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田之路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旅遊研究與規劃設計中心發布了《中國旅遊景區發展報告(2019-2020)》。根據報告數據,全國共有14202家A級景區。其中地質地貌類1741家,水域景觀類1563家分列18個類型中第一、第二位。龐大的數量基礎彰顯地學旅遊在景區中的重要地位。
最新旅遊報告
地學旅遊成新寵 超強魅力吸粉
根據近日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旅遊研究與規劃設計中心發布《中國旅遊景區發展報告(2019-2020)》,報告將我國的景區劃分為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現代遊樂產業融合和其他5個大類,之下又細分為森林草原、水域景觀、地質地貌、古村古鎮、文化遺蹟、文博院館、紅色旅遊、宗教文化、主題遊樂、休閒度假、鄉村田園、城市公園、特色街區、工業旅遊、科技教育、體育運動、文化創意、其他等18個類型,而其中的地質地貌類和水域景觀類,就是地學旅遊的範疇。
地學旅遊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是以地球科學的理論、方法為基礎,服務於發展旅遊事業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是旅遊學和地質學結合的一個交叉學科,作為旅遊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幾年來地學旅遊的地位愈加凸顯,在現行的旅遊資源分類體系中,地學旅遊資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觀和水域景觀兩大類。
在總接待遊客數量上,地質地貌類和水域景觀類分別以7.88億人次和7.05億人次,分列排名第二、三位,僅次於特色街區,顯示了地學旅遊超強吸引力。
在旅遊收入上,水域景觀貢獻了731.34億元,地質地貌貢獻了1280.18億元,包攬了排名榜前兩名。可以說,地學旅遊的繁榮興盛,極大地促進了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
地學旅遊在吸引遊客的同時,也將投資商的眼光牢牢抓住,地質地貌吸引了606.7億元的投資,水域景觀吸引了544.87億元,包攬前兩名。
同時,地學旅遊在解決當地就業方面表現也相當優異,地質地貌類和水域景觀類直接就業達27.93萬人和21.62萬人,再次名列第一、第二。從這6個方向分析的結果來看,地學旅遊類(水域景觀和地質地貌)除門票價格之外,對景區的貢獻均排名前茅,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地學旅遊不僅可以幫我們尋找到新的景區,還可以為我們解讀自然山水。每一處山,每一處水,每一處景觀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我們所熟悉很多山水景觀,大多是地質作用形成的,是地球演化的結果,稱之為地學旅遊資源。
數十年來,地學旅遊為中國景區默默貢獻,促進地方旅遊產業發展。報告稱,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景區憑藉地學旅遊的才華和顏值,成為5A、4A景區,地學旅遊的獨特魅力,也將在中國景區、中國文旅持續綻放。
專家點評四川
地學旅遊開發最早 資源豐富數量龐大
四川省旅遊學會副會長、省地礦局物探隊副隊長李忠東告訴封面新聞記者, 四川省是我國最早開展地學旅遊研究的地區。早在1986年,四川省地礦局就成立了四川省旅遊地學研究會,專門從事地質旅遊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旅遊地質最早的倡導者和踐行者。30多年來,四川省地礦局直屬物探隊、區調隊等地質科研單位成立了專門的地學旅遊研究機構,共完成世界級、國家級、省部級旅遊地質項目數百個,包括自然公園(地質公園)、景觀地調查、評價及規劃申報等工作。
最近,國家文旅部公布了擬確定21家5A級景區,其中稻城亞丁和光霧山榜上有名,其背後就有四川地礦局作地學旅遊等相關技術的支撐。
近年來,地學旅遊的地位愈加凸顯,在現行的旅遊資源分類體系中,地學旅遊資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觀和水域景觀兩大類。
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四川旅遊地學資源十分豐富,李忠東介紹,通過全省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工作,共查明了四川共有地文景觀20902處(五級旅遊資源279處),水域景觀17730(五級旅遊資源246處)。它們主要表現出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數量相當龐大,二是品質特別優異,三是開發潛力非常巨大,這些分布在天府山水裡的地學旅遊資源就是一座座綠色「富礦」。為地學遊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省打造文化強省旅遊強省貢獻了力量。(本文圖由四川省旅遊學會副會長、省地礦局物探隊副隊長李忠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