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肯定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不過有時候當家長的實在忍不住,這時候該怎麼辦?最近有位家長就做了一個「表率」,在打孩子之前,先在業主群裡跟鄰居們打好招呼,以防孩子的哭聲「擾民」。這裡的細節是怎樣的呢?
家長打孩子提前在業主群通報,眾家長竟然紛紛響應
打孩子難免會鬧得家裡「雞飛狗跳」,孩子的哭聲和大人的喊聲混在一起,很容易引起其他人的誤會。為了避免尷尬,有位家長在打孩子之前,提前在業主群裡做了「通報」,提醒各位鄰居他今天必須要打孩子,哭聲可能有點大,希望各位鄰居理解。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各位家長的反應讓人有點意外。沒人阻止這位想打孩子的家長,反而開上了玩笑,想讓這位家長在群裡來個直播。更有家長覺得自己受到了鄰居的「啟發」,正好趁著這個時候加入其中,也把自己的孩子打一頓。
還有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其實也沒犯什麼錯,不過大家都打了,自己也勉為其難地打一頓吧。一番溝通下來,家長們的反應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看來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確實被自己的孩子折磨得夠嗆,並且並不反感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打了心疼,不打生氣,家長其實也很難
有些朋友,尤其是還沒結婚沒生孩子的朋友,覺得打孩子是種十分不文明的行為。會打孩子的父母,多多少少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問題。其實不然,打孩子更多的是父母的無奈,其實家長在面對「打還是不打」這個問題時,也是左右為難。
打孩子的時候,雖然不是打在自己身上,但家長心裡也在心疼,因為這畢竟是自己的孩子,看著他在自己面前鬼哭狼嚎的,自己心裡也不是滋味。可你要是不打,自己心裡真的是氣不過,各種方法都試過了,孩子就是不聽話,你還能怎樣?
所以產生打孩子的念頭並不是邪惡的,這是每個家長在生活中都會遇到的情況。我們也不用看到家長打孩子就去指責家長,不妨過去先了解下實際情況,幫這位家長出出主意,換個教育方式。所謂旁觀者清,我們的出手相助,很有可能幫家長化解一個困局。
其實有比打孩子更合適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必須做到賞罰分明。不過關於如何懲罰孩子,很多家長除了打一頓之外,就再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了。其實懲罰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有很多即對孩子產生不了什麼危害,又能起到較好的警示孩子的作用。
這裡給家長們推薦一個叫做「短暫隔離」的方法。我們事先在家裡挑選一個合適的地方,用來暫時隔離孩子。這個地方面積要小,不能有雜物,不能有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比如我們可以選擇客廳或臥室的某一個角落,專門用來給孩子做隔離。
當孩子做出讓我們難以忍受的行為時,我們就把孩子帶到指定地點,對他說:你犯了某某錯誤,現在要對你進行隔離。根據錯誤的嚴重程度,我們設定好不同的時間。這期間無論孩子如何哭鬧,都不要管他,不要跟他說話,直到隔離結束。
一般來講,孩子現在有幾歲,就隔離幾分鐘。隔離結束後,我們再重複一遍孩子的錯誤,告訴孩子他被隔離的原因,並說明以後孩子應該怎麼做。這其中運用了行為主義心理學中的相關內容。如果我們能認真執行這種「短暫隔離」,孩子的不良行為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結語
我們理解家長打孩子的心情,但必須強調的是,打孩子並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如果家長在面對孩子時感到束手無策,不妨從心理學中汲取知識,理解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的原因,學習矯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少打孩子,多看書,可能我們在面對孩子時,會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