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玻璃博物館的跨界雄心|康寧玻璃博物館|上海玻璃博物館|玻璃|...

2020-12-22 騰訊網

上海玻璃博物館「重置」展覽開幕現場

「我想要的是一種危險感。玻璃雖然易碎,但它的硬度卻是大於鋼鐵的」

「我在玻璃行業做了這麼久了,從來不知道玻璃還能這樣玩」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

文 | 本刊記者 蒯樂昊 發自上海

全文約4455字,細讀約需10分鐘

上海玻璃博物館在上海諸多博物館中是一個另類而不可忽視的存在。曾被美國CNN旗下網站評為中國最不容錯過的三家博物館之一,這家民營博物館一次次突破了界限。2020年11月,上海玻璃博物館推出「退火」五周年特別大展「重置」,回顧自2015年開始與八位當代藝術家的合作成果——你印象中那些側重「玻璃工藝」、「家庭親子」的標籤,已經無法覆蓋這座博物館的多元化探索。

劉建華、林天苗、樸慶根、孫遜、張鼎、楊心廣、廖斐、畢蓉蓉,每一位參與過「退火」項目的藝術家,在面對玻璃這種材料的時候,都必須經過一個重新認知的過程。「運用玻璃有一定的技術要求,藝術家需要工匠和技師的配合才能完成作品。熟悉材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藝術家不僅要完成作品,也要自然地和展廳空間發生關係。」上海玻璃博物館館長張琳說。這種合作方式,決定了每個項目的周期都很長,需要絕對的耐心。

廖斐 《連續的平面1m3》

廖斐

五年「退火」,玻璃重生

「玻璃給人的感受是疏離、無奈、沒有歸宿感,如鯁在喉。玻璃的最初是沙子,繪畫的顏料最初也是沙子,我們用的所有模具最初也是沙子,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因緣聚合幻化成不同的『相』而已。」孫遜是八位當代藝術家中唯一一位連續參加了兩年「退火」項目的。展廳裡,玻璃製成的黑色箭鏃型裝置,像植物,像武器,亦像病毒,如鯁在喉,擋在了狹窄的入口處。

對於孫遜來說,僅僅局限在玻璃這種材質上是不夠的,讓他著迷的是如何把物化的玻璃和動態的影像、運動的機械相結合,「特別是有些機械上的問題,玻璃師傅也解決不了,他們甚至幫我找到了瑞士的專家。」

孫遜

他的這批作品系列名為《塞上》,來自王維的五言律詩《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關於邊境、戰爭、離亂和地緣政治的主題,一直是孫遜創作的題眼所在。他的玻璃裝置《邊屬》就直觀地表現出了這種平衡和撕扯。在四周鏡面的映照下,兩隻機械臂晃動著一根玻璃管,管道裡的金屬圓球不停地從一邊向另一邊滾動,然後又滾動回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治亂交替,此刻的人類也許跟古人分享著相似的憂患。

另一件大型玻璃裝置《塞歸》更加充滿力量感,兩幅長卷繪畫分踞兩端,一端是教父、君主、權貴、軍官、精英,另一端則是空置的座次:王位、臥榻、扶手圈椅。中間一口大鍋,上懸透明玻璃,隔開兩端,發彈裝置把一枚金屬彈珠擊打到玻璃上,掉入鍋中,然後滾至另外一側,再由另一側的發彈裝置打回到玻璃上。砰砰聲在博物館空間裡聽起來格外刺耳駭人,如同意外的槍炮聲,以至於你在入場時不得不籤署一份安全知情同意書。透明玻璃上彈痕歷歷,總有一天,它們會難以支撐,破碎一地。

孫遜 《塞歸》

正如另一個展廳牆面上的霓虹燈口號所說,「玻璃,總是要碎的。」藝術家們往往在這種破碎屬性裡得到靈感。藝術家劉建華擅長用瓷,瓷和玻璃有著相似之處,都需要經歷高溫,都會碎裂。劉建華將13噸透明的玻璃敲碎,觀眾被邀請穿上厚底鞋,從上面踩過,憑藉肉身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碾壓,那種破碎的聲音和觸感,帶來很多通感的聯想。

「玻璃很單純,碎成了一地的透明,像冰面一樣,有一種悲涼的美。當我們用肉身去碾壓它的時候,聲音、溫度、視覺都包含在裡面,我希望若干年後再看這件作品時,它還能釋放能量。」

劉建華

瓦礫中的碎玻璃也是藝術

走在上海玻璃博物館的館區內,幾大功能板塊之間還能明顯感受到當年的工業遺風,這裡曾經是全中國最大的玻璃儀器廠。「我們所在的區域叫吳淞工業區,上海最大的鋼鐵廠上鋼一廠,就是我們一牆之隔的鄰居。我們是1958年建廠的,上海在那個年代是一個製造業重鎮,全中國70%以上的玻璃儀器由我們的工廠做,非常厲害。我們還保留了一個原生態工廠,現在還在生產,這裡面有非常多的故事。」張琳早年學材料專業,大學畢業後分配到玻璃廠,在玻璃行業浸淫多年,一路見證了行業的興衰。

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高能耗、重汙染的玻璃行業被迫面臨轉型,「當時能源價格一下子上升特別厲害,而且從上海城市建設的戰略布局來說,也在從工業化向貿易化轉變。玻璃行業不景氣了,我們總要找出路,當時人民幣匯率又比較有優勢。」玻璃廠很快開始了向進出口貿易的轉型。在滿世界跑尋找商機的過程中,張琳接觸到了國外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其中他最留意的,當然是玻璃主題的博物館。

比如美國的塔科馬國家玻璃博物館,後來被評為新現代建築裡的「世界七大奇觀」之一;還有位於紐約州的康寧玻璃博物館,它也是全球最大的玻璃收藏博物館。「這些玻璃博物館之前往往都有非常大的製造工廠,我在製造業工作的時候,是非常仰慕地看著它們,但是它們也不行了,也要關掉。我研究全世界玻璃產業的發展,為什麼?」

這似乎是全球化必經的階段,美國把它們的生產和設備逐漸移向東南亞發展中國家,正如上海逐漸把它的生產和設備移向西部腹地。熱火朝天的生產消失了,空蕩蕩的廠房留了下來。

Kelvin

張琳說,他在全球看了不下100家博物館、美術館,尤其是滿世界跑看玻璃類別的博物館,「我可能是全中國看玻璃博物館看得最多的那個人。」美國的玻璃博物館他一家家地跑過來;丹麥的玻璃博物館坐落在一個漂亮的小島上,必須乘船才能抵達;德國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是也有三家玻璃博物館,其中一家在捷克邊境,那裡的小鎮居民從來沒見過中國人。

「我去的那天剛好下大雪,當時還沒有智慧型手機,聯絡都是通過郵件溝通,我們約好中午12點的拜訪,但因為下雪,好不容易開車到那裡,已經下午兩點,博物館就關掉了,因為它冬天原本是不開門的。」驅車老遠過來,吃了個閉門羹,張琳很失望,就去小鎮上吃飯,結果餐廳的女老闆跑過來問他:你是不是中國來的?你是不是要去玻璃博物館?、

「她說我們全都聽說了,因為我們這個小鎮從來沒有來過中國人。我才知道我變成稀有動物了。她說你不要急,館長陪女兒去彈鋼琴了,我幫你打個電話給他,你們在這邊慢慢吃飯,等一會她彈完鋼琴以後,你們就可以去看她的博物館。」

正是在這個德國捷克邊境小鎮,館長聽說張琳要在遙遠的中國也做一家玻璃博物館,送給他意味深長的禮物:一堆教堂彩繪玻璃的碎片。她告訴張琳,這些都是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蘇聯飛機炸毀的教堂玻璃殘骸。德國的老百姓認為,即使殘破了,這些也是藝術,不是垃圾,他們自發地在瓦礫堆中把這些美麗的碎片收集起來,交給了博物館。

畢蓉蓉 《反覆紋樣的彩色片》

畢蓉蓉

民營美術館生存之道

張琳曾經向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請教過生存之道,康寧的館長告訴他,康寧玻璃博物館的收入來源是「三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靠博物館自身的運營收入,三分之一靠康寧集團的撥款(康寧集團是美國500強之一),還有三分之一靠社會捐贈募資。在歐美,給文化藝術捐款可以抵稅,博物館的募資渠道比較暢通。這「三個三分之一」裡有兩個在中國無法複製,但是康寧玻璃博物館的成功還是給了張琳信心。「我在想,康寧這麼一個小鎮,常住人口只有兩萬多,它都可以生存,我在上海有2500萬的常住人口,我怕什麼?」

張琳 圖 / 受訪者提供

上海玻璃博物館常常被人誤認為是一家有政府背景、有財政撥款的文化機構,其實不然,博物館從開張之初便是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而且張琳做了一件民營博物館幾乎不會做的事情。他從開館的第一年起,便要求博物館的財務年報全部放在網上公開。「你可以去看我的官網,我們館馬上十歲了,前九年的財報你都可以在我的官網上查到。我在國外博物館看多了,我知道透明跟公益是一對孿生姊妹。當時我一定要求這麼做,很多同事反對,我說你們不用反對,你一開始就透明,反而將來好弄,你現在穿了衣服,將來就脫不掉。你從嬰兒起就不穿衣服,衣服對你就成了多餘。」

他隨口報出公司營收的帳目:2019年,博物館有接近30萬的觀眾,門票收入2200萬,衍生品商店和餐廳收入500萬,其他商業場租等帶來了約30萬左右的收入,而博物館一年的成本開銷是2500萬——很簡單的一筆進出帳,地產物業和藝術收藏的增值不在此計,僅憑日常運營博物館已經可以百分百地自給自足。

「我對我自己的畫像定位是一個企業家,藝術是感性的,但運營是理性的,企業家永遠首先考慮生存問題,如何把你覺得有價值的事情長期持續地做下去。你要知道你在這個世界上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你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你不是光留下錢,錢是沒用的,」

楊心廣

一開始,玻璃博物館的側重是做生活方式,在主館之外,他們還打造了兒童玻璃博物館,讓小朋友在互動玩耍中了解玻璃藝術。2015年兒童館一開放,馬上成為上海參觀人數最多的兩個親子類博物館之一,另一家是位於市中心的政府撥款的上海自然博物館。但這依然不能涵蓋玻璃博物館的雄心,就在兒童館一炮而紅的同一年,玻璃博物館介入了當代藝術。

「親子的業態給我帶來了穩定的現金流,但是我不希望業態過於單一。博物館不應該是一個死空間,而應該是一個活藝術,當代藝術就是非常好的、能夠打通六脈的利器。」

第一次與當代藝術家合作,上海玻璃博物館選擇了張鼎,張鼎用玻璃和鋼鐵並置,黑色的玻璃玩出了新意。「我想要的是一種危險感,」張鼎說,「玻璃雖然易碎,但它的硬度卻是大於鋼鐵的。」 這些充滿力量感、在危險中保持平衡的裝置作品也讓張琳感到吃驚,「我在玻璃行業做了這麼久了,從來不知道玻璃還能這樣玩。」

張鼎 《黑色物質》

張鼎

當代藝術家們確實也在一年一年地刷新著這座以玻璃起家的博物館:韓國導演、藝術家樸慶根用玻璃製作的大型裝置《地面行走》,用不斷旋轉、不穩定的玻璃平面,幻化出複雜、危機重重的場景,與此同時,配套的影像作品《我是我的鏡子》裡,一對雙胞胎演員正在利用鏡子的幻景演出戲劇:每個人既扮演自己,又扮演她的雙胞胎妹妹。她們的身體在鏡子迷宮裡被無限折射,陷入破碎,每個人都試圖拯救另一個人,卻發現那個人也許就是自己。

樸慶根 《我是我的鏡子》影像截圖

「玻璃的危險性、脆弱性和高貴特別吸引我。玻璃材料使用的邊界被徹底打破了,其無限性和有限性之間的關係微妙而克制。」藝術家林天苗說。為了協助藝術家們用玻璃創作,上海玻璃博物館不但派出專業的玻璃技師與藝術家合作,還為藝術家提供了可以長期駐留的工作室。林天苗的巨大機械裝置《暖流》就是在玻璃博物館的工作室裡完成的,在技師的協助下,林天苗打破了材質的慣例,用玻璃模擬出她以往用織物實現的「纏繞」感。糾纏在一起的玻璃擬態出藥瓶、試管和化妝品容器的形狀,在液體泵的帶動下不停自轉和共轉,玻璃器皿裡流淌著比血色更炫的亮粉色液體。

林天苗

這些帶有生命象徵的作品延展了玻璃的生命,正如這個項目的名稱「退火」。「退火」是玻璃製作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環,也是玻璃最終成型的關鍵所在。炙熱的融料在上千度的溫度下被塑形,但必須經過冷卻,來降級玻璃的永久應力。這是一項人類已經掌握了數千年的技藝,也因為藝術被重新賦能。

「玻璃就像一個翻譯工具,它可以翻譯成你要的語言。」張琳說,他手上的一枚黑色戒指正發出黑曜石般含蓄的光澤,但那是玻璃。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領導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

相關焦點

  • 熊孩子又闖禍,上海玻璃博物館一展品損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近日,上海玻璃博物館發文表示,其永久館藏、由Arribas藝術家兄弟製作的玻璃城堡在5月30日被兩位小觀眾在追逐中撞到,導致展品出現了嚴重的受損情況。
  • 2017上海玻璃博物館藝術大展,個性張揚的藝術玻璃視覺盛宴!
    上海玻璃博物館位於上海市寶山區長江西路685號上海玻璃博物館園區內,作為上海玻璃儀器一廠的前身,上海玻璃博物館吸引了更多個性張揚的藝術玻璃在此展出,展示了跨膚色跨國界跨語言的藝術共賞。今年,該館的古玻璃系列展也將在今年展開新的篇章。  上海玻璃博物館自2011年建成開館以來,至今已有6年的時間,期間展出了眾多成功而出色的中國古玻璃特色展覽。
  • 「518國際博物館日」 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推出國際玻璃藝術展
    「518國際博物館日」 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推出國際玻璃藝術展 2020年05月15日 17:2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作為甫獲認定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的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特別呈獻融合國際與東方藝術多元之美的《Why Glass?用LIULI探索生命與情感》國際玻璃藝術展。
  • 上海玻璃博物館估價45萬藏品被撞壞 兩孩子道歉
    近日,上海玻璃博物館一件估價約45萬元的藝術品「玻璃城堡」被兩位小觀眾弄壞。暑期來臨,親子觀展的機會增多,在帶孩子去博物館(美術館)前,家長們有義務提前告知孩子參觀禮儀。玻璃博物館發布公告稱「玻璃城堡」被兩位小觀眾弄壞 網絡截圖根據館方通報,因兩位小觀眾翻越展區圍欄,並在追逐玩鬧的過程中撞到展櫃,上海玻璃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藝術家藝術家阿里巴兄弟(Arribas Brothers)創作的《玻璃城堡》發生塔尖倒塌、破碎的情況,而其餘部件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錯位、破損。
  • 博物館展陳畫龍點睛之筆:低反射夾層玻璃
    到博物館看展,是一場美的享受,但是做博物館展陳,絕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了,文物展櫃前裝了一片普通建築玻璃,觀眾們都「趴」在玻璃上看展——不美,好像所有的努力換來一個並不完美的結局,低反射夾層玻璃就是給所有辛苦的展陳工作畫龍點睛的那個神來之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意識到展櫃玻璃的重要性,從最早的故宮、國博、河北省博,到最近剛剛改建完成的軍博、湖南省博、上海歷博、良渚,已經有60家多博物館應用了低反射夾層玻璃。
  • 「熊孩子」嬉戲損壞博物館玻璃珍藏,法律如何界定破壞展品?
    7月10日,上海玻璃博物館發文表示,其永久館藏、由Arribas藝術家兄弟製作的玻璃城堡此前被小觀眾在追逐中撞到,受損嚴重。美國藝術家因疫情無法到滬修復,使得展品至今殘破。面對不時發生的展品遭破壞事件,除了民眾素質提高,博物館加強自身管理,公民也需要從法律角度對此加以重視。
  • 博物館玻璃城堡被小觀眾撞碎,網友急了:這不是頭一回
    根據介紹,這座玻璃城堡是由阿里巴兄弟(Arribas Brothers)歷時三個月特地打造,並永久捐贈與上海玻璃博物館收藏。城堡內含至少3萬個部件嵌套拼接,頂部裝飾全部採用24K黃金,整體重量超過60公斤,最高處達110釐米。
  • 價值45萬的玻璃城堡被「熊孩子」破壞後,博物館的操作讓人點讚!
    這件以上海迪士尼城堡為原型的藝術品,由Arribas藝術家兄弟花費500小時打造,城堡內含至少3萬個部件嵌套拼接,頂部裝飾全部採用24K黃金,整體重量超過60公斤,最高處達110釐米。2016年,為慶祝上海玻璃博物館五周年慶,它由Arribas捐贈,並成為上海玻璃博物館的永久收藏。但由於疫情的原因,生活、工作於美國的兩位藝術家暫時還無法趕來修復。
  • 江蘇宿遷玻璃博物館,中國第一家玻璃廠誕生於此,民族工業自強史
    目前,在宿遷建成了一家玻璃博物館,裡面就靜靜地講述著這段歷史,以及中國玻璃的曲折發展故事,故事內容耐人深思。,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南側800米處,目前建成一座叫「晶世界」的玻璃博物館,這是宿遷的一處網紅景點,博物館裡很多夢幻玻璃的場景,拍照頗為好看,是一處攝影佳地。
  • 橫跨三代 九位藝術家 英國玻璃藝術聯合展亮相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
    你好臺灣網9月4日消息(記者 維楊)由當代玻璃藝術先鋒科林.裡德領銜,九位藝術家聯袂合作的《玻璃時代的一縷光——橫跨三代.英倫窯鑄玻璃藝術聯合展》亮相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軌跡 2018 Trajectory 2018_菲亞茲·埃爾森Fiaz Elson這場跨越三個世代傳承的玻璃藝術聯合展,由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創始人、曾被《紐約時報》譽為「亞洲玻璃運動之父」的張毅,攜同英國玻璃雙年展主席安德魯.布魯爾頓及科林.裡德聯手策展,除了探索英國窯鑄玻璃藝術的歷史脈絡,一次遍覽六十年的英國玻璃藝術精華,更有東西方玻璃藝術先鋒的創作「雙重奏」,起到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積極作用
  • 走進「中國工藝玻璃之都」河間 感受」小」玻璃的大「晶」彩
    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在燃氣與液氧的高溫熔燒下,脆硬的高硼矽玻璃管變得柔韌,拉絲、吹胎、封底……一位位燈工師就像在用玻璃「吹糖人」,一眨眼工夫,一個個外形各異的玻璃器皿雛形已現。明尚德現已成為美國康寧公司全球最佳供應商,同時它還是星巴克耐熱玻璃的主要供應商,佔有中國區耐熱玻璃產品90%的份額。
  • 「漂浮」的博物館——外牆由9米高,2噸重,475根「玻璃管」組成
    博物館將原本設計為零售和餐飲的平臺頂層兩層與寬敞的屋頂雕塑平臺結合在一起,以中國香港壯麗的天際線為背景。 雖然玻璃被認為是一種相當傳統的建築材料,但它在我們對項目背景的非常規反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個位於混合使用環境中並毗鄰商業空間的博物館。
  • 上海玻璃博物館展品慘遭「熊孩子」毒手?大衛·霍克尼向日葵再創天價
    根據信息,博物館70%的公共區域——即45000平方米——將向公眾開放。重新開放後,參觀者必須戴上口罩,不再開放小餐館和衣帽間,參觀者必須跟隨引導沿著通道穿過博物館。 10 佳士得全球聯拍砍下佳績
  • 康寧大猩猩玻璃跨界聯合夢龍樂隊:打造拉斯維加斯起源之旅
    網易手機訊 近日,康寧大猩猩玻璃與世界頂級搖滾樂隊夢龍樂隊跨界合作
  • 中國工業玻璃的港城史話
    2012年8月6日,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我國第一家國有玻璃專題博物館,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座政府出資建設、免費對公眾開放的玻璃專題博物館。訴說中國玻璃史由耀華玻璃廠舊址改建而來的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外景。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供圖「您知道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在哪兒嗎?」「道南老耀華廠那兒。」
  • 世界最大的玻璃城堡碎了,是「熊孩子」撞的!
    根據介紹,這座玻璃城堡是由阿里巴兄弟(Arribas Brothers)歷時三個月特地打造,並永久捐贈與上海玻璃博物館收藏。城堡內含至少3萬個部件嵌套拼接,頂部裝飾全部採用24K黃金,整體重量超過60公斤,最高處達110釐米。據說,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純手工打造的玻璃夢幻城堡,上海玻璃博物館曾為其申請世界吉尼斯紀錄。
  • 世界最大的純手工玻璃城堡碎了,是「熊孩子」撞的!
    本文轉自【廣州日報】;近日上海玻璃博物館一條微博引起不少網友關注 事件起因是博物館裡一件藝術品玻璃城堡在展覽過程中被兩位小觀眾弄壞了。根據@上海玻璃博物館 微博顯示:2020年5月30日下午,因兩位小觀眾翻越展區圍欄,並在追逐玩鬧的過程中撞到展櫃,城堡隨即發生塔尖倒塌、破碎的情況,而其餘部件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錯位、破損。 根據介紹,這座玻璃城堡是由阿里巴兄弟(Arribas Brothers)歷時三個月特地打造,並永久捐贈與上海玻璃博物館收藏。
  • 打造夢幻玻璃城堡滴下的汗水
    今天,我們要用心欣賞那些由廉價玻璃搖身變成萬眾矚目的藝術品,及製造它們時所滴下的汗水。60多歲的米格爾阿里巴斯(Miguel Arribas)是一個玻璃工藝師。當他收到上海玻璃博物館五周年的邀請涵時,他決定用儘自己畢生所學,用玻璃製造一座迪士尼夢幼城堡。這座夢幻玻璃城堡的製造,歷時三個月,共用了500個小時,由米格爾一人純手工打造。
  • 世界最大純手工玻璃城堡被「熊孩子」撞碎
    這件玻璃城堡的原型是上海迪士尼城堡,由Arribas藝術家兄弟捐贈給上海玻璃博物館的永久藏品。Arribas藝術家兄弟花費了500小時,用了近30000個部件,並由24K黃金裝飾而成,整體重量超過60公斤,最高處達110釐米。
  • 上海電影博物館
    👆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睿奕映像上海電影博物館(20180827)——一座融展示與活動、參觀與體驗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