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金剛川》上映時,是衝著張譯去的。老戲骨的演技令人熱血澎湃,再加上有管虎導演的《八佰》在前,對這部影片很是期待。
看《八佰》時,同樣有很多負面評論,可是對我而言,電影剛開始8分鐘,我就忍不住感動的掉眼淚。而《金剛川》,對不起,作為一部理應感受到先輩奮戰犧牲精神的影片,我不僅沒掉眼淚,竟然還有好幾次出戲,忍不住想笑。
《金剛川》選擇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時期上映,我是有緬懷先烈的情懷的。可這部影片,不僅沒讓我體會到這種感覺,還有種無法代入的出戲感。有些人給這部影片打了低分,分析了很多電影的拍攝手法。我的觀點比較簡單,無法觸動內心,劇情的演繹無法讓我有代入感。
第一部分的士兵視角,多次使用望遠鏡的鏡頭來回推拉。我只想說,在一大片樹林來迴轉是真的看不清,就好像一個不專業的人把鏡頭拍虛了一樣,很迷惑。電影《八佰》中也這樣用過,可當時鏡頭變化的是不同場景,能看得清電影想突出租界的混亂感。
第二部分,美軍視角。這部分講述了美軍的立場。我不知道電影想表達什麼,但我竟然看到了電影在極力傳達「美軍也很可憐」這一點。電影用美軍飛行員的犧牲和他們之間的談話,告訴觀眾「我不想死在戰場上,我也有家人」。如果電影是想宣傳反戰,戰爭沒有勝利者。可他們不才是那個挑起戰爭的人嗎?
第三部分,張譯和吳京的炮手視角。由於前面的故事讓人無法理解該站在誰的立場看待,以至於當美軍炮彈把吳京和張譯飾演的炮手炸得血肉模糊時,很難讓人代入他們的犧牲意義在哪。張譯那麼好的演技,在他和美軍駕駛員,一個戰鬥機一個地對空高射炮對轟時,那麼長時間的鏡頭切換竟然給我看笑了。我當時又氣憤又無語,很為自己丟臉,戰爭片看笑了。可是沒有劇情的代入,犧牲也變得生硬。
其實電影中也有能觸動到情緒的點,當張譯為了吸引美軍戰鬥機注意力燃起火光暴露自己位置時,那種「明知會死,仍然義無反顧」的情緒,讓我感受到志願軍面對外敵的勇敢。再就是最後一幕,紀念館中搭人橋的雕像,讓我體會到抗美援朝戰士的英勇。可這又跟電影內容無關,只是歷史觸動到我。
不同於八佰讓人一次又一次感受到,戰爭是為了爭取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所以要犧牲,要堅持 。可金剛川表現的更像是為了犧牲而犧牲,滿屏的血肉炸開的畫面,讓人不適。這部電影拍得好不好我評價不了,可是它代入感太差,犧牲也不能讓人掉下眼淚,是我感受到的。
《八佰》拍攝了 4年,《金剛川》從開拍到上映僅有3個月。可以看出電影在利用剪輯手法彌補故事性的不足和整體意義表達的空洞,但作為一部提醒人們勿忘先烈,前輩的犧牲才換來今日和平的電影,它實在不合格。
《金剛川》的劇情,甚至都不如國漫一個僅有3分46秒的短片講述的清楚。
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