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迅 通訊員 聶文聞 吳立志 陳有為 彭錦弦 金煦
53歲的劉強(化名)是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艱難治療後核酸檢測雖轉陰了,卻出現不可逆的廣泛肺間質纖維化,全靠人工肺(ECMO)維繫生命。但要想活下去,肺移植是唯一的希望。
4月24日,中華醫學會胸心外科副主任委員、協和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董念國教授聯手江蘇省肺移植中心主任陳靜瑜教授,協和醫院數十名專家參與,歷時5個半小時,成功讓移植的雙肺在劉強的胸腔內重啟,再次打通呼吸通道。
劉強是全球使用人工肺(ECMO)術前輔助時間最長的患者。昨日,他神志清醒,對著醫生的手機屏幕,豎起大拇指,為移植團隊點讚。
40名精幹醫護全力救治患者
1月底,劉強確診為新冠肺炎。4月11日,劉強輾轉多家醫院後,轉到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定點醫院——武漢協和西院區。期間,他的病情越來越差,從吸氧、無創通氣、氣管插管有創通氣,到最後使用ECMO。
終於,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轉陰了,但卻出現了不可逆的廣泛肺間質纖維化,且多器官已受到損傷,僅靠常規治療已經無法維繫生命,此時肺移植是唯一的希望。醫院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為劉強進行肺移植。
「我們集中了醫院40名肺移植相關專業的精幹力量全力救治患者,術前做了大量細緻的治療與溝通工作。」中華醫學會胸心外科副主任委員、協和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董念國教授說。
國航緊急重啟航班轉運救命
短短幾天時間,劉強移植前檢查多達幾十項。幸運的是,結果都符合肺移植要求,並通過了醫院大器官移植倫理委員會論證。
4月底,一位山東腦死亡患者愛心捐獻器官,患者捐贈的肺與劉強配型成功。4月23日肺移植評估組決定,計劃24日10時55分乘坐國航CA8238的飛機抵達武漢,但因疫情期間飛機取消,供肺無法轉運。移植團隊立即和國航取得聯繫後,國航緊急啟動綠色通道,重新開通了航班。
4月24日中午12時20分,航班抵達武漢天河機場,此時機場等待接肺的協和醫院醫務人員早已準備就緒,載著救命肺的救護車一路駛入協和醫院西院……
當供體轉運途中,協和麻醉科武慶平教授團隊已同步開始麻醉。按計劃,協和醫院移植專家組組長董念國教授,聯合江蘇省陳靜瑜教授、協和胸外科廖永德教授、浙大一附院韓威力教授共同完成手術。
5個半小時艱難完成換肺手術
當供肺抵達醫院,肺移植團隊開始手術。專家打開胸腔,吸盡胸腔積液,檢查左側胸腔無活動性出血後,專家團隊將修整好的左供肺放入左側胸腔。15時10分吻合完畢,完成左肺移植;觀察左肺擴張良好,無明顯水腫後,於16時55分完成右肺移植。18時15分手術順利完成,返回ICU進一步治療。
「這是一場挑戰極限的移植手術!」董念國介紹,穿上三層防護服、正壓頭套,再戴上放大鏡,光手套就有4層,手術過程十分辛苦,5個半小時手術下來,他已全身溼透,精疲力竭。
董念國說,這位患者是目前全國使用呼吸機和術前ECMO輔助時間最長的新冠肺炎患者,於近日成功撤除ECMO。目前他生命體徵平穩,移植肺功能良好,能和醫護人員主動交流。
昨日,劉強妻子激動地說,「他還活著!是我最大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