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還剩不到9天時,內地年度票房以440.72億超越去年440.69億的總成績,全年KPI終於有驚無險的完成。然而年度總票房600億的「小目標」早已破滅,但對於電影而言,背後背負的資本壓力卻不是想卸就可以卸的。
賀歲檔作為一年中最後一個重要的檔期,各大影視巨頭的「王牌」紛紛壓軸出場。每個「王牌」的身上都有著沉重的「業績重任」,例如《長城》和樂視的業績對賭、《鐵道飛虎》和微影時代的10億保底、再例如《擺渡人》對於阿里影業的突出作用。然而在國內大眾影評最具代表性的豆瓣電影上,《長城》只有5.4分、《鐵道飛虎》只有4.9分、《擺渡人》更是歷史性地爆出冷門,豆瓣評分只有3.8分。
作為阿里影業的首部主控主投作品,王家衛、梁朝偉以及金城武的「三巨頭」聯手卻換來如此差的口碑,這一點讓人意料不及。但據影迷對娛樂獨角獸爆料,《擺渡人》在一天之內豆瓣評分變化幅度較大,而且今天零點場以後,集中放出了大量一星的豆瓣評分,疑似慘遭水軍惡意攻擊。
1、《擺渡人》遭遇兩極評價,豆瓣評分疑似被極端攻擊?
電影本身就具有較大的個人差異,每個人的文化素養、藝術修養、對於電影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所謂的「五星好評」和「一星差評」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而被所有人所認可並不現實。但是在賀歲檔,豆瓣卻站在了風口的最前沿。
《長城》上映,電影遭到了豆瓣的「極端差評」,且大多集中的攻擊點主要在於:故事簡單、人設崩塌、演員演技差的離譜。而定位為一部「世界爆米花」,豆瓣的「攻擊靶心」的確是電影創作較為容易忽略的地方。作為一部商業片,電影的創作重點必然會適度向視覺特效以及明星的粉絲效應來傾斜,然而觀眾對於這樣的做法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一些影迷聲稱「張藝謀不再是拍《活著》的那個張國師」,而很多極端差評的背後大多是觀眾將自己的觀影期待調的太高,而希望越大則失望越大,最終將所有的失望都變成了直白的惡語攻擊發洩在豆瓣評論中。
《擺渡人》和《長城》的情況類似,同樣定位於一部商業片,只是前者主打特效後者主打喜劇;張藝謀是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導演之一,而王家衛則是國內影迷最為喜歡的文藝片導演之一。與影片風格相近的是在國慶檔由張嘉佳編劇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且豆瓣評分也只為5.4分。雞湯+MV是這部電影被吐槽最集中的評語,而正是因為這部影片口碑不佳,讓很多影迷在《擺渡人》預告片出爐後就有所擔憂。
的確,這類電影有著「流量派」+「挖坑派」的雙重屬性。經歷了幾年的爛片洗禮,目前的電影觀眾對於「爛片」的忍耐度幾乎為零,而影片如果稍微偏重於「票房收割機」的類型,希望靠著卡司和情懷來一次「海底撈」,有很大可能會觸碰觀眾的敏感神經,從而讓影片口碑遭到較大的傷害。
但是電影畢竟還有王家衛,更何況在宣傳中,導演張嘉佳宣稱自己得到了「王家衛親授三年」的霸氣宣言,而電影主打的「王牌」恰恰在於電影的主創配置,王家衛監製張嘉佳執導,:梁朝偉 +金城武 + 陳奕迅等眾多明星出演。
從貓眼專業版數據得知,這部電影在今日的預售票房是同日開畫《鐵道飛虎》的三倍之多,而且38.2%的最高排片比開畫也貢獻出了近一半的票房佔比,從票房表現上來說絕對稱得上合格。在貓眼專業版的觀眾評分中也有7.6分的表現,好於38%的電影,好於40%的喜劇片和47%的愛情片。
但是從豆瓣的評分來看,有超過一半的影迷僅僅給出一星。的確,「曖昧」的鼓勵爛片當然是不妥的行為,但是電影「一星差評」主要集中對於導演和演員的攻擊,且在一定程度上部分評價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有人懷疑遭到了「豆瓣水軍」的極端攻擊。
2、《擺渡人》首度現身,阿里影業的「年度大考」
《擺渡人》改編自暢銷作家張嘉佳作品《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一個短篇,2014年,王家衛決定將《擺渡人》搬上銀幕,而且從影片配置來說,的確過於豪華。梁朝偉、金城武、陳奕迅、楊穎、張榕容、杜鵑、熊黛林、大鵬、馬蘇、崔志佳、賈玲、李璨琛、柳巖聯合出演、李宇春友情客串、鹿晗特別出演。甚至一些影迷在電影上映前便喊出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豪華版」的聲音,而從影片配置不難看出,阿里影業非常渴望這部影片「一炮而紅」。
這部電影是阿里影業更名後的首個電影項目,也是阿里巴巴集團進入文化影視娛樂領域之後第一部擁有全面主控權的電影產品。但如今的阿里影業雖然背靠阿里大集團,但卻連連出現虧損的聲音,2015年上半年,阿里影業虧損1.5億元,到2016年同期,虧損更是達到4.66億元。
阿里影業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娛樂影視公司,近年來旗下的淘票票成長迅速,成為了在線售票平臺的重要一極。而阿里影業眾多的文娛版塊布局都緊密的將娛樂和大眾聯繫到了一起,但這一切的關鍵核心還是要回歸到內容製作方面,只有在內容製作上持續的發力,才能將這一切功效發揮到最大。
隨著《擺渡人》上映,阿里影業的內容製作業務由起步階段進入成長階段,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阿里影業公布了《激蕩三十年》、《徵途》等17部影視劇的製作計劃,這將是阿里影業未來幾年的內容製作的主力。而史匹柏來華也與阿里影業達成了合作協議,再加上阿里影業A計劃今年先後投資了《在碼頭》、《酥油》等新人導演的作品,可以說《擺渡人》是檢驗阿里影業在內容製作上的「先行軍」,而這部影片的成績直接關係到阿里影業在阿里集團大文娛布局中的地位。
3、賀歲檔背後的資本亂戰:10億票房成幻影
近年來,保底發行在中國大行其道,一方面可以讓電影在上映之前快速回本,另一方面卻也讓電影掉入了資本旋渦。在保底發行的壓力下,票房造假事件層出不窮。
最典型的在於春節檔《葉問3》票房注水事件遭到了廣電總局的嚴查整治,雖然整個影市風氣有所好轉,但即便如此,出現此類現象仍然無法避免。11月開畫的焦點之作《我不是潘金蓮》,上映之初便背負著耀萊影視的5億保底,結果大盤驟冷且影片「處處設坑」,想要達到5億保底十分艱難。近日,面對《長城》、《羅曼蒂克消亡史》等眾多勁敵,該片在排片佔比不足1%的情況下,仍有著超過40%的上座率,很多網友表示十分可疑。
而今年的賀歲檔,目前「國產電影三叉戟」都背負著不同的「資本」命運:樂視危機剛過不久,而《長城》除了樂視危機外,還有樂視影業5.2億業績承諾的壓力;《鐵道飛虎》則在上映之初剛剛和微影時代籤署了10億的高額保底協議;《擺渡人》則考驗能否成為阿里影業首個「爆款」。
可以說,這三部電影都是衝著10億票房「出發」的,但目前的大盤熱度遠遠達不到電影的剛需。由此一來,必然會有影片票房撲街。而對於觀眾而言,並不會關注電影背後的資本意義,所關注的只是電影的口碑以及卡司。觀眾得知一部電影的好看與否,只要在於好友相傳或者一些網際網路信息,而豆瓣則是目前國內較為權威的電影評分網站。豆瓣低分,的確容易拉低觀眾的印象分甚至會讓一部分觀眾打消觀看這部電影的念頭。
普通觀眾深知這一點,對於電影公司來說,更是如此。由此一來,電影遭到「惡意抹黑」並非沒有可能,但這也並不是完全忽視電影質量不佳的主要藉口。只是電影淪為了資本亂戰的「金融遊戲」,那華語電影想要摘掉「爛片」的帽子似乎還有更遠的距離。
http://news.zol.com.cn/621/6213241.html news.zol.com.cn true 中關村在線 http://news.zol.com.cn/621/6213241.html report 5655 在2016年還剩不到9天時,內地年度票房以440.72億超越去年440.69億的總成績,全年KPI終於有驚無險的完成。然而年度總票房600億的「小目標」早已破滅,但對於電影而言,背後背負的資本壓力卻不是想卸就可以卸的。賀歲檔作為一年中最後一個重要的檔期,各大影視巨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