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遍地桃花源
◇丁琦婭
我的家鄉天台山,自古就是令人嚮往、留戀的桃花源——天台桃花源。
天台桃花源,同樣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男女老少,怡然自樂。天台桃花源,同樣可以耕田,可以捕魚,還可經營春日賞花、夏來品果的桃園。紅桃、碧桃、油桃、水蜜桃……多種多樣的桃樹,形形色色的桃子。
據晉幹寶《搜神記•天台二女》記載,很久很久以前,也
是桃子成熟的端午時節,年輕男子劉晨、阮肇,相約來到我的家鄉天台山採藥。
崇山峻岭,地形複雜,兩人走得太遠,一時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在桃源山上轉悠了十三天,又飢又渴,漸感體力不支。遙望對面山頂,有一棵大桃樹,掛滿成熟的桃子。於是,攀援葛藤,登上高峰,來到桃樹底下,一連吞食了好幾個桃子,既止渴,又充飢,體力也得到恢復。聽得山谷有淙淙流水聲,就想下去洗漱一番。當他們蹲下身子掬水洗漱時,發現有蕪菁葉子順流而下。看那菜葉,還是新鮮的呢。好奇怪,這大山裡難道還有人家?隨後,又看見水面上漂來一個杯子。
他們撈起杯子看看,竟然盛有胡麻飯。兩人相視而語,這附近真有人家,去找找!於是,翻過大山。眼前,呈現一條大溪。
溪邊,有兩位年輕女子,容貌極美。看見劉阮手拎杯子,便笑著說:「劉阮二郎揀回我們剛才漂流的杯子了。」劉阮十分震驚,從沒見過這兩位美貌女子,她們怎麼知道我們的名字呢?而兩位美貌女子則像見到久別重逢的夫婿一樣開心,還嗔怪道:你們何故姍姍來遲呀。說著話,盛邀劉阮回家。家在桃源洞,南面、東面靠牆處,各設一張大床,掛著絳羅帳。羅帳四角,懸掛鈴鐺,金銀交錯,叮噹作響。每張床頭,各立數位侍婢,供召喚使用。
兩位女子盛情款待劉阮,請他們吃胡麻飯,還有山羊脯、牛肉等,極其甘美。用罷晚餐,又請劉阮喝酒行令。
不一會,來了一群姑娘,個個手捧桃子,笑言道:「祝賀佳婿歸來!」大家一起喝酒嬉鬧,欣賞音樂。夜深人靜,劉阮與兩位女子各就一床安寢,感覺兩位桃花仙子溫婉柔順,稱心如意。幸福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不知不覺中已經過了十天。劉阮想家了,請求辭歸。
桃花仙子苦苦挽留,又住了半年。轉眼已是第二年的春天,草木葳蕤,百鳥啼鳴,劉阮更加懷鄉,思歸之情甚是痛苦。桃花仙子見他們去意已決,歸心似箭,便送出山去,指明歸路。及至回到家中,物是人非,鄉邑零落。原來,已經相隔十代之久。平添「山上數日,世間千年」的落寞與惆悵。
南朝劉義慶的《幽明錄》亦有記載,故事情節,人物地點,大體相同。但是,描述更為詳細,還續寫了劉阮再入天台的故事。又指明劉阮的家鄉是與天台相鄰的剡縣(今浙江嵊州市)。並載明劉阮初入天台、復歸天台的年代,分別是漢明帝永平五年(62)、晉太元八年(383),相隔數百年。
又據元人王子一雜劇《劉晨阮肇誤入桃源》情節,剡縣(今浙江嵊州市)劉晨、阮肇兩位青年男子,與天台桃花源兩位仙子有五百年宿世姻緣。於是,玉帝派遣太白金星,引導他們來到天台桃花源,與桃花仙子成了眷侶。無奈,劉阮兩人塵緣未斷,才住滿一年,即耐不得山中寂寞,起了思歸之意。善解人意的桃花仙子見劉阮去意已決,不再強留,送出大山,在十裡長亭相別。無奈,仙界一日,人間百年。劉阮回到家中,時過境遷,物換星移,再沒一個熟悉的親人,不免傷心落淚。兩人商量,不如重返天台桃花源,畢竟那裡還有懂得真愛的桃花仙子。於是,又在太白金星的指引下,再上天台山,重返桃花源,再次與桃花仙子相會。三年後,行滿功成,又與桃花仙子同赴蓬萊,同還仙位。
以上三個版本的天台桃花源故事,雖有一些出入,但以下三點是相同的:一、入天台的是劉晨、阮肇;二、其目的是上山採藥;三、天台桃花源在桃源山。
而在託名陶淵明的《搜神後記》中,還有一則類似的故事,人物、事件、地點都發生了變化:一、入天台的是袁相、根碩(一說袁根、柏碩);二、其目的是上山狩獵;三、天台桃花源在赤城山。這則故事的結尾,暗示袁根已經羽化,追尋愛情信使小青鳥,重返天台山,復歸桃花源。又據《天台山全志》記載,袁根、柏碩兩人,初時,同入天台山,後來,袁根羽化,重返天台桃花源,柏碩則終老家中,享年九十餘歲。在古代,像柏碩這樣活到九十餘歲,也是令人欣羨的長壽仙翁了。這與他曾飲天台清泉、曾食天台仙桃不無關係。
桃源山,赤城山,天台遍地桃花源。
作者簡介:
丁琦婭,女,1958年2月出生,漢族,浙江天台人,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7月參加工作。歷任天台縣教育局幹部,天台縣委宣傳部副科長、科長;天台縣文化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台州市文化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溫嶺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台州市文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