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也就有了獨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獨立人格,也就不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了。」——維吉尼亞·伍爾夫
《海王》中除了海王的胸大肌,讓我覺得很驚豔的其實是51歲的妮可·基德曼,她一雙會說話的藍眼睛和完美的身材,簡直連美人魚都要嫉妒。
其實,妮可真正的強大之處,不在於她的不老容顏,而是她的神級演技。今天介紹的片子《時時刻刻》,可以說是妮可的巔峰之作,雖然很多人都認不出來是她。
她還憑此片斬獲了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女主角、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女主角,第56屆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等多個獎項。
她飾演維吉尼亞·伍爾夫的女主,為了更符合維吉尼亞的實際形象「很有主見的高鼻子」,妮可全程帶著一個假鼻子演出,以至於很多人都認不出她來。
右:維吉尼亞·伍爾夫 左:妮可·基德曼
如果不了解背景,《時時刻刻》是一部指教你看暈的電影。劇情由三條時間線交叉同步進行,三個截然不同的女主角,分別在1941年英國的維吉尼亞、1951年洛杉磯懷孕婦女和2001年紐約的達洛維太太。
其實,這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的傳記劇情片,1941年英國描述的是她由寫作陷入崩潰,最後自殺的過程,另外兩條線都是她的小說《達洛維太太》中的人物故事。片子呈現的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人寫作的狀態和人生最後時刻的思考和選擇。
維吉尼亞出生於1882年,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女性的地位依然低下,即便是中產家庭的女兒也一樣。她的父親是萊斯利·史蒂芬爵士是文學學者、評論家,自然他也不抗拒讓女兒去上學,讀書,甚至從事寫作。
維吉尼亞的一生也挺坎坷的,她相繼經歷了父母雙親的死亡,她變得抑鬱寡歡,瀕臨崩潰,多次企圖自殺,最嚴重的時候還到精神病醫院療養。而且她還遭受2名同父異母的哥哥性侵,所以一直無法走出陰影。
後來,她遇到了一個很愛她的男人倫納德,雖然兩人之間持續了很長時間的無性婚姻(她有性侵陰影),倫納德依然將維吉尼亞當成自己的女神,陪伴她回到鄉下療養,甚至自己開出版社,為維吉尼亞出版作品。
奈何維吉尼亞不是一般的小姑娘,她雖然成長過程坎坷,但是才華橫溢,而且有獨立的思想和自己的一番見解,她此生一直都在追求自由,甚至是死亡的自由。
在1941年,她最後的精神病發作,面臨崩潰之時,她留下了絕筆信且將自己沉入了湖底。她對自由、對女性存在意義的思考、自殺的傾向也地寫到了她的故事《達洛維太太》中。
你會發現,一個女作者的寫作靈感,來源於她的生活每個細節,她日常生活中跟她筆下的《達洛維太太》也一一對應,她將她丈夫提醒她吃早餐、提醒她上床睡覺、女僕打雞蛋的動作都寫到了她故事人物中去。
《達洛維太太》將人的一生濃縮到一天,一天她就度過了一生。這一天,達洛維太太想為身患愛滋病的詩人(前男友)舉行宴會,她親自去挑選鮮花,她買了詩人最愛的大閘蟹,她為詩人獲得「詩人終生成就獎」而興奮不已。
至於這種喧鬧的聚會於詩人有何作用,她不敢去深思。或許,她不是那麼的愚蠢,只是害怕詩人在靜寂無聲中被遺忘,然後死去。
詩人的存在,根本就是維吉尼亞自己的化身,他們一樣的病態,一樣地失去了親人(一個去世,一個出走),他們痛苦萬般地帶著殘軀,為某個深愛著他們的人而生活著。
故事的最後,詩人在那一天跳窗而亡。維吉尼亞殺死了詩人,也殺死了自己。但是她放過了小說裡那個本來要自殺的詩人母親,一個二胎家庭婦女,讓她拋下兩個年幼的孩子和丈夫,去到異國他鄉當一個孤獨的圖書管理員。
這或許,是她對於女性意識覺醒的期待。以極端的形式,讓她們去追尋屬於自己的自由,不被禁錮於所謂的世俗,作為自己,自主地選擇去過唯一的一生。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配圖/阿V
文字/阿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