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天黑得特別快。
傍晚五時,華燈初上,魔都的夜晚開始了.
老上海黑白電影中那些風華絕代的女人們煙不離手,一代文豪如魯迅也戒不掉那氤氳煙氣,在上海,至今都佇立著全國唯一的中國菸草博物館……
這些瑣碎的畫面讓我們總有這麼個印象:菸草之於上海是件別有情緣的東西。
但到了這個世紀,吸菸有害健康的口號越發像懸在菸民們頭頂的達摩克裡斯之劍,電子菸才終於找到在上海大行其道的生存夾縫,得以開枝散葉。
兩年的時間裡,電子菸店從大街小巷發跡,一家又一家地開進了綜合商場、高級商圈。但值得注意的是,電子菸最近不再只是代表貨架上的商品,它正在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文化符號。
近年來,定期舉行的蒸汽文化活動
不僅僅是因為電子菸比起捲菸更健康、環保,也因為電子菸店的老闆們正在把店開得越來越像水菸酒吧:他們聚集起了上海的菸民們,在店裡一起坐下來,探討電子菸的電池尺寸、霧化器型號、煙液,把電子菸玩兒得如同雪茄、菸斗一樣講究。
在這批註重潮玩社交特性的煙吧推動下,近幾年尤其流行於歐洲和美國的電子菸潮玩文化也在上海聚攏了相當的人氣。
上海蒸汽文化的相關報導
先有像弄堂蒸汽(Shanghai Vape)這般從網站發家的社群中心實體店,後有像Vape Robot這類專注做娛樂為主的電子菸休閒俱樂部。
這些新潮聚集地成為了聯結中外玩家、新老煙槍的紐帶,在魔都城市文化中化成一股不可小覷的潮流力量。
或許這一切都該從Flask那扇著名的可樂門說起來。上海的酒吧流行總是日新月異,而此間出挑者無疑有著別開生面的吸引力。在信息爆炸、事事公開的時代,隱秘的地下酒吧設定就展現出了它對酒客們獨特的吸引力。
Flask隱蔽的入口,圖源@michellemoldingeremery
Flask的創始藝術家Alberto Caiola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用一間平平無奇的三明治店打掩護,將酒吧藏在了假裝是可樂販賣機的機關門後頭,加上一些美國1920年代禁酒令期間的神秘小細節,讓Flask風風光光地在夜上海的舞臺上火了一年多。
即便後來曾經關門了半年,但Flask為上海灘上新興酒吧帶來的影響力也依然在繼續。
Flask內的酒品,圖源上@wjujuju 下@zyh_vivi
稍稍留心,你就會發現,地下酒吧的概念在之後新開張、改裝的酒吧中時常被引用,而稍微有創意些的則從「地下」、「復古」的概念中做了些衍生性創造,比如陸家嘴的地下啤酒交易所The Exchange,又如仿照60年代廣告狂人時代背景下的復古酒吧Shake。
但其中,最得Flask紅透網絡要領的,無疑要數那些深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隱秘酒吧,比如Devil’s Share和The Tailor Bar。
Devil’s Share的門面,圖源@vic.top.chen
而Speak Low更是個中代表:你必須沿著復興中路上一家酒吧器材店旁,隱秘的樓梯才能找到這間藏匿在書櫃機關後的酒吧,而調酒師也會根據來客的口味為他們調製專屬的雞尾酒。
對於這些酒吧,你只需要一句「老司機帶路才能找到的一家店」,就足以招惹滬上最熱愛喝酒的那票親朋好友們成群結隊地前去探索新世界。
你愛喝什麼酒?同樣的問題上街問100個人,你或許會得到100種不同的回答。
不同類型的酒都吸引著與它們磁場相吸的人群,有人鍾愛威士忌,有人偏愛香檳。或許也只有在上海,這一切的偏愛才能被恰到好處地對症下藥。
威士忌吧相對來說在很多國家都不罕見,上海灘上自然少不了一眾列從黑麥、波本到單一麥芽都有館藏的專門酒吧。
比起飲酒作樂,前來的客人似乎都帶著一股子鑽研品鑑的學術精神。這一較真的勁兒最近也被其他酒類的愛好者給偷師了去,在滬上開出了一家家講究的單一酒類專門店,早就了酒業一片百家爭鳴的熱鬧異象。
從香檳吧,到賓治酒酒吧,到汽酒酒廊,再到五花八門的精釀啤酒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上海找不到。
其中自然就有走極端的存在,比如晚八點之前就關門的Rakia Bar。Rakia是塞爾維亞的國酒,一種巴爾幹半島產的水果蒸餾酒。
基爾肯尼酒館,僅為示範圖
不同口味、色調的拉基亞封裝在近似錐形瓶形狀的玻璃酒瓶裡,被整齊有序地碼在白牆壁上,以供來客試味。
性冷淡的氣息帶著點化學實驗室的學術感撲面而來,讓人即刻就能感覺得出店主對這冷門酒種的狂熱迷戀。
另一種極端則以館藏品類之多聞名上海,據說Brew Bear精釀啤酒屋的藏酒量超過1000種,而在中外圈子內都有名的啤酒阿姨(曾經的海富便利店)則販售來自世界各地超過1200種的啤酒。
比之一間簡單消遣娛樂的酒吧,這些酒精發燒友的店更像是一座塞滿奇珍異寶的另類博物館。
註明:酒後請勿駕駛,以上內容未成年不宜參考
藝術|文化|時尚|旅行|潮流
請縱情分享/但未經許可不得肆意轉載
INTELLIGENT ORIGINAL FORWARD-THINKING
三連一下,天天好心情!