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慶和中秋撞了個滿懷,讓網友感慨「是用來彌補春節的遺憾的」。
2020年的春節,一場名叫「新型冠狀肺炎」的疫情打破往日寧靜!!!
猝不及防的開場,讓本該其樂融融、團聚熱鬧的節慶氛圍,也讓每個中國人都永遠記得有那麼一個無比溫暖、團結的冬天。很多人沒有闔家團圓,而是「在一起」抵抗疫情。
國慶假期各種新片新劇「神仙打架」了一周之後,也沒有辜負這套豪華的卡司班底——
抗疫劇《在一起》。
不難想像,抗疫,並不是一個好拍的題材。
它宏大,複雜。
現實擺在那兒,但假如只是原原本本地復盤,又無法在短短的二十集裡塞下這麼多人性的閃光。
開播後,豆瓣評分飆升8.9。
網友的評價基本都是「眼睛都哭腫了」、「太真實了,就像回到了年初」、「演員演技都在線,給零片酬出演的藝術家們點讚」、「向英雄致敬,向祖國敬禮」……
毫無疑問,《在一起》是今年最重磅的國劇之一。無論是陣容還是題材,都備受矚目。
先來看眼主演名單——
張嘉益、周一圍、譚卓、張天愛、雷佳音、倪妮、張靜初、朱亞文、徐璐、張萌、楊洋、陳數、陸毅、黃景瑜、劉敏濤、鄧倫、李沁、海清、馮紹峰、孫儷……
簡直就是請來了半個娛樂圈。數百名優秀演員,零片酬出演了該劇,以此,記錄和致敬那些,在疫情期間辛苦付出的最美逆行者。
開播以來,網上對於《在一起》這部劇的評價,基本都離不開一個字——哭。
因為真實,所以更令人感同身受,直戳淚點。很多網友調侃,「再不結局,樓下超市的紙巾快被我搬空了」,應該改名為《給我哭》!
說實話,抗疫劇能看哭觀眾,其實並不意外,隔壁被人怒打一星的所謂「首部抗疫劇」,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強烈的反感!
為什麼抗疫劇裡的戲劇化表達——哪怕是正向的藝術加工——都這麼容易引起反感呢?
其實這種情緒不難理解。
每一個觀眾都是這場疫情的親歷者,其中有太多的困難讓人感同身受,也有太多的瞬間讓人想要好好銘記。
對於這段共同經歷的歷史,唯有平實的回望,才是對事實的尊重,也是對每個人的尊重。
這部劇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它讓觀眾明白了:當我們在為那段歷史流淚的時候,我們都在傷痛些什麼。
9個月前,新冠肺炎這個名詞背後籠罩的恐慌與焦灼,是如何一步一步從武漢這個城市蔓延到全國的,所有人都歷歷在目。
《在一起》是一部集體創作的「拼盤」單元劇,一共20集,10個單元故事。
每個單元都有獨立的創作班底。如同片名所示,宏大的疫情敘事,最終落點在各行各業的普它所做的,就是把這場抗疫中很多平凡人的故事:好的壞的、自私的無私的,喜悅的和悲痛的,一一呈現給大家看。
而且在整部電視劇中,每一個角色和情節,幾乎都能找到真實的人物和事物。
《生命的拐點》中患漸凍症的老院長、以車當家住了整整29天的譚松林、柳小可夫婦;
《同行》裡堅持回武漢的呼吸科醫生樂彬和檢驗科醫生榮意;
《我叫大連》裡意外逗留武漢跑去醫院做保潔的宋小強……
各單元主角裡,所有人「在一起」,成為年初這場疫情的集體記憶。
但它除了聚焦這些「大人物」的故事之外,也沒有疏於對「小角色」的關懷。在每一段故事中,人們內心湧動的也許不是什麼最美逆行、千裡馳援的豪情萬丈,而只是一份回到正常生活的強烈渴望。
說白了,這不是一個關於英雄出世、拯救世人的故事,而是關於普通人之間守望相助、共度難關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沒有人是被故意封神的英雄,他們會害怕,也可能有私心,但最終能戰勝疫情,靠得就是千千萬萬這樣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在人們內心最恐慌的時候,他們站出來,堅守了自己的崗位,直面了自己的責任。
在拍攝期間遇到的最大困難:拍攝時間緊,天氣熱,演員還要穿很厚的衣服來拍攝。她們沒有抱怨而是說道「更能體會逆行者們的艱辛」。
為了演好情節都跟原型溝通過,取過經,臉上的勒痕、眼睛上的印記這些細節都很到位。
沒有魔改,而是力求還原合理改編。只為將最真實的抗疫過程記錄下來,給觀眾一個最具真實感的時代報告劇。
還有一場戲的設計到是需要從上海到武漢,拍公路的戲難度有點大。需要無人無車的公路,所以每天還得需要工作人員去攔著這些來往的車輛和人。
而且搭的景也1:1武漢方艙,都是24小時趕工完成的。退去浮華的背後,就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一部好劇作。
再度回想起年初那段時光,宅家期間,每天抱著手機刷新聞,為疫情嚴重地區的求助信息焦急,為醫護人員的堅守付出抹淚,為國家的統一調度、各地的花式增援感動。
這中間也穿插著普通人的守望互助,平凡人的挺身而出。沒有這些人的付出,我們怎麼能走出那個蕭瑟寒冷的冬天?
就是這群平凡人,帶著我們迎接盎然春意,讓我們在如今的金桂飄香能夠和家人團圓賞月,在黃金周能夠坐到電影院裡和好友共聚。
當下的幸福瞬間當然值得珍惜,也要為平凡人的付出心懷感激。其實,《在一起》這部劇也是隔空給了劇中的「辜勇」一個回答:劇中辜勇和小帥嘮嗑時說:疫情結束,他們就會忘了我們的。
現在答案很明顯:不會的,你們的付出全國人民都會記住。
《在一起》也將這些閃光瞬間記錄在鏡頭下,成為屬於2020年的最美的影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