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玻璃博物館「重置」展覽開幕現場
「我想要的是一種危險感。玻璃雖然易碎,但它的硬度卻是大於鋼鐵的」
「我在玻璃行業做了這麼久了,從來不知道玻璃還能這樣玩」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
文 | 本刊記者 蒯樂昊 發自上海
全文約4455字,細讀約需10分鐘
上海玻璃博物館在上海諸多博物館中是一個另類而不可忽視的存在。曾被美國CNN旗下網站評為中國最不容錯過的三家博物館之一,這家民營博物館一次次突破了界限。2020年11月,上海玻璃博物館推出「退火」五周年特別大展「重置」,回顧自2015年開始與八位當代藝術家的合作成果——你印象中那些側重「玻璃工藝」、「家庭親子」的標籤,已經無法覆蓋這座博物館的多元化探索。
劉建華、林天苗、樸慶根、孫遜、張鼎、楊心廣、廖斐、畢蓉蓉,每一位參與過「退火」項目的藝術家,在面對玻璃這種材料的時候,都必須經過一個重新認知的過程。「運用玻璃有一定的技術要求,藝術家需要工匠和技師的配合才能完成作品。熟悉材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藝術家不僅要完成作品,也要自然地和展廳空間發生關係。」上海玻璃博物館館長張琳說。這種合作方式,決定了每個項目的周期都很長,需要絕對的耐心。
廖斐 《連續的平面1m3》
廖斐
五年「退火」,玻璃重生
「玻璃給人的感受是疏離、無奈、沒有歸宿感,如鯁在喉。玻璃的最初是沙子,繪畫的顏料最初也是沙子,我們用的所有模具最初也是沙子,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因緣聚合幻化成不同的『相』而已。」孫遜是八位當代藝術家中唯一一位連續參加了兩年「退火」項目的。展廳裡,玻璃製成的黑色箭鏃型裝置,像植物,像武器,亦像病毒,如鯁在喉,擋在了狹窄的入口處。
對於孫遜來說,僅僅局限在玻璃這種材質上是不夠的,讓他著迷的是如何把物化的玻璃和動態的影像、運動的機械相結合,「特別是有些機械上的問題,玻璃師傅也解決不了,他們甚至幫我找到了瑞士的專家。」
孫遜
他的這批作品系列名為《塞上》,來自王維的五言律詩《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關於邊境、戰爭、離亂和地緣政治的主題,一直是孫遜創作的題眼所在。他的玻璃裝置《邊屬》就直觀地表現出了這種平衡和撕扯。在四周鏡面的映照下,兩隻機械臂晃動著一根玻璃管,管道裡的金屬圓球不停地從一邊向另一邊滾動,然後又滾動回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治亂交替,此刻的人類也許跟古人分享著相似的憂患。
另一件大型玻璃裝置《塞歸》更加充滿力量感,兩幅長卷繪畫分踞兩端,一端是教父、君主、權貴、軍官、精英,另一端則是空置的座次:王位、臥榻、扶手圈椅。中間一口大鍋,上懸透明玻璃,隔開兩端,發彈裝置把一枚金屬彈珠擊打到玻璃上,掉入鍋中,然後滾至另外一側,再由另一側的發彈裝置打回到玻璃上。砰砰聲在博物館空間裡聽起來格外刺耳駭人,如同意外的槍炮聲,以至於你在入場時不得不籤署一份安全知情同意書。透明玻璃上彈痕歷歷,總有一天,它們會難以支撐,破碎一地。
孫遜 《塞歸》
正如另一個展廳牆面上的霓虹燈口號所說,「玻璃,總是要碎的。」藝術家們往往在這種破碎屬性裡得到靈感。藝術家劉建華擅長用瓷,瓷和玻璃有著相似之處,都需要經歷高溫,都會碎裂。劉建華將13噸透明的玻璃敲碎,觀眾被邀請穿上厚底鞋,從上面踩過,憑藉肉身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碾壓,那種破碎的聲音和觸感,帶來很多通感的聯想。
「玻璃很單純,碎成了一地的透明,像冰面一樣,有一種悲涼的美。當我們用肉身去碾壓它的時候,聲音、溫度、視覺都包含在裡面,我希望若干年後再看這件作品時,它還能釋放能量。」
劉建華
瓦礫中的碎玻璃也是藝術
走在上海玻璃博物館的館區內,幾大功能板塊之間還能明顯感受到當年的工業遺風,這裡曾經是全中國最大的玻璃儀器廠。「我們所在的區域叫吳淞工業區,上海最大的鋼鐵廠上鋼一廠,就是我們一牆之隔的鄰居。我們是1958年建廠的,上海在那個年代是一個製造業重鎮,全中國70%以上的玻璃儀器由我們的工廠做,非常厲害。我們還保留了一個原生態工廠,現在還在生產,這裡面有非常多的故事。」張琳早年學材料專業,大學畢業後分配到玻璃廠,在玻璃行業浸淫多年,一路見證了行業的興衰。
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高能耗、重汙染的玻璃行業被迫面臨轉型,「當時能源價格一下子上升特別厲害,而且從上海城市建設的戰略布局來說,也在從工業化向貿易化轉變。玻璃行業不景氣了,我們總要找出路,當時人民幣匯率又比較有優勢。」玻璃廠很快開始了向進出口貿易的轉型。在滿世界跑尋找商機的過程中,張琳接觸到了國外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其中他最留意的,當然是玻璃主題的博物館。
比如美國的塔科馬國家玻璃博物館,後來被評為新現代建築裡的「世界七大奇觀」之一;還有位於紐約州的康寧玻璃博物館,它也是全球最大的玻璃收藏博物館。「這些玻璃博物館之前往往都有非常大的製造工廠,我在製造業工作的時候,是非常仰慕地看著它們,但是它們也不行了,也要關掉。我研究全世界玻璃產業的發展,為什麼?」
這似乎是全球化必經的階段,美國把它們的生產和設備逐漸移向東南亞發展中國家,正如上海逐漸把它的生產和設備移向西部腹地。熱火朝天的生產消失了,空蕩蕩的廠房留了下來。
Kelvin
張琳說,他在全球看了不下100家博物館、美術館,尤其是滿世界跑看玻璃類別的博物館,「我可能是全中國看玻璃博物館看得最多的那個人。」美國的玻璃博物館他一家家地跑過來;丹麥的玻璃博物館坐落在一個漂亮的小島上,必須乘船才能抵達;德國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是也有三家玻璃博物館,其中一家在捷克邊境,那裡的小鎮居民從來沒見過中國人。
「我去的那天剛好下大雪,當時還沒有智慧型手機,聯絡都是通過郵件溝通,我們約好中午12點的拜訪,但因為下雪,好不容易開車到那裡,已經下午兩點,博物館就關掉了,因為它冬天原本是不開門的。」驅車老遠過來,吃了個閉門羹,張琳很失望,就去小鎮上吃飯,結果餐廳的女老闆跑過來問他:你是不是中國來的?你是不是要去玻璃博物館?、
「她說我們全都聽說了,因為我們這個小鎮從來沒有來過中國人。我才知道我變成稀有動物了。她說你不要急,館長陪女兒去彈鋼琴了,我幫你打個電話給他,你們在這邊慢慢吃飯,等一會她彈完鋼琴以後,你們就可以去看她的博物館。」
正是在這個德國捷克邊境小鎮,館長聽說張琳要在遙遠的中國也做一家玻璃博物館,送給他意味深長的禮物:一堆教堂彩繪玻璃的碎片。她告訴張琳,這些都是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蘇聯飛機炸毀的教堂玻璃殘骸。德國的老百姓認為,即使殘破了,這些也是藝術,不是垃圾,他們自發地在瓦礫堆中把這些美麗的碎片收集起來,交給了博物館。
畢蓉蓉 《反覆紋樣的彩色片》
畢蓉蓉
民營美術館生存之道
張琳曾經向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請教過生存之道,康寧的館長告訴他,康寧玻璃博物館的收入來源是「三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靠博物館自身的運營收入,三分之一靠康寧集團的撥款(康寧集團是美國500強之一),還有三分之一靠社會捐贈募資。在歐美,給文化藝術捐款可以抵稅,博物館的募資渠道比較暢通。這「三個三分之一」裡有兩個在中國無法複製,但是康寧玻璃博物館的成功還是給了張琳信心。「我在想,康寧這麼一個小鎮,常住人口只有兩萬多,它都可以生存,我在上海有2500萬的常住人口,我怕什麼?」
張琳 圖 / 受訪者提供
上海玻璃博物館常常被人誤認為是一家有政府背景、有財政撥款的文化機構,其實不然,博物館從開張之初便是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而且張琳做了一件民營博物館幾乎不會做的事情。他從開館的第一年起,便要求博物館的財務年報全部放在網上公開。「你可以去看我的官網,我們館馬上十歲了,前九年的財報你都可以在我的官網上查到。我在國外博物館看多了,我知道透明跟公益是一對孿生姊妹。當時我一定要求這麼做,很多同事反對,我說你們不用反對,你一開始就透明,反而將來好弄,你現在穿了衣服,將來就脫不掉。你從嬰兒起就不穿衣服,衣服對你就成了多餘。」
他隨口報出公司營收的帳目:2019年,博物館有接近30萬的觀眾,門票收入2200萬,衍生品商店和餐廳收入500萬,其他商業場租等帶來了約30萬左右的收入,而博物館一年的成本開銷是2500萬——很簡單的一筆進出帳,地產物業和藝術收藏的增值不在此計,僅憑日常運營博物館已經可以百分百地自給自足。
「我對我自己的畫像定位是一個企業家,藝術是感性的,但運營是理性的,企業家永遠首先考慮生存問題,如何把你覺得有價值的事情長期持續地做下去。你要知道你在這個世界上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你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你不是光留下錢,錢是沒用的,」
楊心廣
一開始,玻璃博物館的側重是做生活方式,在主館之外,他們還打造了兒童玻璃博物館,讓小朋友在互動玩耍中了解玻璃藝術。2015年兒童館一開放,馬上成為上海參觀人數最多的兩個親子類博物館之一,另一家是位於市中心的政府撥款的上海自然博物館。但這依然不能涵蓋玻璃博物館的雄心,就在兒童館一炮而紅的同一年,玻璃博物館介入了當代藝術。
「親子的業態給我帶來了穩定的現金流,但是我不希望業態過於單一。博物館不應該是一個死空間,而應該是一個活藝術,當代藝術就是非常好的、能夠打通六脈的利器。」
第一次與當代藝術家合作,上海玻璃博物館選擇了張鼎,張鼎用玻璃和鋼鐵並置,黑色的玻璃玩出了新意。「我想要的是一種危險感,」張鼎說,「玻璃雖然易碎,但它的硬度卻是大於鋼鐵的。」 這些充滿力量感、在危險中保持平衡的裝置作品也讓張琳感到吃驚,「我在玻璃行業做了這麼久了,從來不知道玻璃還能這樣玩。」
張鼎 《黑色物質》
張鼎
當代藝術家們確實也在一年一年地刷新著這座以玻璃起家的博物館:韓國導演、藝術家樸慶根用玻璃製作的大型裝置《地面行走》,用不斷旋轉、不穩定的玻璃平面,幻化出複雜、危機重重的場景,與此同時,配套的影像作品《我是我的鏡子》裡,一對雙胞胎演員正在利用鏡子的幻景演出戲劇:每個人既扮演自己,又扮演她的雙胞胎妹妹。她們的身體在鏡子迷宮裡被無限折射,陷入破碎,每個人都試圖拯救另一個人,卻發現那個人也許就是自己。
樸慶根 《我是我的鏡子》影像截圖
「玻璃的危險性、脆弱性和高貴特別吸引我。玻璃材料使用的邊界被徹底打破了,其無限性和有限性之間的關係微妙而克制。」藝術家林天苗說。為了協助藝術家們用玻璃創作,上海玻璃博物館不但派出專業的玻璃技師與藝術家合作,還為藝術家提供了可以長期駐留的工作室。林天苗的巨大機械裝置《暖流》就是在玻璃博物館的工作室裡完成的,在技師的協助下,林天苗打破了材質的慣例,用玻璃模擬出她以往用織物實現的「纏繞」感。糾纏在一起的玻璃擬態出藥瓶、試管和化妝品容器的形狀,在液體泵的帶動下不停自轉和共轉,玻璃器皿裡流淌著比血色更炫的亮粉色液體。
林天苗
這些帶有生命象徵的作品延展了玻璃的生命,正如這個項目的名稱「退火」。「退火」是玻璃製作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環,也是玻璃最終成型的關鍵所在。炙熱的融料在上千度的溫度下被塑形,但必須經過冷卻,來降級玻璃的永久應力。這是一項人類已經掌握了數千年的技藝,也因為藝術被重新賦能。
「玻璃就像一個翻譯工具,它可以翻譯成你要的語言。」張琳說,他手上的一枚黑色戒指正發出黑曜石般含蓄的光澤,但那是玻璃。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領導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