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剛剛復工的時候,有一部進口片宣布引進內地,讓忍不住眼前一亮。
經過兩個月的等待,它終於要和中國內地觀眾在大銀幕上正式見面了。
這就是由湯姆·漢克斯和馬修·瑞斯主演的電影《鄰裡美好的一天》。
在這個異常艱難的2020年,在經歷過一場疫情的「陰霾」後,大家都非常需要一部暖心治癒的作品,來撫慰心靈。
而《鄰裡美好的一天》,也許正是我們每個人當下所最需要的「治癒靈藥」。
這個時代最需要的電影
該片去年在北美公映後,收穫了非常多的好評,多倫多電影節展映時甚至在權威影評網站爛番茄開出了100%的新鮮度,後續評分也保持在95%的高分。
它被《時代周刊》評為2019年度十佳影片,被《美國好萊塢新聞前線》稱讚為「這個時代最需要的電影」,被福克斯評價為「年度最真摯、最振奮人心的影片。」
憑藉這部電影,湯姆·漢克斯還獲得2020年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男配角獎提名。
今年夏天,它在北京國際電影節進行了兩次展映,國內觀眾也對影片讚不絕口。
《鄰裡美好的一天》由真實故事改編,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角色,原型是美國著名兒童電視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弗雷德·羅傑斯,他的節目見證了數代美國人的成長,影響深遠。
湯姆·漢克斯與電影原型弗雷德·羅傑斯
在電影中,當羅傑斯面對一心想要揭露社會陰暗面的新聞記者羅伊德(瑞斯飾)時,碰撞出了一個關於心靈成長的故事。
這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名人傳記片,而是對羅傑斯人生使命的一次深入探究。
在影片中,記者羅伊德正在遭遇家庭危機,他和許久未見的父親積怨很深,他甚至連一句「爸爸」都不願意叫,倆人一言不合,直接大打出手。
另一邊,羅伊德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剛升級成為新手奶爸,面對襁褓中的幼子,他同樣不知道如何扮演好父親的角色。
在了解羅傑斯先生的同時,羅伊德也重新認識了自己,並完成了與家人的和解。
微小的善意,累積起來卻足以燎原,羅傑斯先生總是有一種傳遞善意的使命感,無論是對前來挖掘「黑料」的記者,對慕名而來的粉絲,還是對素昧平生的路人。
而對於普通的觀眾來說,這同樣是一段探尋自我的心靈之旅。
這部電影的「療愈」功能很強大,雖然看的過程中情感起起伏伏,但伴隨著羅傑斯低沉舒緩的聲音,又有一種非常平和的感覺,似乎看完也能更好地面對生活了。
當然,湯姆·漢克斯的演技也加分不少,被稱為「國民老爸」的他,演繹另一位支撐幾代美國人成長的「代理父親」弗雷德·羅傑斯。
恐怕再沒有第二個演員,能夠比他更加勝任這個角色了。
誰是弗雷德·羅傑斯?
誰是貫穿全片的主持人弗雷德·羅傑斯?
對於美國觀眾來說,這可能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
弗雷德·羅傑斯
因為他在美國實在是太有名了,作為「家喻戶曉」的兒童節目主持人,約等於中國的「董浩叔叔」吧,可能影響力還要更大一點。
但對於大部分中國觀眾來說,我們可能需要一點點科普。
20世紀六十年代末,羅傑斯開創的兒童電視節目《羅傑斯先生的左鄰右舍》在PBS(美國公共電視網)播出,羅傑斯同時擔任節目的製片人、編劇和主持人多個角色。
在每期節目的開場,羅傑斯先生都會面帶笑容推門走入鏡頭,哼唱著節目的主題曲,並換上標誌性的紅毛衣與藍色運動鞋,然後把換下的皮鞋,從一隻手扔到另一隻手上,再與電視機前的孩子們打招呼。
在電影中,湯姆·漢克斯完美重現了這段經典場景,他足足拍攝了22條,把一件紅毛衣不停穿上又脫下,甚至拍到毛衣都有些開線了。
不同於一般的兒童節目,羅傑斯先生在節目中會通過音樂和木偶戲的形式,向孩子們傳遞死亡、戰爭、離婚以及種族歧視、超級英雄這些「大尺度」詞語的概念。
弗雷德·羅傑斯
「這個世界並不總是美好的,孩子們遲早會知道,但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並接受。」羅傑斯先生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公平了解這個世界的權利。
從1968年開始,《羅傑斯先生的左鄰右舍》節目持續播出33年,共895集。同樣堅持33年的還有羅傑斯先生「143磅」的體重。
在羅傑斯的概念裡:1代表英文「我」,4代表四個字母的「love」,3代表三個字母的「you」,組合起來就是「我愛你」的含義。
這代表著他對孩子們的不變的愛,以及他極其強大的自控力。
在電影中,記者羅伊德擅長挖掘知名人物的陰暗面,當他的老婆知道他要採訪羅傑斯時,都忍不住要說,「天哪,別毀了我的童年。」
沒錯,因為羅傑斯先生被稱為「兒童電視節目之父」,同時也是美國數代人心目中獨一無二的「童年回憶」。
還有個有趣的彩蛋故事,1989年湯姆·漢克斯曾出演驚悚喜劇片《地獄來的芳鄰》,有一幕是他正在觀看電視中羅傑斯的節目。
《地獄來的芳鄰》中的湯姆·漢克斯還是小鮮肉
沒想到在30年後,他自己居然會飾演這位電視主持人,甚至還會表演這首著名的開場曲,不知道他是否會有種奇妙的穿越感呢?
被羅傑斯治癒
在《鄰裡美好的一天》中,羅伊德是個寫嚴肅新聞的調查記者,他憤世嫉俗並且懷疑一切。
在他眼裡,被主編分配寫一篇吹捧少兒節目主持人的文章,簡直是對自己能力的貶低。
原型人物VS電影人物
羅傑斯不可能真有這麼好,對嗎?他一定是裝出來的!
羅伊德拋出一個又一個充滿陷阱的問題,「你覺得自己是英雄嗎?」「所有人都習慣向你傾訴他們的問題,這對你來說是沉重的負擔吧?」
但羅傑斯巧妙地反客為主,他看到了咄咄逼人的羅伊德,內心藏著一個充滿童年傷痛的小孩。
羅傑斯用自己的方式,溫柔地引導羅伊德檢查他痛苦的根源,和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並且告訴他,「你很特別,每個人都是無比珍貴的,你根本不需要改變。」
羅伊德終於從痛苦中走出來,他變成了更好的父親和兒子,也變成了更好的記者。
影片裡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羅傑斯先生,有一段讓人難以忘記的獨特表演。
他從與羅伊德的對話中轉向觀眾,讓所有觀看電影的人和羅伊德一起,「花一分鐘,想想那些愛著我們的人。」
這場戲打破了電影中的「第四面牆」,直接與銀幕前的觀眾,進行了一次「感受自我」的隔空交流,這是一段恰到好處的留白。
觀眾感受到的震撼,也不再是那種來自音效畫面的感官刺激,而是一種直擊心靈深處的情緒共振。
在電影裡,羅傑斯先生的善意確實隨處可見。
他願意單膝跪地,和一個患病的小朋真誠而平等的交流,簡單的幾句誇讚,卻說到了小朋友的心坎上。
他願意坐地鐵出行,和整個車廂的人一起唱著節目的主題曲,雖然是家喻戶曉的知名主持人,卻絲毫沒有明星的架子。
羅傑斯告訴我們,兩個食指緊緊上下交叉,再重複一遍,這便是「朋友」這個詞的手語——敞開心扉,擁抱彼此,就能成為朋友,就是這樣簡單。
其實,永遠面帶微笑,看似完美的羅傑斯先生,並不是個聖人。
就像他的太太Joanne說的那樣:「他只是個普通人,也會有自己的脾氣,只是他會選擇平息自己的憤怒。」
比如他會瘋狂按下鋼琴的低音鍵,用重重的低音轟鳴聲來釋放情緒。
在影片結尾處,羅傑斯在陰影裡彈奏著鋼琴,柔和的樂曲突然被幾聲沉重的低音打斷,轉瞬又恢復正常。
這是羅傑斯少見的失控時刻,但仿佛讓觀眾看到了太陽背面的陰影,讓這個人物變得更加豐滿和立體起來。
說到最後,還要談談《鄰裡美好的一天》存在的缺憾之處。
首先,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部電影有一定的觀影門檻,並不是說看不懂情節,而是大家對於羅傑斯這個人物比較陌生,也就比較難產生那種「喚醒童年」般的共鳴感。
此次,這部電影的節奏有些緩慢,對於習慣了好萊塢大片的觀眾來說,可能像一碗過於溫吞的「心靈雞湯」,少了些刺激。
同時也有觀眾評價說,電影中湯姆·漢克斯在電視裡的造型,總有種「蠟像」版的虛假感,他飾演的羅傑斯說教意味有點濃,或者說這個人物還是太完美了,讓人覺得缺乏可信度。
愛美劇tv imjtv.com推薦 鄰裡美好的一天劇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