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最美生態衛士」美在哪?31-35
青春在林區綻放
韓城市象山森林公園管理處牛君俠
11年前,一名女大學生畢業,本著用所學的林學知識服務林業的初心,紮根在象山這塊貧瘠的土山頭上,用汗水和青春堅守崗位,用信仰和追求譜寫篇章。她是誰,她是個怎樣的人 ?
她就是牛君俠,一名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女青年,在荒蕪中堅強成長,在荒蕪中開闢綠洲,一直為建設象山森林公園兢兢業業努力奉獻自己的力量。
自2009年參加工作以來,牛君俠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由開始的不適應到慢慢熟悉,如今已成為單位的中流砥柱,用樸實無華的努力和付出譜寫著自己燦爛的青春。
施工現場
象山海拔600多米,屬於土石質山地,土層瘠薄,樹木栽植成活率一直極低。面對老一代象山人留下的大難題,牛君俠不氣餒,不服輸,敢挑重擔,憑藉自身的專業優勢,深入實踐,攻克了象山石坡的栽樹難關。她首先對象山東坡做了詳細的調查,這裡石礫含量大,坡度達70°左右,是地下水斷層山丘,山腳下還住著不少居民。往年栽樹先用炸藥炸坑,在附近取土栽植檜柏,危險性大,投資量大,成活率很低。在調研的基礎上,牛君俠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撰寫了《象山石坡鑿石客土植樹造林可行性報告》,得到了領導和技術人員的論證認可。她馬不停蹄,晝夜奮戰,制定出科學合理《象山石坡鑿石客土造林工程實施方案》。作為施工員,牛君俠首先把好苗木關,從起苗到栽植,實施全程監督,確保苗木大小和土球規格,堅持每天到栽植現場,根據地形隨機確定株行距,對於不合格的栽植要求返工,從各個環節確保苗木成活率。
「剪枝遮陰」是牛君俠的一大「發明創造」。有一次,她無意間發現工人把比較茂盛的樹苗枝條剪去扔掉,她心頭一動,如果把剪下來的枝條再剪成20釐米左右的小段,平鋪在樹根部位,不就可以減少樹木水分蒸發了嗎?「剪枝遮蔭」的方法很快得到了應用。通過幾個月的觀察,這一方法的遮陰保墒效果非常明顯,得到了林業專家的稱讚,並在工程項目中推廣。結果表明,牛君俠負責實施鑿坑客土栽植側柏達3500株,成活率從55%提高到90%以上,其費用僅是歷年同等工程量的1/4,僅此一項就節約栽植費用近30餘萬元。象山石坡鑿石客土造林工程開創了渭北區域在石頭上造林的先例。
造林植樹現場
如今,一棵棵側柏鬱鬱蔥蔥,如同放置在陡峭石坡上的一個個精緻的大盆景,讓一面面荒坡披上了一件件綠裝,古老的象山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天道酬勤,事在人為」是牛君俠信奉的座右銘,也是她在工作中始終恪守的自覺行動。只要她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幹好幹實,幹出成效。
2011年,牛君俠撰寫象山森林公園建設設計規劃稿的任務,她說:「建設一處好景點,文化是靈魂,是立足點;景觀是載體,是傳遞者;唯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歷史相融合,才有真正的價值。」為了搜集第一手資料,牛君俠走遍了象山每一個角落,虛心求教鄉土學者,從獨特的自然地理到濃厚的文化底蘊,還費盡周折查找到消失已久的《象山碑》碑文,一點一滴,她都仔細記在心間。幾經反覆修改,補充完善,2012年,象山森林公園建設設計規劃終於通過專家評審論證,被市政府確定為2013年十大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2.95億元。同時,牛君俠參與具體項目的實施,從溝通協調到規劃審核,連續幾個月天天在山路上跑,與相關部門協調,這對於一個女性來說,不僅僅是考驗體力,更是考驗膽量。經過幾年的努力,如今的象山舊貌換新顏,十八彎上山臺階、護欄、綠化等景觀效果突現,東坡和南坡新栽植的樹木鬱鬱蔥蔥,山頂象嶺朝霞景觀區、杜鵬程墓園建設初現成效,《革命歷程》浮雕牆栩栩如生……「承之史聖、憩有亭臺、避之林蔭、健有步道、遊賞花香」的生態式森林文化景觀公園正在從藍圖變成現實。
在象山森林公園項目建設中,牛君俠把工作放在首位,常年駐守在象山森林公園工程建設的第一線,甚至一年有300天以上都在單位吃住,很少有機會與家人溫馨團聚。對於工作,她能舍家勇挑重擔,敢啃硬骨頭,時常奔波在項目建設一線,操心工程的每個細節。
如今,為了把象山森林公園建設得更美,牛君俠還在繼續努力著。我們相信,在護林路上,她一定能釋放更為耀眼的光芒!
穿行大山中的「鐵娘子」
韓城市雷寺莊林場生態護林員王妮
王妮是2017年10月被聘為雷寺莊林場生態護林員。三年來,她奔忙在轄區的森林資源管護工作中,忍受著孤獨寂寞和艱難困苦,默默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被林區群眾親切的稱為「護林鐵娘子」。
與山結緣 林區內安家
王妮是西莊鎮張家村人,全家5口人。丈夫常年在外打零工,收入微薄;女兒尚小,公婆年邁多病,需常年服藥,家庭開支大,欠債多,導致家境貧寒,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聽說林場招聘生態護林員,她第一個積極報名,提交申請,經考察合格後,被分配到雷寺莊林場官莊管護站擔任護林員。由於她家離管護站比較遠,沒有交通工具,為了幹好護林工作,她將長期患病的公婆託付給叔父照顧,女兒送去了家政,將行李搬進了大山,吃住都在管護站,一心投入到護林工作中。
「說實話,一開始心裡還是有點害怕,但是要幹好工作就得克服困難。更何況艱苦的環境才是鍛鍊人的好地方。」王妮大大咧咧地笑著說。一個黃色小挎包、一身迷彩服、一個防火知識資料袋,全副武裝的王妮邊說邊走出管護站,開始了她一天的巡山工作。勤於學習 紮實工作
初到林場的王妮,為了儘快適應工作,積極參加培訓,認真學習,做好筆記,虛心求教,在最短的時間裡迅速掌握了林業相關的知識,實現了角色的順利轉換,成功上崗。王妮說,「作為一名生態護林員,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項政策性強、專業性強、涉及面廣的工作,要做好這份工作,需要充分掌握政策、熟悉山林環境。護林防火、制止亂砍濫伐,保護好森林資源的安全是我的職責」。
王妮的認真負責,取得了組織的信任和同事、村民的認可。巡山工作是孤獨的,艱苦的,餓了就吃點自帶的乾糧,累了就靠著樹休息一會兒,一趟山巡下來,手、臉被劃傷是常有的事。「早就習慣了,十裡路我一口氣都能走過去!」這個30多歲的女子言語中滿是豪邁之情。
百裡山路 用腳步丈量
林區樹木繁密、道路難行,王妮常常一走就是好幾個小時。每天一大早,她全副武裝開始巡山工作,近處需要2個小時左右的往返路程,遠處要走4個小時。她經常挨家挨戶上門宣講森林防火、野生動物保護等法律法規,發放宣傳材料,詳細介紹保護森林、林地、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意義,讓身邊的每個人都能自覺做到文明用火、安全用火、不亂捕亂獵、不濫砍濫伐、不損壞古樹名木。她詳細了解林區邊緣地帶住戶、墳主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她認真維護轄區內的警示牌、標示牌、宣傳牌,使護林防火知識內容時刻顯現在林區群眾及入山休閒人員的眼中,營造出了濃厚的防火氛圍,做到警鐘長鳴,防患於未然。
每逢春節、清明節是防火最關鍵、最緊要的時刻。群眾傳統的上墳燒紙祭祖的習俗很難從根本上消除,春節期間天乾物燥,五一假期進入林區遊玩的人員增多,防火形勢十分嚴峻。護林人員時刻緊繃著森林防火這根弦。三年來,每逢節日的前幾天,她就主動與林場專兼職護林員一起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向群眾宣傳林業防火常識,讓林業法規、防火常識做到家喻戶曉。對墳頭地塊、入山路口進行蹲點防守,確保責任區內不發生火災。為了做好護林防火工作,王妮要求自己做到勤觀察、勤跑腿。她不但每天把自己責任區域仔細巡護一遍,而且對相鄰的區域也做了了解,這樣一旦有了火情,便於她及時向上級報告並提出救火預案。她常告誡自己,護林防火的重點在於巡查是否到位,重點是否明確,絕不放過一處細小的隱患點。
「厲害得很,一點兒不比男的差!」周邊的群眾都知道王妮,提起她來滿是誇讚。作為女護林員,她比男護林員更具親和力。王妮利用這一優勢,日常的巡山護林工作結束後,她就串門走戶,與碰到的群眾拉家常、諞閒傳,潛移默化地向大家宣傳護林防火知識,無形中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密切了與群眾的關係。每當大家問起她如何能把護林工作做得如此出色時,她笑眯眯回答:什麼事情都是一個字「實」,我們護林工作要的就是實實在在。
甘舍小家 寂寞守護深山
參加護林工作以來,每到家中有事時,王妮才回到家裡。其它時間基本過著「獨守空山」的生活。長期不能照顧家庭,讓她心裡十分愧疚。她有一個10歲的女兒,上學期間,丟給家政,放假了和她一同住在林區。
在近3年的護林工作中,她兩次被評為優秀生態護林員。為了讓她能照顧家庭,林場領導與其談心,將她安排在淺山區進行護林,她表示:「如果因工作需要,堅決服從,如果是為了照顧,那就算了,淺山區多為群眾花椒地,也有村上安排的兼職護林員,深山護林任務重,管護人員少,這裡才是重中之重!」她的回答,乾脆利落,出人意料,使大家都深受感動。三年來不懈的堅守,轄區內未出現一起森林火警火情,也未出現一起破壞森林資源的案件。
「護林員」是個再普通不過的職業,卻肩負著幾代人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綠色夢,大山是護林員最絢麗的舞臺,王妮在這裡綻放著自己最美麗的青春。
同在藍天下 共享大自然
陝西省自然保護區與野生動植物管理站鍾凌
匯報林麝保護繁育工作
鍾凌,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專業,現任陝西省自然保護區與野生動植物管理站四級調研員。他先後從事朱䴉保護、野生動植物進出口、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疫源疫病監測、肇事補償、對外合作交流、《野生動物保護法》及其配套法規修訂、林麝保護繁育及相關行政許可等多項工作。
曾參與了中國朱䴉贈日、贈韓、供韓等三項國家重大外事任務。鍾凌工作中特別注意程序和細節,每一件工作都力求做到最好。他說:「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專業性強,社會關注度高,我是學野生動物的,理當發揮專業優勢,承擔更多責任。」
接收南京警方移交野生動物
為做好《陝西省實施 < 野生動物保護法 > 辦法》的修訂,他連續35天,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困了睡在辦公室,幾易其稿,完成了我省《辦法》修訂的基礎工作。
2013年9月,為辦好全國十省(區、市)「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管理會」,他暫離患癌住院的父親,全身心投入到會議籌備和服務,直到最後一名外地代表離會才返回醫院照顧。2014年10月,「全國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示範站建設培訓班」在西安舉辦,他依然認真履職,直到醫院打來父親病危的電話後才匆匆離開,幾天後,父親離世。對父親,他一直心懷內疚。
現場考察
在林業戰線工作了26年,他始終潛心鑽研,勇於創新。他當選全國野生動物保護與經營利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以來,運用大數據技術,協調融合行政管理與技術專家兩端,積極推動多項標準制定和完善,使行政許可有據可依,也讓廣大養殖戶有了工作指南。他參與主創的《林麝規範化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了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該項技術的推廣取得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對於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場所,他提出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雙備案制度和視頻輔助監管技術已在全省推廣。他就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林麝養殖有關法律法規等內容多次面向市縣管理者和養殖戶授課和交流,累計培訓達千餘人次。
林麝繁育基地選址
他先後榮獲了首屆省林業廳「十大傑出青年」,「全省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和溼地保護工作先進個人」,「陝西省林業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鍾凌說,同在藍天下,共享大自然,實現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生是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的終極目標。
「黑土大爺」的護林故事
陝西省樓觀臺國有生態實驗林場劉新利
森林保護宣傳
在樓觀臺林場,說起「黑土大爺」劉新利無人不知。
劉新利被稱為「黑土大爺」,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樓觀臺林場2019年國慶原創小品《白雲和黑土的新故事》裡面扮演了「熱衷於森林康養」的「黑土大爺」而被大家喜愛,更因為他常年風吹日曬的林間巡護,導致臉很黑,所以大傢伙都親切地稱他為「黑土大爺」。
「黑土大爺」年輕的時候並不黑,除了個子矮、眼睛小之外,還算是個帥哥。但是從20歲護林開始後,就慢慢一點點變黑了,用他的話說,「變這麼黑,就是為了嚇怕那些不法分子的。」
森林病蟲害防治
30年與山林相伴
「黑土大爺」工作的地方位於祖脈秦嶺終南山下的陝西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隸屬於陝西省樓觀臺國有生態實驗林場)。在這裡,你除了會看到美景和絡繹不絕的遊客外,還能看到穿梭在群山間的「黑土大爺」和他的同事們。
爬坡下溝、巡山防護,這樣的工作「黑土大爺」一幹就是30年,什麼地方有什麼樹,哪裡住著什麼野生動物,他都如數家珍。而且長期的巡護,還讓「黑土大爺」喜歡上了和花草樹木、小河小溪聊天。「和它們說話,感覺就像見了老夥計一樣,也不覺得孤獨了,我很喜歡和它們說話」,「黑土大爺」經常給剛到林間巡護的年輕人這麼說。
現場考察
村民們的好「閨蜜」
「保護秦嶺生態,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作為一名護林員,「黑土大爺」對生態保護有自己的判斷:
進入林區,防火第一,所以首先得處理好林區的村民們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但如何讓村民們認識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同時還能讓他們成為免費的防火宣傳員?這讓「黑土大爺」和同事們絞盡了腦汁,最後想出的辦法是「做他們的好閨蜜」。
於是每到山林火災高發的秋冬季節,他和同事們就和「走親戚」一樣挨家挨戶做防火宣傳,發放護林防火公約、籤訂護林防火責任書、向村民散發護林防火宣傳彩頁,對轄區內110多戶村民實行防火宣傳各戶籤字制。遇到家裡有困難的,他們還會出錢出力「搭把手」,特別是利用村民辦紅白喜事的時機,向他們隨上個人禮金,這樣有了來往,就逐漸得到了村民的信任。通過多年的相處,轄區的村民已然和他成了好「閨蜜」,協助他一起守護著林子的安全。
墓園裡度過節假日
特殊時間、特殊時段的堅守也是保護林區生態安全的重要保證。比如「黑土大爺」就經常得在墓園裡度過自己的除夕夜等節假日。
和每個護林員一樣,每到清明、春節或者火災易發的節點,「黑土大爺」便得堅守在墓園進行值守,向上墳的人員宣傳護林防火知識,教育村民將燒紙改為掛紙。通過他和同事們的艱辛努力,十多年來他所管護的轄區取得了無森林火情的好成績。
在重要地段做好森林防火宣傳
「兩代人」的堅守
「黑土大爺」的護林工作是從父親手裡接過來的。
「從小就受父親的影響,喜歡大山,長大了很幸運就做了自己喜歡的工作」,「黑土大爺」常常這麼說。現在已經50歲的他非常珍惜護林員這份工作,除了特殊事情休假外,他每天都要穿上工作服,佩戴好證件,先將管護站的室內外衛生打掃的乾乾淨淨,然後去責任林區巡山。在他和同事們管護的17000餘畝的國有林區內,每一處都留下了他的腳印。每天上溝、下坡,哪裡有坑有窪,哪裡是什麼植被,哪個溝叫什麼名字,他都一清二楚,巡山途中碰見林區內的白色垃圾,他都隨時撿拾清理,「得讓大山乾乾淨淨的」,他總這麼說。
「黑土大爺」的恪盡職守不僅體現在每天用心守護山林,還體現在他那些特殊的護林員巡山日記本上。多年來,他每天巡山結束後,都會將當天巡查山林的情況如實的記錄在巡山日記本上。他說,喜歡這份工作,這也是單位領導對他的一份信任,既然從事這份職業就一定要將它幹好。
在寂寞的林區守護,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守護是職責,堅守是擔當,為保國家森林資源安全,為生態空間高顏值,「黑土大爺」和他的同事們每天重複著單調而又不可或缺的巡護任務,重複著每年有害生物的監測和防治任務。他們視動物為友,與植物為鄰,林區的一草一木一物在他們眼裡都是至高無上的寶貝;他們行走在山間崎嶇小道,累了於小溪流水沿岸作短暫歇息,餓了啃兩口乾糧,繼續堅持!職責養成了他們堅韌不拔的品格,使命淬練出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無怨無悔、默默奉獻,他和他的同事們用青春換來了綠水青山,他們就是堅守在生態哨所的生態哨兵,他們更是最美的生態衛士。
守護在祖脈第一線
陝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解振鋒
有害生物病蟲害普查
1999年7月解振鋒從西北林學院林學專業畢業以來,一直紮根於陝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工作基層第一線。二十多年來,在基層一線的他,先後從事資源保護、科研監測、森林防火等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資源保護管理實踐經驗,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獲得了多個科技獎勵,為守護祖脈做出了貢獻。
野生動物搶救
二十多年來,解振鋒一直奮戰在牛背梁自然保護區保護工作的第一線,多次經歷了與羚牛、黑熊等野生動物「喜相逢」的場景。2006年夏季,在一次課題研究外業調查中,他發現了一大群羚牛,隨即就近距離開始了對牛群的拍攝和觀察。期間,被羚牛「發現」並發出了「嚴重警告」。為了數清羚牛的數量,詳細了解和掌握牛群的種群結構情況,當羚牛準備發起「防守反擊」的時,他因不願放棄這一難得的研究機會,依然繼續觀察。結果,牛群憤怒,繼而迎面撲來,他只好拼命奔跑以躲避羚牛的追擊。當跑到了一處落差不高的石崖邊,就在羚牛即將撞上他的那一瞬間,他毫不猶豫的縱身跳了下去。雖說身體受到了傷害,但收穫頗豐,為單位收集了第一手羚牛的寶貴資料。
觀察野生動物活動痕跡
多年來的保護管理工作經歷,讓解振鋒深刻理解「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人與動物可以和諧相處」的道理。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和不斷總結,他形成了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與思路。為了讓社區村民放下手中的獵槍、板斧和藥鋤,讓更多遊客知道保護區的功能和意義,他自覺成為自然保護的宣傳員和戰鬥員。2020年5月1日,他在光頭山勸阻一批非法進入保護區旅遊觀光的遊客,通過大量的事實和知識對遊客進行了耐心勸導,這個過程卻被遊客偷偷拍了下來上傳至「今日頭條」,當他看到這篇報導時,作為一名林業人的驕傲與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為一名基層保護站站長,在二十年多年生態保護工作中,始終堅持直面問題、迎難而上,堅持與同事們同吃苦、共患難,盡最大努力,熱心解決職工的困難。對管理局安排的每項工作都不折不扣、認真的去組織完成。因紮實過硬的工作作風及其言傳身教,在解振鋒的帶動下,出現一批學業務、攻主業、擔主責的同事,也使得自己的業務素養得到了鍛鍊和提升,成為科研監測工作的中堅力量。他的一言一行和出色的工作實績,也得到了單位歷屆領導的認可和同事們的好評,多次獲得單位「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工作者」的榮譽稱號;由於科研能力表現突出,曾榮獲「國家林業局梁希科普獎」,多次榮獲「陝西省林業廳科技進步獎」。
野外植物辨識
他還榮獲過「陝西省正義青年」榮譽。在一次走訪社區時,他了解到一位孤寡老人為了買一袋鹽省5分錢,多行十三公裡山路,而且老人一年購買生活必需品的花費也就一百元左右。他和同事每人拿出一百元給老人購買了米、面、油和食用鹽等生活必需品,步行送至老人家裡。2014年,解振鋒和同事們在石砭峪轄區大板岔溝開展第九次一類森林資源清查時,救助了兩名已迷路3天的「驢友」。
回顧這二十年,雖說在單位做出了成績,工作能力得到了領導同事的認可,但是想到家人,年邁的母親、消瘦的妻兒,也曾經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潸然淚下。一邊是工作,一邊是家庭的責任,他又分身乏術。身為人子,未盡其孝道,他的母親在醫院打點滴,是鄰居給他打電話告知;妻子為了家庭,既要上班還要帶著孩子上學,孩子的教育,家庭的責任,都由妻子承擔。每次說起孩子曾多次在漆黑的夜晚獨自一人蹲在門口等候父母回家,他就眼圈泛紅……
二十年來,解振鋒在深林一線守護著秦嶺祖脈,用辛勤描繪著他的人生,用不多的小故事實現著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