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半夜看完了《大秦帝國之崛起》,看完之後,意猶未盡。
電視劇和正史總歸有出入,劇裡面都在說黑了範睢,美化了白起,女性角色以及感情線的出現著實莫名其妙也毫無必要,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電視劇還是秉承了老秦人的優良傳統,劇本,服裝,演員,都非常出色,除了個別戰爭場面因為沒有經費顯得有點寒酸,其他都做得極好,不愧是被央視表揚的電視劇。
看完全劇,我真的非常佩服昭襄王嬴稷,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優秀牛逼的君王,在他手裡,秦國文臣武將輩出,大名鼎鼎的戰略家範睢,提出遠交近攻的國策,驅除母系貴族,廢太后、穰侯、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幫助昭襄王鞏固君權,殺伐決斷;白起,戰國四大戰神之一,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士兵40萬,韓楚之戰殺敵24萬,五國的死神,秦國的戰神,為昭襄王開疆拓土,使得秦國做到了名義上的統一,為三十多年後曾孫子嬴政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本劇也主要圍繞宣太后母家、範睢、白起和昭襄王的故事展開。
在劇中,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明顯是對昭襄王有所壓制的,很多事情昭襄王都要先來問過母親和二舅公的意思,才能下旨做事。這個時候,範睢從魏國來到了秦國,來到了昭襄王的身邊。範睢實在是太能體察王的心思了,他在了解了一些基本情況後,一語中的,說出了昭襄王內心的想法,指出,當務之急就是要廢了太后、驅逐穰侯,掌握君權,昭襄王餵魚的手僵在了半空,他沒有發火,只是靜靜地反問範睢為何要離間寡人親人,範睢知道秦王有意,乘勝追擊勸說,讓昭襄王感覺找到了知音。範睢就此發跡。
有一場戲我覺得很精彩。昭襄王召見大舅公羋戎,二舅公穰侯和客卿範睢商量如何處理義渠王的事情,順便把消息放給了宣太后。要知道義渠王和宣太后曾經是夫妻,並育有一個孩子,這讓秦王心裡一直心存芥蒂,他特別想廢除義渠,但又擔心事關母親,畏手畏腳不敢出手。
一開始昭襄王就是在合眼假寐,待下人來報說太后來了,他這才裝模作樣道:「各位議議吧。」事情太過棘手,無一人發言,昭襄王大怒,一拍桌子,呵斥道:「家事國事就這麼分不清了嗎!!」這句話,既是說給這三個人聽,又是說給旁邊的宣太后聽,果然,宣太后聽到了,臉色當即就不好了,和身邊的人說走吧,那人問,太后怎麼不多聽一會,宣太后說,都聽到了,還聽什麼。
兒子的用意,她一早就知道了。之後,宣太后一直沒有召見昭襄王,母子開始產生了隔閡。
但是,宣太后不是一般人,她其實腦子很清楚,她是一國太后,代表的是秦國的利益,她心裡早就知道,義渠不除,她的稷兒是不會放心的,也的確,義渠王不忠心,居然想聯合他國滅秦復國,觸碰了秦國的底線。宣太后假意滿足了義渠駭的要求,更是讓他在惠文王住過的玉池封君,給足了面子,同時也麻痺其戒心,最後,宣太后殺了義渠王,義渠最終改為郡縣。
昭襄王最終是知道了母親的用心良苦,那一集昭襄王跪在母親宮門前好多次,宣太后就是不見,只是故意和身邊的人談論起義渠,「要說殺了義渠,先王更應該殺他,連先王都不殺,就是因為一個小小的義渠不如東出重要。」跪在門口的昭襄王怎麼會聽不見?明白了母親的用心,自覺傷了母親的心,多次求見無果,卻等來了一紙帛書:「稷兒我兒,往後為娘再不議論國事,全憑稷兒一人做主一人擔當,無須再來問我。」同時也支持昭襄王處理娘家人,她放手了。
秦王問太后還說了什麼,侍從說就這些,我看見他面無表情,只說改日再來看娘,並鄭重磕了頭。第二天,秦王迅速下旨,讓兩個舅舅立馬回到封地去,不準停留於鹹陽。
果然,氣焰更大的二舅公穰侯不幹了,向太后訴苦,說自己扶助外甥繼位有功,怎麼能如此絕情;後來秦王的兩個兄弟涇陽君、高陵君也來了,說大哥親近小人範睢,疏遠母族親人,竟然請求宣太后廢除嬴稷,另立新王。宣太后驚呆了,她只先穩住了弟弟兒子,說再想想。
馬上,秦王安插在宣太后身邊的人就報密了,「..意圖謀反,太后猶豫未決。」嬴稷看後,又氣又恨,笑得非常無奈。
宣太后明白,只要自己不死,母家的人一個都不會老實,這對她的兒子來說無疑是一個定時炸彈。她也面臨著艱難的抉擇:如果死死靠著她的稷兒,無疑是捨棄了姐弟之情和母子之情,穰侯羋戎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高陵君涇陽君都是親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果只顧全自己,她更捨不得稷兒,二人一同赴燕國為質,共患難,共榮辱,稷兒在她心裡似乎更重要,況且昭襄王已經長大成人,頗有雄心壯志,是個好君王,她更不能舍。
最後,宣太后選擇絕食自盡,慢性自殺,讓稷兒放心,也讓家裡人死心。我很感動於宣太后最後白髮蒼蒼囑咐昭襄王的一番話,說「天氣冷了要穿衣,要好好吃飯,切莫勞神傷身,多多休息..」就像一個普通母親擔憂自己的兒子,那一刻他們不是君王與太后。很快,宣太后去世,兩個舅舅各自回到封地,老死,封國沒收,重新變為秦國郡治。
歷史上,《戰國策》說秦昭襄王嬴稷一直是掌權的,「母不能制,舅不能約」,但是電視劇塑造的母子情真是讓我動容。那種君權與親情的博弈,兒子演了一場戲給母親看,母親同樣也演了一場戲給兒子看,多麼巧妙的劇情!
帝王家,註定不會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為了秦國,為了大一統,君主很多東西都要捨棄,哪怕是血濃於水的親人,該殺就要殺,威脅到了君權,沒得商量。那種掙扎,那種矛盾,我一直在想,為王之路,太不容易了。大結局裡,昭襄王最終也迫不得已殺了範睢和白起,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榮耀屬於他,情誼卻不屬於他。
王的身邊,沒有真正貼心的人,臣子聽話,是因為畏懼,獲取地位錢財,君信臣,也完全是因為臣可用,都是各取所需,用完了就要丟掉。
白起之死,是因為他心裡的第一位是秦國,第二位才是君王。昭襄王聽信了範睢進言,長平之戰後速速撤兵,不讓白起攻打邯鄲,白起多次請求讓昭襄王乘勝追擊,卻都被駁回。趙王本要割讓城池求和,卻毀約不履,秦王被耍,大怒之下發兵攻趙,白起卻拒絕帶兵,說戰士尚未恢復生息,此戰必敗,忤逆了秦王心意。到後來秦王幾次上門請白起帶兵,白起一個勁和秦王講道理,堅決不肯。
這讓昭襄王怎麼想?我也在思考,這到底是對是錯,毫無疑問,秦王白起徹底反目了。
「武安君,你若不去,寡人從此恨你。」
「白起不會明知故犯,不會拿我大秦戰士的生命兒戲。」
秦王最終憤然離去,下旨將白起貶為士卒,遷往陰密,君臣離心。最後,白起被昭襄王用穆公劍刺死於杜郵。
範睢在這部劇裡就是小人的形象(編劇是有多討厭範睢),是範睢受了趙國大夫樓緩的禮物,擔心白起奪了邯鄲功勞一大再大蓋過自己,因此權昭襄王不要支持出兵,造成了後面一系列的悲劇。我很矛盾,範睢是絕對不算是忠臣,國事當前,他計較的是自己和白起的地位高低,但是聰慧如昭襄王,他自己都說範叔是真小人,卻一直重用。
那麼問題來了,像面對如此英明的君王,一個處於戰時狀態的國家,是學習範睢呢?還是學習白起?
最後的最後,範睢舉薦的河東太守王稽丟了河東,被秦王論罪,斬首處置,卻對範睢網開一面,賜毒酒留全屍。範睢感激涕零,問秦王為何不像對白起一樣賜死他,秦王說:「因為你自始至終忠的都是寡人,白起,他不是。」
很多人都說昭襄王晚年昏頭了,但是不可否認,臣子的第一本分就是忠於君王,聽命於君王。白起倒好,一根筋,敢和昭襄王爭執,硬要分個高下,況且白起在軍中威望太高,故將舊部遍布於軍隊,甚至說,他沒有造反的心,但已經有了造反的能力,威脅到了君權,犯了大忌,焉能不死?
君、相、將,這三角,真是亦堅亦破,武將遠離政治中心,若朝廷無人支持,文官多詆毀一句,再加上君王沒有足夠的信任,簡直是必死無疑。
可是,怎麼會有永恆的信任呢?
昭襄王用範睢,是因為範睢始終把秦王放在第一位,他的利益就是秦王的利益,他是一個聽話的臣子,這一點,白起比不上他。白起也算死得其所,求仁得仁,亦復何恨?
歷史上,白起沒那麼被動,坑殺趙人也是說坑就坑的。據統計,戰國兩千萬人口,白起幾乎就殺了一百多萬人,他沒有電視劇裡那麼高大;範睢,更是複雜,電視劇卻把他平面化了,範睢對秦國的功績不止一點點。
總之,秦王嬴稷塑造得是最好的,演員張博拍攝此劇時只有29歲,聲臺形表,樣樣俱佳,將這個複雜的角色演繹得相當精彩!
特此聲明:本文只是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的觀後感,不是歷史向。
文/朗朗宵月流
*圖片出處:
1.正文插圖:
/演員張博26歲時拍攝電視劇《三國》,飾演吳王孫權
/原圖@b站up主【文德皇后郭女王】剪輯作品
/修圖@朗朗宵月流
2.封面圖:
/演員張博微博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