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嘉麗
一個特別有人文關懷的導演,為了讓大家願意看一個底層鄉村人的故事,為大家製造了搞笑,恐怖,以及無數的反轉。
沒看懂的人,可能全程都在姨母笑。
看懂的人,可能會感慨,原來我們的社會還有這樣一群活得沒心沒肺的失語者。
以下從從角色反轉向為大家解析這部電影。
老戲骨劉在明這幾年因《請回答1988》和《秘密森林》而為人所知。這一次在影片《無聲》裡飾演為黑社會善後的清道夫。
影片裡的角色其實不算話癆,因為搭檔是個失語者,而顯得他比較多話。
兩個人以往的生平以及劇情串聯,大部分都是由他的語言完成。而這個完成度,不僅是影片的搞笑擔當,滿意度也可以打一百分。
在他面對處理屍體毫無任何情緒波瀾的語言裡,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他把這當成了一份特別敬業的工作,跟活躍在天朝各區域的打工人毫無二致。
為了錢,他真的毫無罪惡感嗎?
不是的。從他多次跟失語者強調要回家聽祈禱磁帶,不要覬覦別人的東西,不要太貪心來看,這是個小處服從社會規則,大處丟失是非感的人。
就跟那些殺人放火卻謹記不能隨地吐痰的人性質一樣。
因為在他的生活中輪不到自己判斷。他是食物鏈末端的人群,沒有資格選擇方向。他能選擇的,就是在自己做了幫兇以後,安慰自己,以候輪迴。
然而,就在導演鋪墊了一大半他對職業的敬業後,最後拿到贖金後的倉皇失措,明明沒人跟蹤卻心懷鬼胎地走投無路,可以窺見,他是有良知的。
他的內心也明白這是不對的,是以跌跌撞撞不知歸路。其實他是在與自己的良心交戰。因為他的惡,原本就不是主動作惡,而是走投無路討口飯吃。
劉亞仁飾演的無語者再一次證明了,這位韓國電影青龍獎最年輕影帝的水準。
即便他在全片十九分鐘裡一言不發,我們依然能從他的造型,身體語言,表情等所有細節感受到豐富的人物形象和心理轉變。
劉亞仁為了演出韓國社會底層農村失語憨憨的形象,增肥30斤。是以他一出場,我們就看到與今年上映的《#活著》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農村失語孤兒,沒受過教育,被清道夫照顧,跟著他打同一份工謀生,照顧妹妹。
最初,他是真的完全沒有罪惡感。對他這種人而言,活下來,就是最大的人生目標。
每天賣完雞蛋去挖墳,可能最討厭的就是屍體已經擺好了,結果劉在明說方向錯了,又要重新移動。至於死的人是誰,他幹過什麼,自己做的是對是錯,這些問題他從來不考慮。
直到把8歲的被綁架小女孩接到自己家。
失語者角色的第一次反轉:從麻木生活到喚醒人性。
小女孩撬動成年男子的腦迴路,這是很多經典電影裡百試不爽的套路。
在經歷過小女孩照顧妹妹,教妹妹疊衣服,扎頭髮,洗衣服,半夜上廁所要他在門口等的一系列紐帶式的行為,讓他覺得身邊有了人味,喚醒了他作為人的感情和思考。
劉在明飾演的角色是大老粗,在帶他謀生之餘,從未讓他感受過家的溫暖。而小女孩讓他感受到家的溫馨。所以在把小女孩送到人販子那後,他第一次獨立思考,憤然覺得這樣做是不對的。開著自己的自行車就跑去劫中巴了。
演到這裡,我真的相信導演想告訴我們,人性的善可以擊穿慣性的惡,無知的惡。
可是一位女警誤打誤撞到了他家,掙扎中他以為自己打死了她。將她埋了。小女孩像之前跟著他和劉在明幹活一樣全程協助,他此時終於明白這是不對的,將小女孩和自己妹妹趕開,獨自掩埋女警。
結尾是失語者角色的第二次反轉:從信任到失望
第二天一早,他把小女孩送學校,但是在小女孩跑到老師面前時,他意識到小女孩欺騙了他,慌不擇路地扭頭就跑。
在城市裡迷路以後,丟掉他之前客戶的西裝,最終跑向了原本的鄉村。
從此以後他怎麼辦?
回到家等待他的就是被救出來的女警,他會不會坐牢?
他根本就不是綁架的主導犯,他還把人質送回了家,誰能為他作證?
他如果坐牢了他妹妹怎麼辦?
在拿贖金過程中撞到頭的劉在明怎樣了?
……
良知第一次爆發,就被自己企圖幫助的8歲女孩智商碾壓。
失語者的人生路,他會再度思考該如何更像樣地走下去嗎?
還是會因為被小女孩欺騙而回到從前,繼續麻木不仁地生存?
有這樣一群人的存在,是誰的錯?誰應該負責來改變?
電影都沒有說,這是導演留給我們的思考。
你,有答案嗎?
(未完待續,明日更新)
2020/11/5 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