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涵出生於北京,自小就在中關村附近長大,眼見這裡從電子城走向創業孵化勝地,耳濡目染之下,創業成為他心中的情結。
張博涵酷愛音樂,在自學鋼琴和吉他過程中,他發現學會彈奏一首流行歌曲並不難,只要掌握主音、和弦及節奏三個部分即可,其中和弦與節奏在音樂中共性較強,學會後便能夠舉一反三應用到很多歌曲,而這部分內容通過互動設計能夠實現產品化。張博涵決定讓更多人掌握流行音樂的簡便彈奏方法,做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智能吉他的想法在腦子裡開始醞釀。
▲ Poputar吉他
2015年4月,張博涵成立「視感科技」,開發Poputar吉他和Populele尤克裡裡兩款產品,並在琴頸上鑲嵌100顆左右LED燈,通過藍牙連接手機,用戶根據手機APP進度條提示撥弦,與此弦對應的LED燈會自動亮起,「哪裡亮了點哪裡」。此外,該APP將吉他學習難度分為低、中、高三個階段,並為之匹配相應難度的彈奏遊戲。
目前,「視感科技」已經獲得真格基金850萬人民幣天使投資,以及小米、順為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正在進行A輪融資。
張博涵在調研吉他市場的過程中發現,當下市面上的吉他硬體及教學市場混亂。
一方面,「中國吉他年產量達1000多萬,其中60%~65%吉他都用於出口」,說明中國吉他生產力旺盛,但卻沒有一家佔領消費者心智的固定吉他品牌出現,也映射出國內吉他企業品牌輸出不足;
另一方面,傳統吉他教學方式耗時長、學費貴,加上往返路途的時間折損,學員需要耗費3-5個小時的整段時間上一節課,而課程時間跨度可能達到3個月,「這與現代快節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相逆而行」。
▲ Populele尤克裡裡
張博涵思考,不妨以軟硬體結合方式改善吉他市場痛點:製作智能吉他並固定客單價,在消費者心中逐漸形成品牌;並通過在琴頸安裝LED燈,指示用戶「哪裡亮了就按哪裡」,同時,以手機APP聯動吉他,用戶根據APP提示進度條撥動吉他弦。
2014年萌生這一想法後,張博涵花費近一年時間找到兩位合伙人林龍和趙巖組建團隊,並將國內團隊分為兩撥:一撥由張博涵帶領的北京團隊,致力於算法研發、程序開發、產品互動設計及品牌推廣;由於廣東惠州集結吉他原材料供給、配件等生產鏈條各環節廠家,另一撥團隊則紮根深圳,負責疏通吉他供應鏈。此外,為日後實現國際化做準備,張博涵在北美也成立了一支團隊。
▲ 視感科技團隊
但幫用戶實現通過APP與吉他之間的聯動教學,就無法避免聲音識別技術以及教學內容供應。在聲音識別技術方面的難點在於,手機識別吉他聲音的同時,需要排除遊戲背景音樂的巨大幹擾,這必須對聲音的頻率頻譜做算法分析,並最終準確識別出用戶的彈奏正確與否。視感科技技術部用5個月時間解決這一問題。
視感科技教學曲庫中的數百首曲子,都由視感科技的音樂小隊親自改編實現。張博涵介紹道,無論是和弦的簡化,還是節奏教學的體驗提升方面,每一首編曲的彈法都經過音樂小隊體系性設計。
張博涵用「生熬」形容團隊在吉他供應鏈方面的投入歷程,「那段時間深圳團隊幾乎都駐紮在工廠,以確保前期的產能和品控達到預期」。
自從2015年遭遇資本寒冬,智能硬體投資環境便進入冷凍期,加之相比較於其它行業,智能硬體容易遭受抄襲、成本及質量控制難、迭代速度緩慢以及供應鏈關係不穩定等外界因素影響,投資人往往避之不及。
但張博涵認為,經過第一輪的硬體洗禮之後,智能硬體創業環境回歸春天,在轉型檔口之下,張博涵覺得,「誰能鋪墊和下沉供應鏈,誰就能最後勝出。」
做一把吉他供應鏈複雜,所涉產業鏈眾多,包含原材料供應、木材切割組裝、複雜的油漆工藝等環節,需要經過60到70位工人雙手,甚至120道專業工序,才能讓產品從木材原料變為吉他成品。
除了製作流程複雜,做吉他生意的另一個難點,在於將樣品量產化的品控過程,樣品吉他弦距、箱體木板厚度等任一環節都會對其整體受力結構造成影響,進而影響最終音質,「不能出一丁點錯誤,否則量產品控不能達到預期,就會被用戶吐槽」。
對於張博涵而言,製作吉他供應鏈環節難上加難,在用材上,Poputar最新一代吉他使用啞光黑漆,「要達到面板顏色均勻,沒有明顯氣孔,就需要精心噴塗至少10道不同漆層才能做到」;此外,Poputar智能吉他自學系統所對應的吉他架構複雜,由於琴頸部位需要鑲嵌LED電子,相比較於傳統吉他而言,Poputar吉他要添加新的電池模塊和藍牙功能,而這又使得傳統供應與電子工藝結合後對應的品控要求大大提升。
抓細節、製作成本較高,張博涵在尋找合作廠商途中歷經掙扎,最後確定了少數願意長期合作的工廠。第一把Poputar智能吉他誕生後,面向15歲到25歲的男性用戶,待Poputar智能吉他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基本跑通之後,張博涵決定在此基礎上將尤克裡裡生產提上日程,主要面向10歲到30歲兒童、女性用戶。
目前,視感科技北京、深圳及北美團隊共有40多人,其銷售渠道既分布在京東、天貓等渠道,也與一條、差評等內容電商合作,並以加入小米生態的方式獲得小米銷售渠道。
回顧過去幾年的創業時光,張博涵最深的心得就是創始人要有「被戰略」意識,「創投圈常提倡創始人要有戰略意識,這會給創始人自以為是棋手的錯覺,其實,真正牛的創始人,既能看到自己如何下別人的棋,也能看到別人如何下自己的棋。」
「當你把自己當成棋子的時候,你已經站在棋手的高度,你在實現別人的戰略過程中,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