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建城史一席談
傅惟光
一個城市的周邊,發現的最早的古城址的起始時間,就是這個城市的城史紀元。齊齊哈爾的城史紀元,始於金代。
建齊齊哈爾城圖
一、悠久的歷史
齊齊哈爾的歷史是悠久的,嫩江流域是我國北方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且不說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昂昂溪已經有了原始部落的聚落遺蹟,東漢時期烏裕爾河流域就有了奴隸制的北夷橐離(索離)王國,並有圓柵的王城,後南渡松花江、嫩江的東流段,建了存在五百餘年的夫餘國。
這裡的歷史從沒間斷,雖有北方民族遊弋,但始終設治進行有效的管理,成為中華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年前的大遼契丹,承襲漢制,效仿唐宋、設五京、建州縣,開創了在我國北方草原建造城鎮的歷史,以燕京為南京(今北京)。金滅遼沿襲遼制,進一步將首都從金上京(今阿城),遷往燕京(今北京)。2003年,北京慶祝建都850周年,就是從阿城說起。遼、金在我國北方建造了北方長城,金長城也超過了萬裡,部分地段在今蒙古國和俄羅斯境內。遼金建設了我國強大的北方,以蒲與路為座標,管轄範圍達外興安嶺的火魯火疃謀克,有三千裡之遙在今俄羅斯境內。黑龍江現有金代古城三百多座,齊齊哈爾有金代古城三十多座。嫩江西岸雅爾塞的哈拉古城為金代的龐葛城,是金代烏古迪烈統軍司的駐地,掌控嫩江以西,至金長城的廣大地帶。以齊齊哈爾為中心的嫩江流域,歷來是軍事要地,有四百多華裡的金長城和連綿的城堡。
嫩江是一條古老的江,一萬年來自東向西改變河道達二十華裡,現在以每年二十公分的速度繼續向西。烏裕爾河原來注入嫩江,同嫩江相連,現在成了一條內陸河,溼地。嫩江向西滾動留下貧瘠的沙化土地,牛扼湖和江心島,齊齊哈爾曾是百湖之城,勞動湖和胡家泡子就是遺留下來的舊河道。江西草木繁盛,土地肥沃是北方民族的天然牧場,是遊獵民族繁衍生息的天堂。海拉爾河谷,是遊牧民族通向嫩江草原的天然通道,嫩江以西千百年來室韋各部、契丹突厥部、女真達魯古部長期在這裡休養生息。草原民族從這裡,或是經過這裡逐鹿中原,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祖國的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清代黑龍江將軍轄區
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滿洲人建立的清朝,視黑龍江為龍興之地,施行了長期的封禁,並在遼寧的新賓、吉林南部設了一條「柳條邊」東西長2640華裡,設21邊門,每門駐兵數十人,對出關、入關進行嚴格的控制,加之滿洲人隨朝入關,造成土地荒蕪,人煙稀少,極度衰落,清末放墾和大量漢人的遷入,黑龍江才漸有了人脈。不少齊齊哈爾人都是歷年從關內山東、河北、山西遷來的。因為史料匱乏,只記得闖關東和清代的模糊歷史,則以為一百年、三百年歷史很悠久,排斥齊齊哈爾的久遠歷史,並固步自封。上世八十年代開始編史志,一切從清開始,不知有前朝(大事記始於1674年)。我因開創齊齊哈爾文物工作,在大量調查歷史遺存的過程中,開始讀史書,近史涉及唐,魏書,北史,遼史,金史,深入地了解齊齊哈爾的歷史。金代是齊齊哈爾空前發展的時期,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
我不知道標榜三百年的人士,是否也讀了,我因工作需要所讀的史書。這些人什麼時候知道那土楞子就是金長城,什麼時候才知道哈拉有金代龐葛城址,調查過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哈拉古城成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有三十年的時日了,那時知道嗎?知道就奇怪了,因為你沒有這個工作需要。
1938年完成的《黑龍江志稿》,尚知道上有炎黃。黃帝有子二十五人,這裡是黃帝之裔始均的封地。看看人家的起點,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五十六個民族都是炎黃子孫。
獨尊滿清,是奴才思想。滿族人的先世為肅慎,連孔子都知道肅慎,不斷演化金時稱女真(遼始稱女真),女真在努爾哈赤時伐明稱後金,皇太極登基始稱大清帝國。清時族稱為滿洲,民國時期才改稱滿族。三十年來齊齊哈爾的造城運動,清代的或者不管哪代的文物古蹟狂拆殆盡。拆將軍府、將軍衙門……,有人站出來呼號嗎,有人反對嗎?沒有。在明月島建假將軍府,又要以假將軍府為軸心大搞過度開發,推波助瀾者甚眾。
我們因堅決反對拆將軍府,兩個人的領導班子,被一起撤掉,叫做「不換思想,就換人」。
有人找我說:建城800年,那缺500年咋辦呀?我說補唄!不光拆文物古蹟,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工業體系搞垮了,結果現在歷史的,現實的,全沒了。毀滅歷史,就是自我毀滅。
三、齊齊哈爾地名鐫刻的歷史
黑龍江的地名多來自建立國家空前統一後的,蒙古語和滿語。依蘭為三姓、杜爾伯特為四,寧古塔為六,巴彥為富有,呼蘭為煙囪……。
齊齊哈爾來自元代的吉答、乞塔,是契丹的音義漢寫,是草原的意思,或東方太陽神。
卜奎,源於女真語龐葛,經千百年的語音演變,卜奎的漢語標音又讀作「卜克伊」、「博克西」、「博克」、「布枯」、「布庫」不一而足,因有音無字,用漢字標為「卜奎」或「卜魁」代之。我們上世紀三十年代翻譯的文獻中,曾將史達林譯寫為史太林先生。就是用漢字標音的問題。
滿語和蒙古語同屬於阿爾泰語系。滿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語和蒙語有時相近。蒙語的巴特爾和滿語的卜奎、女真語的龐葛,都是英雄的意思。用龐葛、卜奎的音義,可以解釋為英雄的城市。
有人用自創的滿語曲解了,齊齊哈爾的含義,把齊齊哈爾讀成齊齊哈日,演義為丹頂鶴。在少數民族語音中、勒、爾、日、裡,為同一發音,只是尾音的平舌、捲舌和顫音之分,就是尾音的變化,用不同的漢字標音,齊齊哈日就是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尾音脫落,就成了齊齊哈。就是平常說的打不打嘟嚕,打嘟嚕就是齊齊哈爾,舌頭硬點兒就成齊齊哈日。
關於丹頂鶴,滿語的漢字標音為:山沿布勒很。蒙語的漢字標音:察幹託郭擾。達斡爾語的漢字標音:察幹託郭羅爾。無論是齊齊哈爾、齊齊哈日,都與大鳥、丹頂鶴無任何關係。不能把齊齊哈日說成就是丹頂鶴。明月島也和丹頂鶴無關,嫩江不是溼地,蘆葦蕩,無丹頂鶴棲息,明月島上從來沒有丹頂鶴,扯不上,不靠譜。嫩江也是蒙語,那河、腦溫江、嫩江,為同一語彙,除碧綠之外別無他意義。
齊齊哈爾副都統府圖樣
四、城市由歷史發展而來
城市是有年輪的歷史,是由歷史發展而來的,齊齊哈爾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北方城市,是逐漸發展到今天,今後還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三百年悠久嗎?美國也只是三百年,他是文明古國嗎?無法同我們有文字記載的五千年歷史相媲美,所以文化底蘊也不同。1987年我去蘇州,正值那裡慶祝建城二千五百年。只少我們這裡在公元前的二百年左右的東漢時期,已經有了北夷橐離(索離)國,國有王城,其國滋盛。我們對我們的歷史並不了解,因為少數民族的文字誕生較晚,現在還有的少數民族沒有文字。
還有的民族文字和語言都逐漸消亡了,湮沒於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漢字多記載的是漢族歷史。後來用漢字記載的北方民族歷史,也是粗線條的不甚詳盡。又由於曾存在著對北方民族的歧視,不為正統,到底修不修「遼史」,「金史」都成了問題。修史的宗旨也不盡相同,應該有許多被棄之不入。好惡也成了問題,嶽飛是正面人物,秦檜主張和談搞民族團結,反而成了奸臣,千古罪人,當然金兵也是反面人物敵人了。宋、金對抗不就是打內戰麼,就成了敵我。
1930年,梁思永先生在昂昂溪搞了考古發掘,我們才知道了六千年以前的歷史,要不然我們一無所知。隨著建國以來不斷有考古發現,黑龍江的歷史才不斷與整個民族的歷史聯繫起來,成為中華民族歷史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宋朝的兩個皇帝被擄往黑龍江「坐井觀天」改變了中國歷史,北宋滅亡了,有了南宋,金滅宋北方民族轉動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車輪,推動了歷史發展。北方民族在主動學習先進的漢文化中,不斷完成了自我完善,成為創造歷史的主人。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室韋人、滿洲人,都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功不可沒的歷史貢獻。在學習漢文化中,北方民族也建城池設五京,用三百年能解釋得了嗎。所以我們不能隔斷歷史,要完善歷史的連續性,完整性,不可一切只從清朝開始,無視北方民族的歷史地位。
不能用現代人的理念去衡量歷史,刻求古人。有人說「土的不能叫城」。那漢字城字的寫法,就以土字旁為城。早期的城址,多為土城,就連金代萬裡長城,也是土石長城,沿線大大小小的城堡,無一不是土城,有的乾脆直呼為「土城子」。不但有土城,還有木城,石城,都不影響其成為城。
有的又分為內城,外城。外城更多為土城,還有用草垡子壘的也是城。還有用木柵為城的,北夷索離的圓柵也是木城。不能只以為用磚砌的才能叫城。古人多以江河為居,所以產生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我們嫩江流域也同樣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發祥地,僅嫩江中下遊,就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達一百多處。嫩江兩岸分布著不少古城,其中以遼、金、元最多,齊齊哈爾的城鎮歷史就源於這些古城。驛站交通也促進了城鎮的發展,星羅棋布的驛站,後來都發展為城市群體。
齊齊哈爾因為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逐漸發展為城市群體的中心,金代烏古迪烈統軍司的駐地龐葛城應運而生。公元1125年又將降金的烏古迪烈兩部遷於龐葛城地,與原居的契丹人同處一城。牢固的奠定了齊齊哈爾早期城址的地位。又說金史所記的龐葛城不是這個龐字,我說中國的國字。原來是個「國」字,也不是這個寫法。國是國字的簡化漢字。龐有幾種寫法,道理是一樣的。國內的遼金史專家學者齊聚齊齊哈爾,共同踏查了哈拉古城,認定哈拉古城就是《金史》中的龐葛城,又說哈拉的龐葛城沒有出土銅印,這是節外生枝。
黑龍江有遼、金古城三百多座,我們沒有那麼多銅印,仍為遼、金古城。蒲與路出銅印了,誰見過?現在刊發的印模,多數也不是原印模。印丟了,原印模也不知去向,但我們仍相信這是事實。哈拉古城就是金代的龐葛城,為了維護三百年的歷史,什麼都可以不相信。那麼又有誰見過三百年的印呢,印在何處,是一樣的道理。
現在有人在南海造事,挑動領土爭端從中漁利。抱著三百年不放,也不排除有朝一日,也有人來爭黑龍江流域。這樣的事情不是沒發生過,白山黑水都有人爭,過去我們也籤定過不平等條約,割讓了大片的領土。三百年的歷史不是為虎謀皮嗎,拱手把白山黑水也讓出去,因為我們沒有歷史,只有三百年的歷史。
黑龍江督軍署
五、建清代駐防城始末
齊齊哈爾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各民族友好相處,共建和諧社會。
有滿族同胞說:沒有水師營,就沒有齊齊哈爾。有回族同胞說:先有清真寺,後有卜奎城。又達斡爾族同胞說:沒有達斡爾族人,就沒有齊齊哈爾。可惜五十六個民族中,沒有了契丹族和女真族,湮沒於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洪流中了,不然他們也要發聲。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廷移吉林水師駐江西齊齊哈爾(現齊齊哈屯),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設水師營制,隸屬於黑龍江將軍衙門。1683年,清廷為永戍黑龍江,始設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初置老璦琿、後遷新璦琿,1693年駐地遷往墨爾根(今嫩江縣),1699年再次遷往齊齊哈爾。水師營時,黑龍江將軍在瑗琿,不在齊齊哈爾。清代齊齊哈爾駐防城建於1692年,已先有水師營。
卜奎清真寺,創建於1684年(水師營有回族水手),黑龍江將軍駐瑗琿。卜奎清真寺早於1692年建的清代駐防城。
達斡爾人是先來的後來的呢?他們自認是1685-1686年兩次雅克薩戰役後,遷往齊齊哈爾一帶,那時應是江西齊齊哈一帶。這就是說比水師營人和創建清真寺的回族都晚。更晚些時候,則是1900年的庚子之役的中俄瑗琿條約以後,由黑龍江遷往嫩江流域定居。這樣時間就更晚了,才一百多年。達斡爾族追述的歷史,也多為這一時期。
元、明時期的站赤和衛所,對黑龍江進行了有效管理。明末女真人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滅明,建立了後金。皇太極稱帝,將後金改為大清、將女真族改為滿洲。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崇禎七年(1634年),皇太極命梅勒章京霸奇蘭,率二千五百兵,招撫黑龍江中遊北岸虎爾哈部的女真人。分布在黑龍江上遊兩岸的索倫人(包括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也紛紛來朝。達斡爾族首領巴爾達奇為黑龍江各族的統一,作出了順應潮流的突出貢獻。
黑龍江統合後,霸奇蘭擁兵嫩江西岸,不日規取江東,這就是後來「風颳卜奎」的傳說。乘大風之夜,霸奇蘭拔軍渡江。掘沙土築營壘,先為土城。魏毓蘭先生在《卜奎竹枝詞》中,留下了風颳卜奎的詩話:「奎站當時一僻鄉,何來軍壘矗朝陽。齊齊哈爾西風緊,直送沙城夜過江」。
第二次築城為木城。黑龍江將軍與寧古塔將軍分治後,為了加強北部邊防,黑龍江將軍與寧古塔將軍奏議,在齊齊哈爾建清代駐防城,在軍事上可與吉林伯都納城遙相呼應,成犄角之勢利於防守。寧古塔將軍佟寶親臨黑龍江踏查。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在奏議中稱達斡爾等索論總管、佐領、領催等奏:「我等祖、父等自黑龍江來嫩江歸順聖主以來,四十餘載,逢遇太平,散居六百餘裡,隨意逸樂。今厄魯特、喀爾喀相互徵戰,若眾巴爾呼等窮寇得知我等諸村散居而肆意侵擾,則欲保妻孥,亦非一時之所能收,且皇上之事,亦將難以適量採獲。據此,我們情願披甲,於我等住地附近,擇一形勢之地,築城聚居。如有行動,則豁命致死效力,以報皇上恤養等情」。
薩布素與佟寶考量的是,黑龍江與寧古塔的聯合防禦。達斡爾索倫部考慮的是防止,厄魯特、喀爾喀兩部蒙古部族的侵擾。並聲請我們當兵自防,不必派兵來守城。這同抗俄沒關係。朝廷,依奏議和民請,準予自修自築建城,但不違農時,不影響勞作的情況下,分期築城。至此首任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築木城,由達斡爾人出力,瑪布岱監造齊齊哈爾木城始成。建城奏議有滿文原檔、漢文譯文。由於正統觀念,所以稱有朝廷同意才算建城。金代遷烏古迪烈兩都駐寵葛城,是金代女真人的朝廷決定的,是滿洲人的祖先做的事,《金史》有明文記載,更應是正統。只是《清史稿》中,並沒有建齊齊哈爾城的記載。後來說的齊齊哈爾磚城(因只承認磚城),建於光緒八年(1882年),至今才一百三十四年,不具備三百年的歷史。僅就一百多年的磚城誰敢站出來說親眼見過,並能找出磚城的四治,很難說。
齊齊哈爾清代築防城三建其城。一、霸奇蘭沙壘為土城。二、薩布素建木城。三、因城中大火,將軍恭鏜改木城為磚城。內磚城、外土城,誰能說明白,並找出四治,我看也難!孔老夫子早就告誡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知道非要瞎說,磚城裡僅為官府知駐兵,都是大牆,根本就沒有市井和民居,非得把「城」和「市」攪到一起,是無中生有。文字記載:「出南門裡許市井頗嘈雜」。出和入是兩個概念,從南門出雲約500米,才有市井,沒有說入,就是說市井在城外不在城裡。
達斡爾人奏議建城,說祖輩已來四十餘載當在1651年前後。順治六年(1649年),巴爾達齊率親族和七屯部眾棄土內附遷居北京,順治十一年(1654年)故於北京,葬於德勝門外祁家豁子。第二年,巴爾達齊族人「緣事革退,未襲」,其時族眾由京城移回情願入布特哈,遷居綽爾哈溝口梅斯勒屯。梅斯勒與綽爾哈為同一屯名,即今之梅裡斯。正是這時達斡爾回遷於今梅裡斯屯,大體符合自稱遷來四十餘載。後因水患,又部分遷往甘南仍稱綽爾哈屯,即今甘南同盟村。
有清一代,朝廷用兵,多來自黑龍江,因清初歸附,索倫(以達斡爾為主)於1634年前後已編入八旗,設了扎蘭,成為清代八旗兵的一支勁旅,戰功卓著。
在清代的二百七十六年裡,連年徵戰中達斡爾人不堪重負,男丁滿車輪高就要當兵。被徵調的達斡爾人多數未歸。在鎮壓捻軍起義的戰爭中,徵調布特哈達斡爾族兵一千七百多眾,僅剩三百餘人。在平定「三藩」,徵服噶爾丹,準噶爾的戰爭中,達斡爾人傷亡更大。郭博勒氏先入烏莫迪族人,隨巴爾達齊歸朝,烏莫迪族人七百人與焉。回遷後郭博勒氏達斡爾人定居訥謨爾流域。著名的莽鼐屯,成為了顯赫一時的將軍屯,同時也成為了寡婦村,人口急劇下降,生活日淅衰敗。大清給達斡爾人帶來的是無盡的災難。1900年的庚子之役,俄人血洗了郭博勒氏諸屯,遭受了南遷於嫩江流域的最大一次災難。兵火和沉重的貢賦,絞殺了達斡爾人,不知對於清朝為什麼還百般感念甘為奴才呢。
達斡爾人是契丹後裔,遼、金兩朝對中華民族作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為什麼只追述三百年的歷史,而不顧契丹的千年史,百思不得其解。1125年哈拉古城,就有原住契丹民。
六、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我國是一個多族國家,齊齊哈爾歷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成為民族共同體。在維護民族獨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鬥爭中,我們彰顯了民族精神。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我們說我們是少數民族,的確是少數民族,甚至成為更少數的四小民族。例如達斡爾族全國只有十二萬人左右,那麼同十四億人相比,我們佔不到萬分之一。齊齊哈爾有五百四十萬人口,達斡爾族以一位數字計算佔比例也很少。清代建了齊齊哈爾駐防城,達斡爾族也沒有遷居城內,仍居於江西的村屯。只是分配了達斡爾族、滿族的兵額,由滿族兵負責練兵,駐守齊齊哈爾城,都統、副都統、將軍皆為滿族人。
達斡爾人仍歸布特哈統領,並沒改變畋獵,耕種的生活。貢賦也不見減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知為什麼感念三百年的皇恩,總覺得大清給予了達斡爾人無上的光榮,事實並非如此。只有新中國,共產黨給予了達斡爾人和各族人民平等的生活。沒有達斡爾人就沒有齊齊哈爾,是說不通的,也是不利於民族國結的,各民族同為兄弟,不要老爭老大,誇大其辭,自我標榜。當然,遼、金兩代建設了我國強大的北方,清代是黑龍江發展較快的時期,滿族、回族和其化少數民族,同樣為齊齊哈爾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各民族共同創造了歷史,不能以自己為圓心畫圓,解說歷史。
我們要著力保護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發展民族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更要著力搶救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民族語言,防止新經濟大潮中,民族傳統的流失,在傳承民族文化傳統中,保護少數民族的成長,讓各民族的百花永遠盛開。中華民族的歷史,從來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這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哪個民族,都要把自己放在五十六民族之中,從五十六個民族的共同利益出發,為民族團結共建和諧社會出力。齊齊哈爾是一個民族團結的城市,在近、現代史上各族人民共同抗擊外辱,為保衛祖國邊疆,建設家園作出了歷史的貢獻。
各民族雖然有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民族習俗,但是構建了民族團結的和諧社會。齊齊哈爾不同的宗教共存,共同發展,在全國也首屈一指。最具代表的就是歷史上曾創建「黑龍江五教道德院」,集佛教、基督教、清真教、儒教、道教五教歸一之所,「宗教匯源」,堪稱集宗教之大全,應為全國首創,這就是民族團結的象徵。齊齊哈爾解放前,不足二十萬人口,各類寺廟達二十六所之多,均能和諧相處,沒有宗教紛爭,令世人咋舌,這就是民族團結的力量。
七、達斡爾人傳承了契丹的千年歷史文化
歷史前進了,科學發展了,我們用科學方法證明了,達斡爾、源於契丹。契丹人原居於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公元344年,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自號契丹。西遷至潢水(西拉木倫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分布在遼河以西及大凌河以北一帶,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壯大,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仿照中原立國,國號大遼契丹。公元1234年,遼亡後多數契丹人融入其他民族中,部分遷居各地,一部分回遷於黑龍江北境。契丹大賀氏的一支或他虎城的遼裔後來成為現代達斡爾人的主體民族。黑龍江北境(現俄羅斯境內),尚存達斡爾人的七屯遺蹟。大興安嶺牙克石、根河、阿里河曾是契丹故地。雅克薩的地名就源於牙克石,根河在清代還有契丹、酋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劉鳳翥先生,多年來研究契丹文字,成為國際、國內知名專家。曾為用科學方法,確認達斡爾人為契丹後裔作出了貢獻。2016年6月19日劉鳳翥先生在北京中華書局伯鴻講堂,進行了一場關於契丹文字的講座,解讀契丹文字,證明契丹從哪裡來,向哪裡去。解讀契丹國號大遼契丹的雙國號。大遼契丹也稱喀喇契丹、哈拉契丹。哈拉在契丹文和契丹語中就是「大遼」。
根據劉鳳翥先生的解讀。雅爾塞的哈拉村,原意即為大遼。金天會二年,即1125年遷烏古迪烈於龐葛城,已有契丹人居於此,合為一部。這部分原住契丹人,就是哈拉村的原住民,達斡爾的族稱是他們的自稱,源於契丹大賀氏和他虎城的對音。哈拉即為大遼,哈拉村的達斡爾人,應該有千年的歷史,不是十七世紀才來的。達斡爾民謠:「邊壕古蹟兮,吾汗所遺留,泰州原野兮,吾之養牧場」。邊壕古蹟,指齊齊哈爾、海拉爾一帶的遼、金長城。泰州,遼泰州即今泰來塔子城。達斡爾語稱長城、邊壕為烏爾科或烏爾庫,現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附近,仍有地名為烏爾科。
達斡爾人傳承了契丹的千年歷史文化,保留了契丹人的遺風。諸如:太陽崇拜,尚左向東,薩滿教,契丹人發明的大壠種田,以三頭牛一副犁杖為一具,契丹人千年前從回紇引進西瓜,達斡爾人仍以種植西瓜聞名,達斡爾人尚武善騎射,鑿冰捕魚,生活起居,禮俗……無不傳承著契丹遺風,成為研究契丹族的活化石。
契丹人建五京,立州城,創造了在北方平原建造城鎮的歷史,遼上京成為北方的大城市,以今天北京為南京,哈拉古城金代的龐葛成為遼金時期的十大古城之一延續了契丹的歷史文化。劉鳳翥先生確定了哈拉即為大遼,達斡爾即為延續下來的契丹後裔。劉鳳翥先生提出的契丹從哪裡來,又走向何處?都一一迎刃而解,史學界都把目光投向了現代的達斡爾族。
八、齊齊哈爾建城有近千年的悠久歷史
遼代的造成運動,使黑龍江的廣袤草原上城鎮已經星羅棋布。哈拉古城就是金代的龐葛,為齊齊哈爾的初始之城。金初1125年,遷烏古迪烈兩部駐寵葛城,已先有契丹人居於寵葛城,因遼代沒有更早的明文,記載建城時間,所以只能以公元1125年為起點,實際在此之前已有龐葛城址。如有準確時間,建城史還可提前。
關於寵葛城的考古調查,齊齊哈爾的文物部門,早在1980年的全國文物普查就進行了踏查,並於1987年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對龐葛城的研究,引起了省內外史學界的關注。1991年,張泰湘、崔福來先生在《東北歷史與文化》撰文《龐葛城的調查》。以一、金初寵葛城的位置。二、龐葛城的調查。三、金初嫩江流域的政治形勢。四、金代龐葛城與清初卜奎之間的關係。
從文獻記載和考古調查,詳實的解讀了金代的龐葛城和齊齊哈爾的建城史。當時並建議齊齊哈爾以適當的形式,紀念齊齊哈爾建城866周年。以公元1125年為齊齊哈爾建城的起始年代。直至十三年後的2004,齊齊哈爾市政協,受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委託。中國遼金史專家齊聚齊齊哈爾,實地踏查了雅爾塞的哈拉古城,依據考古調查和文獻記載,確認哈拉古城就是金代的龐葛城,為齊齊哈爾的初始之城,齊齊哈爾的建城史,應始於公元1125年。
2005年12月25日,齊齊哈爾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在嫩江賓館召開了齊齊哈爾880周年建城史成果新聞發布會,確定公元1125年為齊齊哈爾建城史紀元。省、市新聞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報導。齊齊哈爾建成880周年,成為齊齊哈爾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齊齊哈爾成為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
齊齊哈爾市委十屆二次全會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做好城慶紀念活動的要求。要切實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搞好齊齊哈爾880周年建城史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搞好這一宣傳,將有利於更好的挖掘齊齊哈爾市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名城;將有利於對廣大市民進行熱愛家鄉教育,增進人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提高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將有利於充分展示齊齊哈爾在我國以至世界歷史文化史上的獨特魅力,提升齊齊哈爾市的知名度,擴大對外影響,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將有利於市委、市政府確定實施的建設「生態園林城、裝備工業基地、綠色食品之都、生態旅遊之鄉、邊疆文化名城」宏偉目標的早日實現,對促進齊齊哈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005年4月5日,中共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以齊宣發[2005]11號文件《關於搞好齊齊哈爾880周年建城史對外宣傳工作的通知》。
一、充分認識搞好齊齊哈爾880周年建城史對外宣傳工作的意義。(略)
二、統一宣傳口徑(略)
通知明確要求:新聞宣傳部門要把明確新的建城史作為一項嚴肅的新聞紀律確定下來,統一說法,真正使齊齊哈爾880周年建城史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市委十屆二次全會,明確指出要切實站在講政治高度充分認識搞好齊齊哈爾880周年建城史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市委宣傳部明確要求,新聞宣傳部門要把明確新的建城史作為一項嚴肅的新聞紀律確定下來。但是我們有些幹部,有些部門,不講政治,不守紀律,頂風上,不擇手段,頑固的搞反宣傳,製造分歧,破壞社會的安定團結。更有甚者利用網絡,對中國遼金學會進行攻擊和汙辱,有損於齊齊哈爾的整體形象。站在講政治的高度,這是不能容忍的,與齊齊哈爾市委對中國遼金學會專家、學者的感激之情形成強烈的反差。
今年哈爾濱確定了900年的建城史,齊齊哈爾的建城史距今有891年,這樣兩個城市的建城史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齊齊哈爾僅為黑龍江省會城市,就有255年之久,我們不能坐井觀天,妄自菲薄,以為300年歷史非常悠久,無端降低齊齊哈爾在國際,國內的歷史文化地位,詆毀齊齊哈爾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再一次的感謝中國遼金史學會和專家、學者,對齊齊哈爾建城史研究所給予的正能量,和科學的定位。
滿族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