。傅朋故意將玉鐲遺失,使孫玉姣拾去,作為定情信物。
中國京劇藝術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1盎司銀幣背面圖案之一即為京劇《拾玉鐲》人物造型。銀幣背面幣面展現的就是公子傅朋遇見孫玉嬌的場景。孫玉嬌一手持玉鐲、一邊以絹做擋,似躲似藏,公子則亦趨亦緊,兩個人貌離而神和,郎才女貌情意初露,充滿委婉、愛慕、含蓄的情趣之美。
要說金銀幣上還有哪些玉?其實仔細看看,幾乎每一枚上都有「玉」,這便是「國」之「玉」。
「國」的初文是「或」,也是「域」的古字,本意是「邦國」、「封邑」。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代中期對漢字進行規範簡化。據統計,「國」的異體有40多種,其中,「囯」歷史悠久,容易書寫,曾廣泛使用。時任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副主任的郭沫若提議,「囯」裡面再加一個點,成為「國」,既便於書寫,又有「祖國美好如玉」的意思。
以上我們列舉了金銀幣上的很多「玉」,但要說珍貴的玉器最多的地方,還得屬良渚玉器。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圖源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
良渚文化是中國史前時期最為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與紅山文化並駕齊驅,使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到最高峰。而以玉器為代表的出土文物是良渚古城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
玉器主要作為隨葬品出土於分等級墓地,總數不少於7000件,器型包括玉琮、玉鉞、玉璧、三叉形器、冠狀飾、錐形器、玉璜、半圓形飾、柱形器、玉鐲、玉織具、玉紡輪等,以及圓雕的鳥、龜、魚、蟬等動物形玉器。
玉琮是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器類。這種內圓外方,蘊涵著「天圓地方」原始宇宙觀的筒形玉器,是良渚文化的原創器型,是對神人獸面紋所蘊含的神靈崇拜的重要載體。琮也是同時代輻射面最寬、影響力最強的玉器。
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吉祥物之一的「琮琮」,其名字就源於良渚古城遺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
2019年7月6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5處,其中,文化遺產37項、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我國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是良渚文明的中心,遺存類型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華文明國家起源的基本特徵,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學物證。
鳥瞰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圖源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
2006年,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即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自2017年起,「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中國人民銀行自2003年開始發行世界遺產系列金銀紀念幣,至今已經發行了8個項目。
2020年貴金屬紀念幣項目發行計劃中包含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金銀紀念幣。具體發行信息以中國人民銀行公告為準。
良渚古城遺址將中國新石器時代這一被遠遠低估的時代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訴說著來自五千多年前的文明,這不止改寫了中國歷史,也改寫了世界歷史。
新聞素材摘自新華社、杭州日報、良渚博物院等
部分紀念幣賞析摘自《中國現代貴金屬幣賞析》
編輯 | 小金
來源 | 中國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