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願填報是技術活,七分靠考三分靠報,志願如何填報需要技巧
都說高考七分靠考試,三分靠填報,"高考志願填報"也常常被大家戲稱為"二次高考"!
如何將每一分使用到極限,是個技術難度不低的本事。
因為關係到學生學業和未來的職業,所以家長必須先針對志願填報,做好充足的預案
在距離2020年高考還有39天的時候,我們從志願填報的角度按照城市、學校、專業的維度進行了解,進而規劃調整填報的目標。
1、城市選擇:不適合的城市最好不選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城市在很多家長眼中都是孩子應該的首選,因為如果能在這些城市讀書,不但可以得到最好的教育及學習資源,同時就業機會也更多。
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但卻有一個問題:問題是我們自己和孩子究竟是不是有這樣的實力?
這些城市的高校要注意"三高"——分數高、要求高、消費高。
所以學生和家長應該多衡量,減少冒險。
如果城市選定,那麼就要規避兩個志願填報的"坑"
2、學校選擇:避免在坑裡跳來跳去
第一"坑"看名字確定大學,比如很多同學和家長看到交通大學的時候,就會和鐵路、公路不自然的聯想在一起。
這就是在填報志願之前,家長和考生沒有研究過高校情況,拿到"大本"以後,憑感覺憑眼緣填報,這樣就只能看名字了。很有可能錯過自己可以去的更適合的大學。
第二"坑"是牢記心裡的"名校情結",所有考生和家長都在意學校的名次,一出口就是要去名校。想去名校目標是對的,可理想和現實還是有區別的。985、211大學雖然有一兩百多所,但分配到各省的招生名額就很有限了,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的分數在省內競爭力再做決定。
3、專業選擇:冷靜選擇熱門和冷門
選專業選熱門,避免冷門,這裡其實是有問題的,我們所說的熱門冷門其實是變化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儘量避免選擇的時候是熱門,畢業的時候變為冷門,這裡比如計算機、新基建、醫護、中文專業目測都會有很長時間的熱期,可以根據孩子喜歡選擇。
同樣不論是冷還是熱,都應該了解專業的具體含義,針對一個專業,我們要清楚這個專業的一些詳細情況,比如學什麼,就業的崗位有哪些,適不適合自己的孩子以後發展等。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所謂的熱門,還是該回歸學生自身,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
以上就是關於志願填報的時候應該注意的三個維度
這裡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爭論,主要是學校和專業哪個首選的問題,我們也拿出來說說
填報志願時,每個分數段都有抉擇問題:選擇得好一點的學校就要對專業要求低一些,選擇好的專業就要對學校的選擇低一些。
所以"首選學校"還是"首選專業"呢?我們結合起來說下。
A.首選專業
有這樣想法的學生及家長的主要原因是:好專業等於好就業。以後靠專業打天下而不是學校,大學固然有四年的時光,但是專業將伴隨一生。
B、首選學校
有這樣想法的學生及的家長的主要原因是:名氣越大,辦學條件越好,師資力量也足夠強。人脈、社交圈也很重要,大學裡面的老師和同學,都是他們未來的寶藏
兩種觀點都有道理,能兼顧是最好的,但僧多肉少的道理都懂,如果不能兼得,我們應該根據情況具體分析。
在什麼情況下建議首選專業
1、 成績不高、定位在二本、三本的同學。第二批、第三批的院校,在各個方面差異並不大。這時候,需要更重視學校的辦學亮點、專業特色。
2、 成績一般,同時著急就業的學生,這樣的同學適合選擇一個較好的專業,為畢業工作打下基礎。
3、 目標明確的學生,這樣的學生也要首選專業。有些大學排名靠前,但是卻很有可能在某個專業上"輸"給名氣稍遜的專攻某個專業其他大學。舉個例子,清華大學的排名肯定比人大的排名高,但就新聞專業對比,人大才是首選。
在什麼情況下建議首選學校
1、學習成績頂尖,對高校選擇定位在一本以上的雙一流高校的考生建議優選學校,這些高校能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學生也有機會獲得更多教育資源。
2、那些以後想要繼續升學或者深造的學生可以優先選擇學校,如果建議的話,可以選擇知名度高的,以後深造機會也會更多。
以上就是一些建議
我是島島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