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的上海,十裡洋場,傾盡浮華;富人迷醉,窮人愈加眼紅。
一個富家少年常蹲在街角,玩彈珠,他的對面是大光明戲院。
對於戲院,他並不陌生,裡面精彩紛呈的好萊塢電影,他都不會錯過。
真正吸引他的是電影裡,世界另一端燈紅酒綠的世界。
當時他就讀中學,口語流利,家世和成績都惹人注目,卻連洋人的棒球隊都沒資格加入。
文化的隔膜越發刺激他,想要飛出去一探究竟。
街角的另一邊是在建的帝國飯店,聽說要建26層,這怎麼可能啊。
於是,每周他都會特意去看看,到底高樓是怎麼一層層往上冒的。
誰成想,後來少年設計了一百多座建築,最初的啟蒙卻來自這個簡單的念頭。
而今少年已是位百歲老人,被譽為「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叫貝聿銘。
01
1935年,17歲的貝聿銘赴美留學,違背父親意志,棄金融,選建築。
國人學建築,首選賓夕法尼亞大學,畢竟前有名校友梁思成、林徽因加持。
只是30年代的賓大建築系,盛行古典主義,繪圖講究精巧,簡直規範到極致。
貝聿銘覺得這樣太刻板,僅僅過了兩周,就離開了。
他渴望自由開放,帶著17歲少年的無所畏懼,報考了麻省理工大學的工程系。
入學後,他日日泡在圖書館,像海綿般吸收各類新思潮,現代主義的建築體系開始在他腦海裡生根發芽。
在麻省理工,貝聿銘迎來了他「建築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天」,建築大師柯布西耶來演講了。
偶像的到來,為貝聿銘打開了一扇通往現代建築的希望之窗。
時人都覺得這個老頭狂妄古怪、髒話滿篇,貝聿銘卻被他滿身的新理念迷得一塌糊塗。
我們常看到貝聿銘戴著那副標誌性的圓框眼鏡,便是模仿的柯布西耶。
畢業後,貝聿銘又到了哈佛,追隨「現代建築鼻祖」格羅皮烏斯深造建築學。
不負所望,到了哈佛畢業設計,貝聿銘呈現了一座上海藝術博物館。
格羅皮烏斯說:「這是我見過最精緻的學生作品」。
馬塞爾·布勞耶,是貝聿銘的老師,以善用光線和喝酒聞名。
貝聿銘受他薰染,在作品裡大量運用光線,還有了「光線魔術師的美譽」。
「我沒有學他喝酒,我學他的建築。」
02
畢業後,貝聿銘投奔了房地產巨頭齊肯多夫,兩人一拍即合。
按照當時美國的風氣,「受尊敬的建築師從不與開發商一起工作」,美國建築界也從不聘用中國建築師。
這樣的組合飽受爭議,還一度驚動了美國建築師學會。
這一次,貝聿銘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在齊肯多夫手下,貝聿銘負責商業、住宅群設計,還幫母校麻省理工設計過科學大樓。
更為重要的是,他能接觸到「高端融資、城市規劃、政府法規」,這些遠超一名建築師專業水準之外的東西。
有人評價說,貝聿銘這一生中所有作品都不離開政治、權力、外交。
他能在大人物中遊刃有餘,顯然,與這段經歷密不可分。
12年後,這對拍檔分道揚鑣。
貝聿銘自立門戶,成立了事務所。
對於分別,貝聿銘與齊肯多夫都流露出了,為數不多略顯感性的一面。
齊肯多夫還親自寫了封告別信,用情至深。
以至貝聿銘說:「30年後重讀這封信,依然潸然淚下。」
03
機遇往往伴隨著挑戰。
機會來臨時,弱者選擇躲避,只有強者才會迎難而上。
貝聿銘事務所最初以設計民宅為主,接到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項目,是轉型的機遇,也是空前的挑戰。
貝聿銘只好推翻以前的經驗,開始了全新的嘗試。
1967年,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竣工,好評如潮,這次跨越得很成功。
隨後,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找到了他。
1963年,甘迺迪總統遇刺,籌建甘迺迪圖書館,迫在眉睫。
全世界知名建築師都聚集在總統府競標,貝聿銘也在其中,只是一結束,他就和家人度假去了。
不幾天,公司發電報通知,讓他某時去某地接聽一通電話。
直到接通,貝聿銘才知道,電話是總統遺孀傑奎琳的助手打來的。
當時,貝聿銘的對手有路易康、密斯這樣的建築界泰鬥。
前者臉上有疤、不修邊幅,後者高冷,傑奎琳都不滿意。
唯有貝聿銘讓傑奎琳感到,「我覺得可以和貝聿銘一起實現一次飛躍。」
傑奎琳很在意儀表及別人對她的尊重程度,貝聿銘便提前布置了事務所。
當傑奎琳造訪時,事務所窗明几淨,還有花草點綴,接待室的牆重新粉飾過,門口還放了鮮花。
「貝先生,您的事務所每天都有如此美麗的鮮花嗎?」
「這是專門為您準備的。」
這齣對話,就預示了結果。
出身貴族,他素來擅長營造美國人所想像的東方人,「高雅、受過完美的教育,舉止矜持高貴。」
1964年,憑藉中標甘迺迪圖書館,貝聿銘聲名大噪。
而項目一拖再拖,從選址到最終建成,花了14年。
(圖片可左滑)
落成之後,傑奎琳不吝讚美,「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能敵。」
04
都認為貝聿銘要大展拳腳了,危機的陰影卻重重落下。
1973年,由貝聿銘設計的美國漢考克大廈玻璃外牆脫落,散落滿街。
不得已,所有脫落的玻璃,都被再度貼上了膠合板,這棟樓又被戲稱為「膠合板大廈」。
貝聿銘和事務所遭遇了職業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危機,一度暫停了在美國的業務。
隨後,漢考克大廈做了重修,但玻璃脫落的問題依舊時有發生。
為此還派生出一種職業,有人拿望遠鏡專門觀察每片玻璃的跡象,以防意外。
現在,人工觀察被晶片傳感器取代,整棟大樓總共有10344片傳感器,連接到中央控制室。
一旦有破裂信號,便能管理人員便能及時更換。
餘波雖未平,貝聿銘生命中,又一位貴人出現了。
1974年,保羅·梅隆將美國國家美術館擴建工程交與了貝聿銘。
施工期間,貝聿銘的圖紙遭到了工人們的質疑。
他要將外牆打造出鋒利的切口效果,而工人們從沒有做過這樣的嘗試,不敢貿然舉動。
他們圍著貝聿銘一遍遍闡釋,這樣切割石頭,容易破裂。在麻省理工學過工程的貝聿銘,當然都懂。
事業低潮期的貝聿銘,身上與生俱來的探索心,依舊頑強。
他許諾,一旦出了問題,都由他承擔,這才安撫了工人們。
後來,那些切口被無數人觸摸過,變得日漸圓鈍,無疑證明了人們喜歡這樣新奇的設計。
(圖片可左滑)
當時,國家美術館東館是解救貝聿銘的一根稻草,而這根稻草也是70年代美國最成功的建築之一。
標準的成功者,並不比常人多了好運氣。
他們身上具備著化險為夷的能力,和相信自己的魄力,這才是制勝的鑰匙。
05
至此為止,貝聿銘完成了通往「建築大師」的所有準備。
80年代,貝聿銘迎來了事業的巔峰。
1983年,素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頒給了貝聿銘,年近花甲,一時風光無限。
僅隔數月,60歲的貝聿銘,在法國被指責得體無完膚。
歷史古蹟委員會上,一屋子法國人對他極盡諷刺。
貝聿銘聽不懂法語,隨行的女翻譯則被氣得數度哽咽、渾身發抖,幾乎不能完整地將貝聿銘的話翻譯出去。
起因是貝聿銘受法國總統密特朗之邀,主理羅浮宮的重建計劃。
他還提出用玻璃金字塔造型,作為羅浮宮入口。
羅浮宮是法國的國寶,法國人不能忍受一個美籍華裔來操刀整個重建計劃,更不能忍受金字塔作為國寶的入口。
為此,他們將攻擊的矛頭對準了貝聿銘。
「貝聿銘會毀了巴黎,這比侵略者從羅浮宮掠奪藝術品,更令人憤怒。」
他們花了兩年時間,進行這場無休止的爭論。
貝聿銘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我從未見貝聿銘沮喪過,他認為讓旁人了解他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晶瑩剔透的入口發揚了貝聿銘一貫的光影魔力,不僅拓展了地下光源,相比天窗,更保證了入場時足夠的陰涼。
作品徵服了法國人,這座玻璃金字塔甚至逐漸取代艾菲爾鐵塔,成為了巴黎新地標。
法國人開始讚嘆「金字塔是羅浮宮裡飛來的巨大寶石」,還授予了貝聿銘法國最高榮譽獎章。
面對質疑和批評,口頭解釋並不是最好的辦法。
不被重壓影響判斷,是非曲直,皆由作品解答。
這是貝聿銘的另一種堅持。
06
貝聿銘的天賦之一就在於,能將傳統文化運用到現代設計中。
1979年的香山飯店,是貝聿銘重返祖國設計的第一件作品。
用心頗深,整座建築既有江南園林的精巧,又有北方園林的開闊。
1997年竣工的日本美秀美術館,再度展現了貝聿銘這種天賦。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這幾句文言文,成為了他的靈感繆斯。
1997年建成的美秀美術館,坐落在群山之巔。
入館需穿過一條長隧道,直到出口,視野才會豁然開朗。
這座80%空間都隱匿於地下的美術館,真正和自然融為了一體。
就連外形線條,都和山脈的波形交疊在一起。
如果說,人間還有世外桃源,美秀美術館算一座。
2017年,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大獎頒給了貝聿銘。
頒獎詞說:「他用建築的語言,巧妙地將中國文化引入了世界。」
17歲赴美,在外遊歷幾十載,祖國在他心裡從未遠去。
求學時,貝聿銘和太太盧淑華曾在自家小花園裡,種滿了來自中國的四季豆。
貝聿銘還親手做了木質唱片架,上面存放的古典音樂,都是打算帶回祖國的。
離鄉的人都知道,那種思念是切膚的,每時每刻浸潤在日常裡的。
就連身邊的朋友也察覺到了,「他們想念祖國,有些傷感。」
07
貝家是蘇州望族。
1917年,貝聿銘的叔父,花了80萬銀元,在蘇州購置了一處園林,作私家祠堂花園。
園林修繕多年,名冠蘇州城;解放後,捐獻給了國家。
這便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獅子林的前身。
貝聿銘出生在廣州,成長於香港,10歲時,前往上海求學。
此後,常回蘇州探親,獅子林成了他常去玩的地方。
「那時獅子林裡人很少,和現在的模樣也大不相同。」
童年的記憶,深深地鐫刻在靈魂深處,與血液交織。
不同於上海的高樓,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的蘇州,構築了貝聿銘心中原始的東方美。
當回國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時,他感慨滿懷,將它換作「小女兒」。
為了「小女兒」,貝老不辭勤勞,事必躬親。
設計之初,他就把館藏文物資料細細翻閱過了一遍。
「希望為每一件展品的陳列量體裁衣,做出真正符合蘇州及蘇州博物館的設計。」
這種精益求精,體現在每一處小細節上。
比如,一開始,院子裡竹子種得齊整,他又讓工人們重新種一遍,形成了現在錯落有致的效果。
為了挑選一顆合適的松樹,他不辭辛勞奔波三百多公裡。
為了尋求石頭合適的切割手法,他六次親赴濟南。
就連米芾的山水畫,也被他搬到了現實中。
「藉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將巨石切片,燒制出陰影,再將石片按照顏色由深入淺、高低錯落地排開,就還原了一幅千年前的山水畫。
90歲的貝老,還能產出這樣的匠心之作,其敬業愛國之心,深之,切之。
2006年,蘇州博物館新館揭幕,他不無動情。
「蘇州的同鄉們,我也是蘇州人。我離開中國73年了,可是我的根在中國蘇州。」
建築無國界,可人有鄉情。
08
貝聿銘的母親是名虔誠的佛教徒,給他取名「聿銘」二字,也有光明的寓意。
在貝聿銘逾百年的人生裡,的確做到了一生向光明。
漢考克大廈外牆脫落的危機、羅浮宮重建法國人的抵制,都不曾讓他倒下。
有人形容貝聿銘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他也只是彎個腰而已。
再起身時,臉上依舊掛著標誌性的微笑,溫和謙遜。
堅韌如竹,沉默如竹。
他從不著書立論,所以擅長社交如他,卻很少解釋作品。
貝聿銘心懷匠心,他說建築從來都不是立竿見影地評價好壞,需百年後才能看出質感。
就像蘇州的太湖石,工匠們挑選出合適的石頭,將他們放回湖中。
幾十年、上百年後,由他們的後人回收,放置在園林裡,作裝飾用。
這是幾代人的浩大工程,飽含著中國人對工藝的講究。
城市孕育人的氣質。
對於時間,貝聿銘和傳統匠人們一樣,從容不迫。
09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是我國近代有名的金融家,1919年,在香港創辦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當年送貝聿銘留學,貝祖貽想讓他子承父業,當個銀行家。
顯然,貝聿銘無意於此。
他的建築夢那時正蓬勃張開,貝祖貽也深知,當銀行家交際場上的不痛快,也就隨他去了。
人這一生,擇一業,為之痴迷,為之付出,收穫滿足感,實然是件樂事。
91歲那年,貝聿銘還設計了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為此,貝老在中東考察數月,研讀穆罕默德理論。
先後造訪印度、敘利亞、突尼西亞、埃及各大清真寺採風。
這座舉世聞名的伊斯蘭博物館,也當之無愧成為了貝老的封山之作。
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尼採說:「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
這些,貝聿銘都做到了。
所以,他說:「我的作品遍布世界,我一生都樂在其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