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老歌值得反覆聽幾遍,就有多少部電影值得回頭看幾遍。
前段時間,教師群裡有老師在問有沒有適合中學生看的電影,螺螄君看到第一眼就想到了以前上學時候最期待的就是自習的電影時間,拉好窗簾,關好燈,等待老師的寶貝U盤。
這時候放啥電影就很關鍵了,既不能露骨又不能嚇人,還得有教育意義,不過你放心,螺螄君都已經幫你找好啦。
01《觸不可及》
「 有時,你必須進入別人的世界去發現自己的世界缺少什麼。」
這部電影改編自法國富翁菲利普·波佐·迪·博爾戈的自傳《第二次呼吸》,取材於現實生活中二人之間發生的真實故事。
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菲利普是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富翁,因為一次跳傘事故導致高位截癱,在招聘私人陪護的過程中,他選擇了一位沒有任何經驗的黑人平民德瑞斯,兩人在相處中發生了一系列奇妙、搞笑又不失溫情的故事。
為什麼不缺錢的菲利普放棄了眾多的專業陪護,偏偏選擇了一個進過監獄的黑人青年呢?
因為同情心不是愛,尊重和平等才是,德瑞斯是唯一一個把菲利普當做正常人看待的人。
02《奇蹟男孩》
豆瓣評分:8.6
時長:113分鐘
「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他人,你只需要用心去看。」
電影改編自全球暢銷小說《奇蹟》,講述的是一個叫奧奇的10歲小男孩一段充滿勇氣、愛與希望的成長曆程。
從進入學校那一刻開始,奧奇不尋常的外表就成為了同學們討論的焦點。無情的嘲笑和排斥在父母、姐姐的鼓勵和支持下,卻成了奧奇變得勇敢、善良、聰敏的動力,最後成功收穫了友誼、尊重、愛,成為了所有人眼中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蹟」。
著名勵志大師尼克胡哲說過這樣一段話:「你要相信這樣一個真理,你是上帝的完美作品,你來到這個世界上,自有其目的和意義。
上帝是眷顧你的,雖然你現在還不知道你以後的人生有多精彩,你的價值和任何表現無關,他埋藏在你的內心和靈魂深處。」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個「奧奇」,他們沒有天生的臉部缺陷。卻因為家庭貧窮、學習不好、性格孤僻等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被身邊人孤立,甚至欺凌,沒有人想真正地了解他們的喜好,了解他們的經歷。
但善良不需要收費,請停止那帶著腐臭味的惡意攻擊,微笑著面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這也是奧奇想告訴我們的。
03《美麗人生》
豆瓣評分:9.5
時長:116分鐘
「 遊戲結束,我們就回家。」
影片講述的是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父親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撒謊說他們正處一個遊戲闖關中,努力讓兒子的童心不受到傷害,而自己最後卻慘死納粹人手中的故事。
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喜劇片,導演並沒有直接通過納粹殘害的畫面去體現戰爭的殘酷,而是通過男主荒誕的表演、拼盡全力瞞下去的謊言,側面烘託戰爭的殘酷無情,就像電影的獨白:「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不易說,像寓言,有悲有喜,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也許你已經看過了,但螺螄君還是想再推薦一遍。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麗的。無論什麼樣的災難降臨,只要命還在,生活始終要繼續。
活著,就是最美麗的事。
04《三傻大鬧寶萊塢》
豆瓣評分:9.2
時長:171分鐘
「 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覺很糟,你朋友拔尖,你感覺更糟。」
這部電影改自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
講述的是男主蘭徹的十年人生故事。「三傻」都是來自印度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其中男主蘭徹非常與眾不同,不僅不服從學校裡面死記硬背的教條主義,還鼓勵同學們去追逐理想,鼓勵因為金錢陷入愛情的迷茫的校長的女兒離開她的未婚夫。
他的種種舉動引起了當時一個「三好學生」的不滿,約定十年後與男主一決高下,看看究竟是誰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理念更成功。
雖然打著喜劇電影的標籤,其實是一部令人發深省的教育片,是應試教育與真教育的一場PK,是一場查圖爾和蘭徹對教育不同理解的巔峰對決。
當你不斷追求卓越,成功就會不知不覺追趕你。當你真正熱愛學習時,你會發現成績不過就是數字而已,這也是蘭徹想告訴大家的,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05《放牛班的春天》
豆瓣評分:9.3
時長:97分鐘
「 世事不能說死,有些事情總值得嘗試。永不言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這部電影的拍攝靈感來自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在兒童時期看過的一部音樂片子《關夜鶯的籠子》。
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一所學校,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對匆忙逃走的原任學監的經歷深感驚訝,又親眼目睹了各項嚴厲的懲罰,校長的殘忍,其他老師的冷酷,孩子們的無法無天及可憐無助。
但他是一位好老師,他用自己內心深處的愛和音樂,改變了孩子的未來以及他自己的命運。沒有兇殺、暴力、商業元素,絕對是一部關於人性歸途和因材施教的好影片。
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要叫放牛班,其實放牛娃在臺灣是一種俚語,多指調皮搗蛋、不聽話、讓老師頭疼的孩子,放牛班就是老師不喜歡的差生班。當年臺灣的譯者為了貼近臺灣觀眾,便一直沿用至今。
06《怦然心動》
「 我爬得越高,越為眼前的風景所驚嘆。」
電影是根據美國著名兒童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原著小說改編的。
講述的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鄉村小鎮,男孩布萊斯隨父母和姐姐喬遷新居,遇到了鄰居家的女孩朱莉,朱莉對布萊斯一見鍾情,利用各種方式對布萊斯展開熱情大膽的攻勢,而性格內斂的布萊斯卻把朱莉的追求看作大麻煩,一場懵懂愛情的「貓鼠遊戲」就此展開。
導演還通過布萊斯和朱莉的視角切換,對他們共同經歷的事件進行交替說明,讓觀眾看到少男少女對待同一件事處理的不同小心思。
「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這部影片看似是青春萌動的初戀題材,實則是探討嚴肅的教育命題,比如朱莉和布萊斯便是影射了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念下長大的小孩,而很多人只看到了「早戀」。
就像盧梭說的那樣:「問題不在於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於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我們在觀看一部電影的過程,其實也是發現自我、探求真理的過程。
電影不難找不難拍,難的是拍一部好電影,一部值得反覆觀看的電影,在你看過的電影中,有給你留下印象深刻的嗎?歡迎評論區留言,安利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