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慶雲
11月16日夜間,電視劇《最好的時代》湖南衛視青春進行時劇場三集首播。該劇由陳星旭、胡冰卿等青年演員主演,更是有王學圻、李幼斌等老戲骨加持,演員陣容可以稱得上強大。該劇以中國高鐵建設當中的一家集團為背景,呈現中國高鐵速度,核心情感是非常值得認可的。不過,從具體的創作而言,《最好的時代》離真正的致敬還有很遠,套路化的愛情偶像劇敘事,過分冗長。
先說說《最好的時代》「致敬高鐵」的題材優勢。這部電視劇當中,選擇江車集團作為敘事背景,呈現的是中國高鐵設備和高鐵技術的出口能力等等。我們的電視劇作品當中,少有這類題材內容。所以,《最好的時代》在題材方面,獲得領先優勢。而劇情當中,角色們都帶著一股要讓中國高鐵走出去的決心與工作精神,這是非常值得點讚的。這也是能夠和觀眾視線共情的。祖國之強大,正是我輩之夙願。
題材優勢之外,其實應該重新審視劇本創作。一部優秀的作品,不是說我展示優勢題材,我自己就是優勢的。真正優秀的劇本,尤其是現實主義風格的劇本,需要非常「強大的採風能力」。比如說,電影《上甘嶺》是如何劇本創作的呢?2019年,央視電影頻道播出了關於這部電影的專題片內容,《上甘嶺》編劇採訪了100多位親歷者,並且做了20萬字的筆記之後,才開始創作劇本。
您想想,一部電影,時長不過是兩個小時,卻在20萬字的採訪筆記的最大前提下創作劇本。反觀我們當下很多「現實主義」的電視劇劇本創作,真的做實地採訪嗎?還是在書齋當中,打著現實主義的旗號,憑空捏造呢?《最好的時代》在劇本層面上的問題,是我們當下現實主義創作當中的普遍問題,那就是搞書齋創作,不搞深入的實地採風。
這類現實題材,為什麼要採風採訪呢?就是要發現真實的矛盾衝突,為觀眾展現真實的內容。矛盾衝突的不真實,或者說爛俗,就會讓這部電視劇作品失真。我們回到《最好的時代》這部電視劇作品當中來,它真實嗎?
衡量它真實與否的最重要標準,就是看電視劇劇情當中,呈現了多少和高鐵有關的矛盾梗。這些梗,不是編劇可以憑空捏造的,是需要真實採風觀察的。現實主義創作的好處就在於,編劇只要胡編亂造,一定被觀眾一眼就看出來。《最好的時代》前三集當中,真正和高鐵有關的矛盾梗,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展覽機車的線路被人破壞,造成了整個機車系統的失控。
三集內容,只有一個核心矛盾梗,這樣的劇情,於現實主義層面講,過分單薄了。觀眾需要更多的有關真實高鐵出口情況的矛盾梗,而編劇無法提供這些矛盾梗,這就造成整部電視劇的懸浮。為了讓劇情更多,《最好的時代》劇本創作當中,至少在前三集當中,充斥著大量的人物情感內容,讓感情戲去填充核心矛盾梗的不足。這是非常可怕的一種創作方式,是典型的不負責任。
尤其是第三集的劇情當中,近50分鐘的劇情內容,女主角被各種人找去談心,男主角更是對女主角各種不接觸式的秀恩愛。這種編劇創作方式,其實已經背離了劇作的「致敬高鐵」的核心初衷。我們的工程師們,沒有那麼矯情,高鐵建設當中,也沒有那麼多的兒女情長。劇作之所以將大把的時間放在愛情戲份上,實在不過是掩蓋自己採風素材的不足罷了。
這是以往爛俗劇的典型創作模式,一切皆可成為戀愛劇。對於現實主義的題材內容,這種用愛情戲份濫竽充數的模式,千萬要不得。男主各種耍帥,女主各種哭哭啼啼,這種模式,不宜放在一部「致敬高鐵」的作品當中。顯然,對於高鐵題材,創作起來確實有難度,但最大的難度不是怎麼寫故事,而且怎麼深入採訪,找到真實具體的矛盾梗。
比如說,首集當中,女主研究機車,半路壞掉了,竟然是一群工人和女主這位工程師推車。美則美矣,確實萬眾一心,但一下子把大家的智商降低到負數級別了。這就是典型的不採風。我們的機車壞在半路上了,用不著推車,牽引車早就準備好了。再說,真的應該讓編劇們去推一推火車,省的他們繼續無邊無際的吹牛皮,看看火車是不是推的?
採風者,就是要找真正的矛盾衝突,找和致敬內容有關的素材,不能把書齋創作當中的爛俗偶像愛情劇那一套直接嫁接。現實當中,編劇們獲得的費用最低,甚至於還不如劇組的場記報酬高。這麼低的稿酬,也只能用水詞水橋段充斥,去濫竽充數了。提高編劇待遇,提高編劇實地採風的便利,讓優秀的編劇真的能夠三五年甚至五六年創作一部劇,能夠有大把的採風時間才是。像《最好的時代》這樣的劇作,編劇至少應該在「江車集團」真正生活幾年,才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