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錄在
《繡春刀Ⅱ修羅戰場寫真集》
《繡春刀2修羅戰場》已經上映一段時間了,作為一部以武俠為題材,植根於明末歷史的電影,影片中各位主角所佩戴的武器,為了配合角色的性格和劇情有著不同的設計。這些道具兵器堪稱近年來武俠類電影少有的良心之作,不僅完好的復原了明代兵器的原貌,更在兵器使用的細節上貼近歷史,貼近真實的實戰動作。就筆者看來,對於軍事歷史愛好者來說,影片也是絕對值得期待的明末兵器盛宴。
這裡將逐一為各位讀者解讀電影中涉及的各類兵器。先說說電影主角沈煉所配的繡春刀和弩箭。
▲沈煉-繡春刀劇照
沈煉所配繡春刀是沈煉父親留給他的,與一般的繡春刀相比,刀身有雕花。從刀型設計上,這把繡春刀明顯參考了明代主流的雁翎刀,如此設計有著充分的歷史依據。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出警入蹕圖》中描繪明朝皇帝出京謁陵的盛況,在這幅畫中就藏著繡春刀的形象。
上圖為《出警圖》中距離皇帝最近的三名貼身侍衛,頭戴鳳翅盔,身穿鎖子甲,與《大明會典》描述的佩戴繡春刀的皇帝近衛形象極為接近,其中一名還高舉皇帝御劍。注意這三名侍衛腰間所配腰刀,雖然黑漆鎏金邊的刀鞘被弓囊擋住一半,但露出的一部分仍然顯示出這種刀型有一定弧度,刀尖長而銳利。
上圖為出警圖中頭戴烏紗帽的錦衣衛高級將領,腰上佩刀清晰可見,其刀身彎曲有一定弧度,刀尖銳利輕薄,很明顯屬於雁翎刀的型制。
▲藏品明代雁翎刀
▲沈煉所配繡春刀
至於沈煉所配的另一件標誌性武器——弩箭(下圖),也是一件非常有特色的武器。這種弩箭是一種改良過的連發弩。眾所周知,明朝是一個冷熱兵器大變革的關鍵時期,一些傳統的冷兵器往往也開始逐漸加入熱兵器的元素。電影在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明代武器的這一大背景,在參考了明代的連發弩和明末的一種特殊的火器旋機翼虎銃後,創造了一種錦衣衛專用的一種槍機式弩機。這種連發弩可以說是冷熱兵器時期相融合的一種產物,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長城博物館藏品,諸葛全式弩
▲武備志記載的諸葛全式弩
從上面兩幅圖可以看出,諸葛全式弩是一種可以連發10發箭矢的連發弩。可見沈煉弩箭的前半部分結構是源自這種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連發弩。不過諸葛全式弩也存在重量和尺寸較大,並不適合身懷密令,要求行動迅捷的錦衣衛使用。電影通過參考明代熱兵器,並結合錦衣衛的工作要求,對連發弩後半部分結構的改良,使得沈煉的連發弩既保留了諸葛全式弩的連發優點,也克服其各類缺點。而且電影中對連發弩的後半部分結構也不是無中生有。其原型正是在明末天啟年間已經存在著的一種特殊的三連發火繩槍——旋機翼虎銃,如下圖所示。
▲圖為明朝末年日本仿製的翼虎銃式火器,可見其槍機與電影中出現的冷兵器弩十分相似
翼虎銃使用現代槍機結構,在火繩槍裝填不變的情況下,創造性的發明了三個槍管,能夠旋轉發射子彈,增大了槍枝的射速。但當時的前裝火器也都存在著裝填繁瑣的弱點,往往因為火藥的裝填不便而貽誤戰機。
影片中沈煉的這款弩箭正好取長補短,在保留了連發弩便於裝填、可無聲射擊的優點同時,又採用了可以減輕重量,簡化結構的旋機翼虎銃的扳手和手柄,創造出最符合錦衣衛工作性質的遠程單兵武器。
▲電影中陸文昭、丁白纓所持大苗刀和戚家刀,全刀尺寸較長,需要依靠雙手揮舞
接下來說的是,陸文昭和丁白纓所用的那兩把特別吸引人眼球的雙手刀——大苗刀和戚家刀。不得不說劇組對大苗刀和戚家刀的考證還是下了很大功夫的。現代人對戚家刀多有誤解,很多人將明末清初流行的一種仿倭式單手腰刀稱作了戚家刀,實際這種觀點大錯特錯。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留下了一本著作《紀效新書》,在此書中記載了他所仿製自日本倭寇的一種刀,被他稱作長刀(見下圖)。從外形和尺寸比較與電影中的戚家刀一致。長刀刃長五尺,全長約1.5米。因為刀身較長,只能雙手揮舞,並不適合單手使用。
▲《紀效新書》記載的長刀
這種長刀是戚繼光著述所記載的唯一一把由他本人創製、仿自日本倭寇的刀具,因此可以被稱作真正的「戚家刀」。其原型實為日本鎌倉至南北朝時代,日本國內流行的一種適合精壯豪勇之士使用的野太刀。
▲日本武士使用野太刀的形象(現代復原)
陸文昭所使的雙手長刀應為從戚繼光長刀中演變出來的另一種大苗刀,與仿自野太刀的原戚家長刀相比,刀身弧度較淺,更加趨向直刃。那麼可能有讀者就有疑問了,這一種又長又笨重的長刀兵器,能適合錦衣衛這種需要快速敏捷的工作嗎?其實在抗倭戰爭中,最讓明朝軍隊膽寒的作戰方式就是日本人手持野太刀類的雙手長刀、卻動作敏捷,「跳舞光閃而前」。往往在明軍還沒有回過神來的時候,倭寇瞬間移動到明軍面前,利用其又長又大的刀身揮舞砍殺明軍,這對明朝軍隊造成了很大的損傷。戚繼光作為一代戰神,自然也見識和學習到了日本武士這種「跳舞光閃而前」的能耐,也就是說戚繼光所創造的長刀,它的作戰要求就是需要士兵身手敏捷,手持大刀亦能快速機動進入敵人的防守盲區,大肆收割敵人的生命,可以說這正是適合錦衣衛作戰的萬勝利器。
電影中,陸文昭還有使用一種較為短小的武器「鐵尺」。相信這種武器觀眾並不陌生,因為明代這種武器傳入日本,被日本稱作「十手」或「筆架叉」。這種武器形象多次在動漫和好萊塢電影中出現,如童年的回憶——動漫《忍者神龜》中的拉斐爾就是一副雙手持著筆架叉的形象。
▲電影中陸文昭使用的筆架叉
鐵尺的雛形起源自唐宋。當時王公大臣和民間,流行將鐵尺作為饋贈之物以示勉勵努力勞作。傳到明清時期,鐵尺演化為一種武器,在南方地區的民間武人之中流行。鐵尺短小精悍,可以兩手皆持鐵尺,無刃的尺身能在格擋中破壞對手刀劍的刃部,其兩側U型護手還能別住對方的武器。在狹小空間使用時具有很大優勢。明代錦衣衛為了方便入室抓捕犯人時搏鬥,也經常攜帶這類短小武器。
接下來要說的是錦衣衛裴綸所使的武器——棍刀。這種武器平常是棍子的形態,棍中有刀,可以相接成長武器。大家可別小看這種武器,其實它也是大有來頭。
▲電影中的「棍刀」
這種棍刀起源自明代軍陣上使用的一種重擊武器「大棒」,也被叫做夾刀棍。當時的明軍士兵經常面對北方遊牧騎兵的威脅。為了讓明軍步兵在軍陣配合中將遊牧騎兵擊打下馬,需要一種結構簡單易於製造的重擊武器,於是「大棒」應運而生。
▲明代兵書《武備志》所記大棒
大棒並非簡單的一根木棍,而是在棍頭上夾有刀刃,全長七尺,重三斤八兩。這種軍用武器經過演變,就形成了民間武人所使用的奇門兵器——棍刀。它既可以結合到一起作為長柄武器使用,可以刺可以錘擊敲打,又可以拆卸成較短小的武器在狹小空間使用,方便錦衣衛在室內格鬥。
▲劇中人物丁翀
▲丁翀所配的藤牌和單手短刀
有長就有短,既然有刀棍,自然也少不了著名的刀盾。影片中丁翀的藤牌和單手短刀就是其代表。刀盾兵可謂是最為古老常見的兵種,到了明清時期,藤牌配單手刀依然為明清兩代軍陣常見的配置,戚繼光著名的鴛鴦陣中也配置了兩名藤牌單刀手作為殺手使用。通常藤牌手會肩負軍陣中掩護長矛兵、弓弩手和火槍手的責任,而且責任重大。一旦他負責掩護的士兵死亡,藤牌手往往會依據連坐法而被處死,所以藤牌手會奮勇爭先力保戰友不受傷害。
▲紀效新書所記藤牌手形象
藤牌通常用藤條製作,有時會在藤牌表面蒙皮。這樣製作的好處是重量輕盈,防禦力卻非常優秀,「以藤為牌,銃子雖不御,而矢石槍刀皆可蔽」。
▲清代虎衣藤牌兵
清代更有一隻專用藤牌單刀的虎衣藤牌兵,在清代歷次戰爭中立下無數功勞。如抗擊沙俄侵略的雅克薩之戰中,福建虎衣藤牌兵在江面上截擊乘船順江而下支援雅克薩的俄軍,殺死三十多名俄軍而無一傷亡。
▲《繡春刀》裡的狼牙棒
常見兵器之外,自然也會有一些奇形兵器。丁泰的狼牙棒就是很明顯的代表。狼牙棒是古代中西方均有使用的一類重擊武器,大約遠在石器時代就開始使用了。當時的原始人使用動物的下顎骨製作原始的狼牙棒,用於狩獵。
狼牙棒製作簡單,通常它的型制是在棍棒上布滿尖刺鐵釘,即使被其擦到皮膚,人也會被倒刺刮成重傷,連血帶肉一起刮下。而即使敵人身穿重甲,也會被勢大力沉的狼牙棒砸得口吐鮮血。《武備志》載:「取堅重木為之,長四、五尺。異名有四:曰槍、曰杵、曰杆、曰棒。植釘於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狼牙棒型制不一,即有短器,也有長柄兵器。短柄長度1米,長柄2米左右。無論馬上騎兵還是步兵均可使用。因釘刺形似狼牙故名「狼牙棒」,也有叫藜棒。
▲武備志記載的狼牙棒
▲鄭掌班使用的流星錘的劇照
▲《武備志》中的流星錘
與笨重的狼牙棒所相映成趣的,可能就是鄭掌班手中那靈動的流星錘了。流星錘也是一種奇門兵器,也叫飛槌,與繩鏢等兵器均屬於軟器械中的一種。遠古時代,人們用藤索系上石頭製作成飛石索,在狩獵中將其拋出打擊獵物,這就是流星錘最早的應用。
這種兵器便於攜帶,也可藏在袖中,也會被當做暗器使用,其運用可以分為甩打、劈打,乘人不備突然拋出或抓繩索甩出,通過槌頭的重擊效果傷人。其錘有瓜形、多稜形、刺球形、渾圓形等,大小如鴨卵,錘身末端有象鼻眼,用於串連環。現代武術中還仍然保留著流星錘的各種操練法。電影中的設計還在另一端增加了匕首,將流星錘與繩鏢結合起來使用更加威力無窮。
▲電影中的流星錘
▲《繡春刀1》中趙靖忠使用鳥銃
很多讀者可能還記得在電影《繡春刀1》片尾,聶遠飾演的趙靖忠在樹林中用鳥銃伏擊沈煉的片段,從傾倒火藥、安裝火繩、引燃、瞄準、擊發射擊,電影表現的鳥銃操作每一步的細節堪稱完美。
這就是最後要介紹的一種自明代開始引入中國的火器——「鳥銃」。
▲電影中鳥銃設計
明代的鳥銃源自歐洲發明的火繩槍。1521年(明正德16年),葡萄牙人入侵屯門,爆發了屯門之戰,廣東海道副使汪鋐指揮臨時招募的民兵在屯門地區抗擊佛郎機(當時葡萄牙被稱作佛郎機)。葡萄牙人攜帶著當時歐洲先進的火繩槍、佛郎機(一種後裝滑膛炮)等火器,卻不料仍然被明朝擊敗。汪鋐繳獲了葡萄牙人的火器,並通過招募工匠迅速仿製了火繩槍和佛郎機,其中的火繩槍被明人稱作鳥銃。到了嘉靖時期,日本倭寇入侵東南沿海,日本同樣通過葡萄牙人學會了火繩槍的製作,明軍繳獲倭寇的火繩槍後結合汪鋐仿製的火繩槍,形成了明清兩代廣泛裝備軍隊的鳥銃。因為火力迅猛、精度良好可以擊飛鳥,故稱「鳥銃」。
《繡春刀》影片中一直出現明代最有代表性的熱兵器鳥銃,這也是說明其對明代歷史背景的認真考證。最後作為冷兵器愛好者,希望《繡春刀2修羅戰場》能大賣,這樣才能帶動更多影片製作方認識到對歷史兵器細節把控的重要性,如果這部電影只是叫好不叫座,那才是中國古代題材電影的悲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李夢陽,文章收錄在《繡春刀Ⅱ修羅戰場寫真集》。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