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09日 08:21 來源:北京青年報
參與互動英國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將於明天結束在北京的演出,這也是自去年11月18日《劇院魅影》作為天橋藝術中心開幕大戲首場演出以來的第64場。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演出主辦方了解到,在64場演出中,平均每場上座率達到95%以上,而最後這一周的演出票更是早早就售罄,一票難求。演出總票房達到7200萬元。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在京城演出市場掀起了一陣熱潮,創造了北京音樂劇演出市場的一個奇蹟。
其實,北京音樂劇演出市場此前一直有些低迷。儘管國外的原裝音樂劇引進過《貓》、《媽媽咪呀》、《髮膠》、《吉屋出租》、《人鬼情未了》等,也有過中文版《貓》和《媽媽咪呀》的演出,更有一些中國本土的原創音樂劇誕生,但都沒有達到此次引起的轟動效應。
一部《劇院魅影》給中國音樂劇演出市場帶來了什麼啟示?
抱憾結束演出 加場已經來不及了
北青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音樂劇《劇院魅影》在演出前期的售票並不理想,以至於演出團隊沒敢貿然增加場次,火爆之後再加場已經來不及了。
《劇院魅影》的演出票在演出幾個月前就開始銷售,臨近演出,除了前幾場演出票售罄,後面的場次仍有較多的餘票。首演一周後,口碑相傳奠定了後面演出的基礎。在《劇院魅影》開演後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情況,由於吊杆機械事故,演出中途不得不停下來修理吊杆。然而,由於事故之前的演出達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在修理的半小時左右時間裡,觀眾沒有退場也沒有尖叫抗議,而是平靜地等待修好吊杆繼續演出。為什麼觀眾願意等待繼續演出?因為事故前的優質演出給了觀眾坐等演出繼續下去的信心。對於北京站的《劇院魅影》演出,觀眾在網絡上有很多評價,一位叫「天籟之魅」的觀眾說:「演出圓滿落幕,天橋藝術中心的音響效果很好,魅影神出鬼沒的環繞聲迴蕩在偌大劇場四周,真切可感。演出的每一個角色,從主角、配角到舞蹈演員,都有各自的亮點,儘管我對該劇已經爛熟於心,但這次亞洲巡演還是給我帶來不一樣的震撼,甚至身邊觀眾真的在結尾痛哭流涕,戲劇的意義至此便已達到。」
國內劇能省就省 賺錢反而不容易
提到在北京演出音樂劇,不能不想到中國原創音樂劇努力多年都沒有特別像樣的劇目凸顯出來,如今,已經演出近30年在18個國家演了6.5萬場的《劇院魅影》來了,為中國本土音樂劇發展再次立下了一個參照。
什麼是標準的音樂劇現場演出?《劇院魅影》靠的就是音樂劇現場演出所有環節的高標準一個不能少。以現場樂隊伴奏為例,按照國內一些演出主辦方的思維,賺錢是第一目的,音樂劇的演出能省就省,現場樂隊伴奏就常常在節約成本的行列中給卡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用伴奏帶卡拉OK式的演出。而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經典音樂劇已經演出幾千幾萬場了,完全可以也用伴奏帶代替樂隊,但是,他們尊重現場演出的藝術規律,所有的環節高標準一個不能少,現場樂隊更是要選擇高水準的。於是,在北京演出的《劇院魅影》早在半年前就由音樂總監在國內招募樂隊成員,經過選拔成立了一支由12名中國演奏家和4位外籍演奏家組成的精良樂隊,廣州和北京的100場演出,他們每場都在音樂總監的指揮下擔任現場演奏,他們與號稱「小麵包」的魅影扮演者布萊德·裡特爾合作默契,使得這位有2000場演出經驗的魅影盡情發揮他的演技,而這是卡拉OK伴奏帶伴奏所不可能達到的劇場藝術效果。音樂劇用伴奏帶伴奏演出,這是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演出中永遠都不會做的,因為一旦做了就會被認為是音樂劇現場演出的恥辱。因為他們認為,藝術是第一位的,觀眾是第一位的,而錢是排在藝術和觀眾後面的。沒有了藝術的本真,沒有了觀眾的認可,想賺錢也難。
北青報記者還了解到一個情況,原版《劇院魅影》曾經兩次到上海演出,但是當時的巡演版本還沒有今天的巡演舞臺機械化程度高,由於上海大劇院舞臺不能打眼,地下迷宮場景的蠟燭是從舞臺兩邊推上舞臺的。而幾年後,《劇院魅影》巡演版舞臺技術提高了,這次北京演出,演出團隊在舞臺地面加上了個十釐米高的夾層,這樣人們在地下迷宮看到的魅影與克裡斯汀乘坐小船劃上舞臺時,蠟燭就可以從地下緩緩升起。北京的演出版本更接近倫敦西區的原版駐場演出。在我們國內的一些音樂劇製作中,賺錢是第一位,因此在舞美上,在製作上,甚至在演出形式上,成本能壓縮就壓縮,完全不顧現場演出的藝術感受,也為藝術上造假提供了可能性。而《劇院魅影》做到精益求精,經過近30年數萬場的演出,藝術品質依然一流。藝術的高標準才能帶來可觀的票房收入,這已經成為國際音樂劇人的共識。中國音樂劇人總是感嘆沒有好作品,西方音樂劇人對藝術的態度才是最應該借鑑和學習的。
寫劇負重太多 觀眾卻不是第一位的
今年是音樂劇《劇院魅影》首演30周年,很多人怎麼也想不明白,30年後《劇院魅影》為什麼依然能夠打動觀眾?為什麼還會有觀眾每每看到最後都會眼含淚水?其實,只要看看觀眾在網上的評論就會明白。一篇《我與魅影》的觀後感寫道:「昨晚演員們的表演和歌喉震撼人心,劇中每一句旋律都扣人心弦,觀看中呼吸都不敢大聲,怕破壞了這音樂。而歌唱結束時的歡呼卻如雷貫耳,無法平靜,不忍離去。」韋伯打造這部音樂劇時,就是從巴黎歌劇院的傳說開始,一直想著這個題材搬上舞臺觀眾怎樣才能看懂,於是,才有了這個講述人性的精彩故事,把人性中親情、愛情等用獨特的戲劇結構闡釋出來,因此贏得了最普通觀眾的喜愛。而在我們國內的一些音樂劇,在創作初衷上有為政績的,有為掙錢的,有為跟風的,很少有人把為普通觀眾放在第一位。呈現出的作品,要麼負重太多,要麼高高在上只迎合領導,要麼粗製濫造不尊重藝術規律,一些音樂劇從創作初始就沒有想過如何讓普通百姓看懂。《劇院魅影》則調動了一切藝術手段,就是要給普通觀眾講明白這個關於巴黎歌劇院的傳說故事。
高水準的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即將結束北京的演出,下次什麼時候再看到還很難說。打造我們自己本土的優質音樂劇演出才是長遠之計,但是,中國音樂劇應該怎麼辦?文/本報記者 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